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古代名茶略述

2022-04-17 07:07:03热度:111°C

我们谈到了南昌、九江、饶州、广信诸府茶叶的情况,下篇则根据明清以来的古地方志对抚州、建昌、袁州、临江、吉安、赣州、南安几个府州的茶叶略作梳理,一一陈述这些地方的茶叶历史概况:

江西茶叶平台正在火热招商中!!!

五·抚州府

抚州府是宋丞相王安石和明戏曲家汤显祖的故地。位出江西东部,自古有“才子之乡”之称。府治临川县,其下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和东乡诸县。江西各个府县,都出产茶,并且朝廷岁办茶芽,但是抚州虽然在宋代作为“会要之地”,已设置了买茶之所,但并不以茶为特产,故乏名茶。在明代上贡朝廷的江西茶叶达四百五十斤,而抚州有二十四斤,只占二十分之一。在抚州府各县的地方志里,关于茶的记录非常少,今引地方志略作辑录。如宜黄县,同治十年《宜黄县志·卷九·物产》:“仙人茶,钩藤茶,白毫茶,观音茶。”还有东乡县的黄石,本来可以出产好茶叶,可因工艺差,茶贩子便采购去,拿到别处加工,从而卖出好价格。嘉庆十年《东乡县志·卷四·土产》:“以茶为利,东北皆产茶,而润陂多多,黄石独佳。肩贩者携赴他处,加选制,往往得善价。”

行业引导者——欢迎访问江西茶叶平台!

六·建昌府

今抚州地区其实合明清的抚州府和建昌府。清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辖南城、新城(今黎川县)、南丰、广昌、泸溪(今资溪)五县。南城县的石头山与黄土山能出好茶,并且人家田园里栽种的茶树也往往味道佳美,道光六年《南城县志·卷十二·土产·茶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东乡石山、黄土山者佳,沙地者次之。”又说“家园细茶,味颇佳,不多出,二十八、九都出粗茶,愈陈愈佳。”资溪古称泸溪,同治九年《泸溪县志·卷四·物产·茶》谈到当地生茶茶叶的技术:“三月谷雨前,采最嫩者一叶一枪,摊乾为白毫。谷雨后叶渐粗,号造作青庄、红庄二种。青者用锅烧热,入叶炒之,乘热搓揉,炭火焙乾,泡色淡而香,味较胜。红者用篾垫曝太阳中,即搓挪成条,晒乾,泡汁深红,可以货卖。摘茶以四月为头春,五月为二春,八月为三春,时候不一,而多寡亦殊。”以此看,资溪在清代就生产绿茶红茶,并且作为商品出售。黎川县古称新城。清康熙十二年《建昌府志·卷三·舆地志·茶》:“香味不佳,新城得闽种曰白毛茶,差可耳。”黎川与闽省光泽县交界,种茶的技术和品种自然也受到福建茶艺的影响。再如南丰县,康熙二十四年《南丰县志·卷三·富善山》:“在三十二都、三十九都界,去县五十里……其山层崚高峻,与军山并峙。山顶有庵,山半别一庵,去巅数十余武,风景更胜,产茶最佳。”其实除了福善山产茶为佳,南丰枫岭茶作为名茶被载入明詹景凤《明辨类函》一书中:“四方名茶,江西则南丰枫岭。”

七·袁州府

袁州府治即今宜春市,辖有宜春、万载、萍乡和分宜。袁州茶叶在唐代就有名品,陆羽论天下名茶,就说到江南之茶以鄂州、袁州出产极佳(《茶经·茶之出》),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一书也说到袁州界桥茶“其名甚著”,而到元代,袁州作为贡品茶就有绿英、金片(见《文献通考·榷茶》)。因此可以说,历史上袁州府具备产好茶的条件,如宜春县的仰山除了是佛教之地,也产好茶,它和分宜县的界桥都曾在唐宋作为名品记录在地方志里, 清康熙九年《袁州府志·卷十二·物货之属·茶》引《茶谱》云:“袁界桥,其名甚著。今惟称仰山、稠平、木平者为佳;稠平尤号绝品。”按道光二年《分宜县志·土产》认为界桥在分宜。万载县在民国时期虽然间有好茶,但一般以武夷茶为尚,民国二十九年《万载县志·卷一之三·风俗》就记载:“茶用大叶,皆崇乡及宜春产。崇乡味较佳。新年宴饮,几无虚日,价亦倍之。比乃竞尚武彝,仅得下品,慕虚名耳。燕客旧率从简,遇庆事,姻党毕集,近日用海菜,而旧姻尽疏。辛亥以后,日趋奢靡,大桥、改江等处多有茶叶,香味亦佳,反以外来为贵,窃以为乡土之观念薄也。”萍乡县山地众多,明清以来,福建与广东客族多在此垦荒,不免把其家乡的物产带到萍乡来种植,其中就包括茶叶,清乾隆四十九年《萍乡县志·卷一·气候》:“辰建之月,茶芽尖。茶以谷雨前为宜,闽广人耕山种之,一年可三摘,味不及仰山之佳。”

江西茶叶平台正在火热招商中!!!

