高考状元辞高薪返乡做茶通宵学手艺中国人的一天
2022-04-17 23:11:09热度:119°C
2022-04-17 23:11:09热度:119°C
第2672期
图文:戴继民 编辑:小为
腾讯新闻出品
江雪霞是安徽祁门县2004年的文科高考状元,2013年她从上海辞掉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做红茶的师傅。
江雪霞是安徽祁门县2004年的文科高考状元,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2013年她却从上海辞职回家,开起了制茶厂,成了一名做红茶的师傅。(图/文 戴继民)
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出口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江雪霞老家祁门县历口镇,是祁门红茶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红茶历史。
90年代,受市场的影响,祁门红茶的销量减少,历口镇等红茶的核心产区,全部改作了绿茶。江雪霞说小时候对红茶的印象也不是很深,2008年到上海工作以后,发现周边的人开始喝红茶,家里的老乡也“绿改红”,捡起了传统的红茶工艺。图为江家茶厂内一名男工在搓茶,这道工序被称作手工做形,需要很强的手劲,一般由男工完成。
江雪霞家是世代茶农,当时还在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做品牌策划工作的她发现,祁门红茶在茶行业内有很好的口碑,但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不多,而且祁门县也没有几个影响力的红茶品牌,她想着自己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如果回去好好折腾一番,一定可以有所作为。
为了给回家创业打下基础,展露出商业头脑的江雪霞于2011年辞去了月薪过万的工作,进入上海一家茶行打拼。一年多的时间,江雪霞不断的学习,了解茶叶行情,也结交了不少人脉。图为江雪霞用自制红茶招待客人。
在茶行工作的一年多里,江雪霞也在不断和家人沟通自己回家创业的想法,没想得到家人的支持。“我一直打算创业,就‘拉拢’了她们,没想到一拍即合。”2013年,大姐江雪琴辞去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和江雪霞一起干。之后三妹江淑霞也从上海回到了家里,三姐妹便在祁门县的大山深处一起创业。
江雪霞所在的际源村是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茶园环绕。一开始,三姐妹就想把茶厂建在自己村落,这样可以就近收购最好的生茶片,保证优质原料,还可以照顾家人。际源村离最近的镇上开车都要半个小时,这也无形中也增加了物流成本。
江家三姐妹从小在茶园里长大,对采茶做茶早已耳濡目染,都很了解做红茶的工艺流程,但到了自己真正做茶,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做的第一批茶,不论外形还是口感,都没有受到市场的认可。江雪霞便和大姐三妹一起,到祁门及福建等红茶厂学习,做茶一般都是在晚上,江雪琴便整晚陪着做茶的师傅通宵,学习制茶技艺。
要掌握制茶真功夫,还是得自己花时间摸索。2013年,三姐妹按照温度、时长、火候分别进行了多次尝试,没日没夜的在茶厂里,做出一品新茶,就立刻去找行家品鉴,如果不行,就回来继续总结改进工艺。整个2013年都是在实验,为此茶厂付出了很大的成本。
有了2013年的失败与成功,2014年江家的茶厂进入正轨,江雪霞才真正有信心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原来积累的客户。忙完三个月的茶季,江雪霞和大姐重新回到了城里,去跑市场。因为红茶的品质过硬,他们产的红茶受到市场的欢迎,还经常有从广东、北京等地的客户,专门慕名来到村庄,参观和考察他们的茶园和茶厂。
目前茶厂已进入正轨,三姐妹也开始明确分工,老大负责提高茶叶品质,从农药残留的严格把控到制茶工艺的精细操作,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老二负责拓宽销售渠道,每年不仅要跑北上广等市场,还要接待来原产地考察的客户;老三负责茶厂的后勤。
说是分工明确,在忙碌的茶季,三姐妹什么活都得干。制作红茶虽是技术活,但也是起早贪黑的体力活,江雪霞说自己有时比汉子还要汉子。
江雪霞挑拣铺在地上的新茶,除去杂质。
老大江雪琴和老三江淑霞在萎凋工序中翻鲜叶,让生茶脱水的更均匀。
江雪霞用木耙梳理红茶半成品,目的是将下面潮湿的往上翻,湿度的控制对制茶很关键。
江雪霞操作起大型机器来已经比较熟练了,这道工序是对新作的红茶进行烘干处理。
大姐知道茶农采茶的不易,所以他们茶厂的生茶收购价会比市场的平均价格略高一些,周边的茶农都喜欢把生茶卖给他们,为了不影响茶厂做茶的进度,于是江雪霞把收茶时间统一放到了下午。
虽然茶农都是乡里乡亲,但是江雪霞为了保证茶叶品质,还是认真严格的筛选,经常会和自己的亲戚讨价还价。
忙完一天的茶厂工作,姐妹几个简单吃一顿便饭,食材里的竹笋也是大山馈赠。
做茶占用了三姐妹的大部分时间,自己家的茶园被晾在一边可惜了。一有空闲时间,江雪霞便邀上大姐和三妹,一起上自家茶山采茶。茶生长在近70度的陡坡上,对于三姐妹来说,采茶如平地一般。茶厂四年的发展,三姐妹创建了自己的红茶品牌,下一步他们想利用自己深山里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民宿,挖掘祁门红茶历史,走一条茶文化体验的旅游之路。图为三姐妹(左江雪霞,中间老三江淑霞,右老大江雪琴)一起采茶,有说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