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深山中发现4户人家,7口人过着传统农耕生活,看麦收忙成啥样

2022-04-17 20:46:56热度:85°C

近期,我国北方农村麦收季节大规模开始,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接近尾声。周六,一群摄影师来到豫西山区采风。当地的片友老师告诉我们,在山里发现了一个四口之家的小山村,只有七个人还在那里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夏收应该还是比较原始的,所以要记录下来,把豫西农村最后的耕作方式留下来,这样可以拍麦收的照片,以便赶时间。

七点钟,我们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小山村。车停在村口的一个小地方,大家沿着山路一直往山上走。半小时后,我们遇到了小山村的第一户人家,姓郭的老人,他正在山坡上扛麦子。他孙子帮他用独轮车运到村里。叔叔装车,孙子推着走,我们坐在一起聊。大叔说他今年74岁了。他家现在在家陪老婆,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四个家庭基本都是这样。他的哥哥和嫂子还住在小山村,一个是母子,一个是留守老人。现在四口之家,也就是他和他哥哥家的情况差不多,还有庄稼。他们都在麦收季节忙碌着。

还是叫郭二叔吧。推麦子的那个年轻人是他的孙子。孩子在城里当老师,过完礼拜回来帮爷爷奶奶收麦子。二叔说,孩子已经是大男孩了,但他从小没干过体力活,没拔过力气,就把大车的轻活交给他,自己上山下山扛麦子,剩下最后两捆麦子。孙子推开一捆,二叔扛着一捆。这个年轻人很懂事。

10点左右,我们跟着二叔来到村口的麦田。这里有两块麦田,一块给他和他哥哥家,二叔的老婆在这里晒麦子。俗话说,那叫麦田。二叔回到这里,就开始工作,没有休息。一边工作,他一边继续给我们讲村里的情况。他说,四户人家分散在这个山坡上,他们都是建在特殊地形上的房子,大约在方圆300米处。从前,这里的几户人家都搬走了。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外出谋生,而不是务农。孩子已经在山下的闹市区买了房,融入了城市生活。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不适合在城市生活,也不习惯在城市生活,所以急着留在山里不干农活。所以哥哥和嫂子也是这种情况。其实只要他身体健康,住农村,挣钱,生孩子,种地就好。

在山坡的另一边,我们看到了郭大爷和他的儿子。父亲和儿子正在翻小麦。叔叔的健康状况不太好。麦收磨坊的儿子怕他受不了,就回家帮父亲。连他岳父都追到山上了。三个人工作起来更容易。

1点多,郭大爷和公婆儿子翻完麦,喊着让我们去他家吃早饭。当他们走进叔叔悬崖洞的院子时,看到他的妻子已经做好了饭,四个盘子放在一张小桌子上。山民很热情善良,老两口一直催着我们先吃饭。他说这是对待客人的方式,大家都无法拒绝,就坐下来一起吃饭。

我们刚吃完,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突然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山村的第五个居民。他儿子在外地打工,常年在家。今天在郭大爷家看到有客人,就过来拜访聊天。阿姨对他很热情,陪他聊天。晚饭后,阿姨开始忙着准备他们认为是午餐。家里三个男人顾不上休息,又开始翻麦田里的麦子,为下午磨麦子的各种工作做准备。她说她今天玩游戏特别忙,全家人24小时不休息,要一直忙到天黑。

站在山坡上,我们看到了老两口在二叔家翻麦田的场景。孙子干了半天多就忍不住了。他在家休息,翻麦田只是老两口的事。二叔说,孩子小,没有干过麦收的重活,也没有翻麦田的本事。最重要的是他害怕自己会筋疲力尽。这是家里最后一片麦田,今天收完今年的麦子就结束了。烈日下,老两口慢慢从一边转到另一边。

拍完两家人翻麦的场景,这次我们接受了Sec的邀请。叔叔去他家。他坐在山洞里继续和我们聊天,老两口也没休息。阿姨正忙着做午饭。秘书大叔说农村人在麦收季节从不休息,以前叫龙口抢粮。这是一个非常紧张的时刻。这几天是个好天气,我们要抓紧时间收割小麦,否则成熟的小麦会在雨天收割,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按说你现在家里不种庄稼了,但你也抽不出一辈子农活。一亩地产量七八百斤。种三四亩小麦,够全家人吃一年。山村靠天吃饭,这样的收成挺好的。

二叔家的午饭看上去要比大叔家好一些,大娘在大锅里蒸了蛋糕,还有大肉烩菜,甚至还提前特意包了饺子,她说麦收季节又忙又累,好饭菜是身体的保证,尽量要做点好饭,有个好身体,这样干活才有力气。

吃过午饭大叔一家约定的机动三轮车来了,他家率先进入了让碾场模式,三轮车拉着碌碡要反复碾轧3次,翻场自然也是三次,最后才能起场将麦秸秆和麦粒分离。

半个小时后耳熟的儿子回家来了,他开着自家的机动三轮车也进了场,可能是很久不曾使用,车子跑了几圈,碌碡竟然脱钩了,三人又开始忙着修理,过了一会三轮车才有重新进入了正常运转,山谷中响彻着2个三轮车欢快的马达声,把麦收季节推向了高潮。

2家人的碾场要在下午7点多钟才能完全结束,因为担心天黑山路不好走,老人们建议我们趁天黑之前离开比较好,大家接受了老人们的建议。车子远行越远,机动三轮车的马达声也渐渐听不到了,这大山之中的传统农耕生活想必也是这样会,渐行渐远,也许几十年后只能出现在照片或者视频中了,成为永久的记忆和乡愁。各位,您说是不是啊?【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