八·临江府

临江府治在今樟树市,辖有樟树、新余、新淦和峡江四县,在宋代出产玉津茶为贡品,但明清以来并没有好茶, 明崇祯十五年《清江县志·土产志》就记载当地茶“俱不甚佳”,多用福建茶,乃至用本土的茶叶用黄柏浸泡,令其色味黄苦,假冒福建茶出售,然而这种假冒产品偏偏又在广东某县特别受欢迎,凡是到季节就一定采购而去,算是一个奇事。新余有山曰蒙山,和四川的蒙山名同,四川蒙山以产蒙茶闻名于世,而新余蒙山茶,也借同名的光,居然也有名气, 清同治十二年《新喻县志·卷一·山川·蒙山》就记载了董越一首诗,就是夸赞新余蒙山茶的:“蒙顶出青州,茶名遍宇宙。谁知此山中,亦有生云窦。旗舒谷雨余,芳撷清明后。风味如使君,谁云可轻售。” 峡江县今属吉安地区,有玉笥山,明清以来出产玉山茶,味道佳美,同治十年《峡江县志·卷一下·物产·茶》:“出玉笥山者名玉山茶,味佳。宜雨前采。”新淦县从古产好茶,除了玉笥、东皂、栖碧同治十二年《新淦县志·卷一·物产·茗》:“新淦自昔亦产佳茗,玉笥、东皂、栖碧诸山,不少嘉种。云雾、窟宅、阴崖不见日色处,茶味清而微苦;平原沙土所产,新芽一发,便长寸余,腴而丰美,得水土之力全也。”

九·瑞州府

高安市今属宜春地区,明清是瑞州府的府治之地,辖有高安、宜丰、上高三县。宋代以宜丰黄檗寺的黄檗茶为绝品,宋人朱彧《萍州可谈》就说到“江西瑞州府黄檗茶,号绝品,士大夫颇以相餉”,然而产量甚少,造成供不应求,寺里的和尚便取他处的茶叶伪称其名,搪塞好事者。明代高安人廖暹有《十咏》诗,称高安茶:“呼为雀香焙”,甚至还作为贡茶,

明正德十年《瑞州府志·卷三·物产·茶》:“高安有茶。谷雨前一枪一旗,取以充贡。”

一〇·吉安府

吉安府治在今吉州区,包括庐陵、永丰、吉水、泰和、万安、龙泉(今遂川)、永新、安福、永宁县(今井冈山市)九县,在明代吉安府九县的茶叶都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可见吉安府的茶叶非同一般。其实早在唐代,陆羽论天下名茶所出之处,江南就有吉州茶。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记载吉州风土也说到茶为当地的土产,可以看到吉安府的产茶历史悠久。但吉安府在明清之时真正有名之茶,只有泰和县的传担山茶和万安的神潭茶,明万历十三年《吉安府志·卷十二·山川·传担山》:“山西南有石笋峰,尤峭拔,下有九龙潭,又有玉溪泉,凡四十八窍,至岩前合为一。故又名六八泉。产茶味极香美,世传温道者所种。”万安县神潭茶明代以来一直是贡茶,后因战乱败毁,到顺治时,经县令黄昌图殚心经营,重新焕发生机。清康熙二十八年《万安县志·卷二·山川志·神潭》:“在县南五里惶恐滩上。潭水清深,岁早诣潭,祈雨多有奇验。潭之两岸,多种茶株,味甚香美,故云:“蜜溪水,神潭茶”。龙泉县的颐山和将军岭所产茶也很有特色,清乾隆三十六年《龙泉县志·卷六·山水·颐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高三十馀丈,广袤五里许,山产茶极佳。将军岭,在县西北四十里,……山产茶佳。”永新古称禾川,当地百姓嗜茶,但几乎取用湖南出产的茶叶,清同治十一年《禾川书·卷三·风俗》:“永俗嗜茶。每食后,不论老幼男女,各数碗,或宾客杂坐,顷刻间则屡易以进,谓非此无以将敬云,然所用皆取给楚省。其叶甚粗,非如岕片、玉女峰之妙选也。又其烹法亦不讲究于山泉火候之精细,只徒夸多閗靡而已。”

