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同为两党制国家,为何英国保守党能长期执政

2022-04-17 13:42:17热度:115°C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政坛似乎一直是由共和党与民主党这两个政党轮流执政,然而事实上美国宪法从未明文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实行两党制。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大大小小的政党一共有一百多个,除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之外还有茶叶党、宪法党、进步党、绿党、中间共和党、美国社会党、自由意志党等等。严格意义上说美国200多年没有第三个党当政是不准确的,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一直是两党制。

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初是不存在党派轮流执政的情况的。当时美国的联邦政府是由华盛顿等开国元勋直接领导,这时美国联邦政府的制度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和谐一致的、不存在党派纷争的国家。他们眼中的政党代表小宗派或小集团的利益,党派行为与腐败阴谋等直接挂钩,所以当时的美国政治并不是政党活动的天下。

不过有人的地方总是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很快美国政坛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念:一种主张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国家,另一种则主张尽可能维护各州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利。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时任华盛顿政府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及其支持者拥护联邦宪法并自称“联邦党人”,主张保留各州自治权限的人则组织了民主共和党与之分庭抗礼。

1804年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去世后该党日渐式微,直到1815年该党彻底瓦解。主张加强联邦权力的联邦党的瓦解使主张保留各州自主权的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然而民主共和党内部的矛盾却已在悄然滋长:1825年民主共和党内部发生了分裂——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新成立了国家共和党。1828年原民主共和党内部剩下的另一派在安德鲁.杰克逊的带领下出走并建立了民主党。

1854年2月28日旨在反对奴隶制扩张和拥护自由土地的共和党在威斯康星州里彭的公理会教堂成立。自1860年林肯领导共和党上台执政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美国宪法并不禁止除民主、共和两党之外的第三党参加竞选,事实上美国历次大选中总有第三党的身影,但他们更多只是起到搅局的作用,历次大选最终的得胜者仍是在两大主要政党中决出。

在美国两大主要政党占据着更充分的政治资源:尽管两大主要政党需要和第三党同台参加竞选,但两大主要政党所具有的政治资源是第三党所无法比拟的。试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何让都不认识的人投票给他呢?所以参与选举必然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圈子作为支撑的。两大主要政党在长期执政的形势下早已培养了自己的固定选民,而这是第三党所不具备的优势。

英国同样是一个两党制国家。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主要是围绕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维护各州权力展开博弈的;英国的两党政治则是围绕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展开博弈的。17世纪末英国政坛形成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党:标榜自由、开明原则的辉格党主张通过议会改革进一步消除英国所残留的封建残余,托利党则在教会和国家关系、保护关税政策等方面奉行保守主义。

19世纪中叶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托利党演变为保守党。保守党主要是代表英国传统贵族利益的政党,自由党则是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19世纪的英国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时期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原则,与这一外交原则相适应的是自由党在英国国内政坛的强势地位。自由党所信奉的自由主义使其执政风格相比保守党是比较松散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内自由党的组成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相对较为强大的政党,所以工人阶级往往选择加入自由党与代表老贵族利益的保守党对抗。这时的自由党是一个囊括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的政党:自由党的群众基础使其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处于强势地位,然而也恰恰因为自由党所涵盖的群体过于庞大使其变得不够稳定。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自由党成员的意见分歧其实一直是客观存在的。19世纪末期自由党内部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时担任自由党党魁和英国首相格拉斯顿提出了旨在促使爱尔兰地区实行自治的《爱尔兰自治法》,但自由党内的另一重要领导张伯伦对此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双方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张伯伦率领其支持者退出了自由党,从而造成了自由党的大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自由党彻底走向了没落。自由党在经济政策上奉行自由放任的原则,反对政府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然而在战争状态下国家必须把所有资源集中起来为战争服务,所以一站的爆发使统制经济模式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这一变化直接动摇了自由党的基础。一战结束后英国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

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爱尔兰则成功从英国独立出去。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下保守主义政党更为得势,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正在日渐发展壮大。

1900年宣称代表工人阶层利益的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六年后这个新兴政党正式改名为工党。刚诞生时的工党在自身实力弱小的情况下通过与自由党的合作以对抗势力强大的保守党,然而随着工党的实力日渐增强之后双方的合作模式悄然发生了转变。1918年工党政府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并进行独立斗争,这成为了英国政坛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工党在摆脱了自由党束缚之后开始以自身建设为主要任务,以争取最高权力为奋斗目标。这不仅大大的推动了工党独立登上政治舞台的进程,还进一步加速了自由党的没落。1924年工党组成第一届政府内阁,从此英国政坛形成了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格局,自由党则丧失了原来在英国政坛的影响力与地位。工党尽管开始上台执政,但比起保守党仍处于第二大政党的地位。

曾经的政坛霸主自由党在退出英国政治舞台中心之后只能像最初的工党一样通过依附于某一大党争取生存空间。至此保守党、工党、自由党三者之间的关系演变为类似于中国古代魏、蜀、吴三国的关系:强大的保守党自成一派,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工党和自由党则形成了与之分庭抗礼的一派。由于工党需要和自由党组成联盟对抗保守党,所以工党的政策就必须同时兼顾工人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一旦工党的政策过于极端时就可能会遭到自由党的抛弃。相比之下保守党则长期处于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所以工党和自由党都不具备单独挑战保守党的实力。当工党与自由党合作良好时工党就有可能上台执政,反之当工党与自由党合作得不好时保守党就会上台执政。自1924年工党第一次上台执政至今的96年间先后诞生过22位首相:其中出自工党的有8位,出自保守党的有14位。

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届工党政府是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的布朗政府。从2010年5月11日起先后上台执政的卡梅伦、特雷莎·梅、鲍里斯·约翰逊三届政府均出自保守党。保守党的长期执政证明其作为英国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迄今为止并没被撼动,作为第二大党的工党只有在与自由党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上台执政,至于其他小党和美国的小党一样几乎不存在上台执政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