一一·赣州府

赣州府处赣省之南,地大物博,府治之地赣县,辖有赣县、兴国、会昌、长宁(今寻乌)、安远、定南、宁都、瑞金、石城、信丰、龙南、雩都(今于都)十二个县,赣州地大,也有好茶出现,但是在宋代,江南西道的江州、饶州、广信、洪州、抚州、筠州、袁州、临江军、建昌、南康诸州军都是榷茶之地,就偏偏没有赣南地区的赣州府与南安军(见《文献通考》),可见赣州不是主要的出茶之地,推其背后原因,极可能在于交通运输不方便,即便如此,自宋以来,赣州也屡见优良茶叶出产,如乐史《太平寰宇记·赣州·土产》:“岕茶,香味第一,最难得。”《文献通考》也说宋贡茶有虔州的泥片茶。更如赣县储茶,清康熙五十一年《赣州府志·卷十八·物产·茶》就记载 :“储茶,出自储山,曰大园储茶,香味亦佳,朝曦未出、云雾空濛采取者,名云雾茶。昔茶入贡,亦曰贡茶,鲜少,人不易致至。”到清乾隆时期犹作为贡茶。会昌县有盘古山,山上有智门寺,所产的茶叶是作为充贡的佳品, 清道光二十八年《赣州府志·卷二十一·舆地志·贡物·盘固茶》:“出会昌盘固山,初充贡,乾隆间罢。”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曾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作过《寻乌调查》,其中就说到寻乌的出口商品中茶叶占有很大一部分,民国十三年《寻邬乡土志》就说到寻乌“南厢之食茶为最有名,年获利可六千元,现极力从事扩充,将来发达,正未有艾。”可知赣南地区的茶叶已经形成产业。安远县的古亨山,云雾浓密,雨液露膏,滋润独厚,地理气候环境适合茶叶生长,因此出产的茶叶,“香色味可称名品”因质量上优,从而作为贡茶,尤其以天龙庵寺僧制茶最佳。到了清雍正年间,则以九龙嶂茶为最,清乾隆十六《安远县志·卷三·贡茶 》:“安邑佳茶,多取资於闽中崇安,本处山谷虽产茶,佳者殊少。惟县南十五里九龙嶂,其岩有茶树,善制者携囊入山守候采制,气味清芬如兰。然所产甚稀,得者若珠粒丹砂,宝贵异常。自雍正五年年额数供贡,九龙岩所产不敷,在古亨采取垫数。后历年龙岩茶树新发不敌所枯,所贡额数大半取给古亨,其清芬稍逊龙岩矣。而古亨产茶之处,距县十五里,官斯土者,逢春必登山亲看,谕土人培植爱护,并不时饷役巡查。近年茶树亦稀,岂植物之美者,易于凋落欤?抑地气之精,有时而洩,有时而优欤?恐将来古亨不敷,又必寻采其次云。”自此可以看到九龙、古亨诸山的茶叶是如何珍贵,政府居然派遣差役巡查茶山以防止被人盗摘。宁都岕茶从宋代以来就是名品,传闻为冠石林时益亲手所制,所以又称“林岕”,这款茶清芬淡逸,几与阳羡争胜。清康熙五十一年《赣州府志·卷十八·物产·茶》 :“宁都岕茶,始自冠石林时益手制,名曰林岕,一曰宁岕,清芬淡逸,气袭幽兰,与阳羡争胜。时益艺茶之山,得之於罗牧。牧亦善制茶,中丞郎公取以包贡,于是风茎露芽得御箑厨矣。”瑞金铜钵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入云表,云气常幂其顶”,因此盛产好茶, 清道光二年《瑞金县志·卷二··物产·茶》:“山阜多产,惟铜钵山为最,以山高而土黄,得清虚之气为多也。土人制作之精,几与宁岕、武夷争胜。”石城县的各处山谷虽然出产茶叶,但质量并不好,城乡茶叶消费多从福建运来,惟有县南边的通天岩有好茶,然而“然珠粒丹砂,宝贵不常。”乃至胜过很有名气的宁都岕茶,赣县储山茶。清康熙十二年《石城县志·卷三·物产·茶》:“县南十五里通天岩有异茶,善制者往往携囊就岩采制,清芬淡逸,气袭幽兰,绝胜宁岕、赣储。”龙南县山地域人家园地都产茶,但“其品不甚佳,出金盆山者差胜(道光六年《龙南县志·卷二·物产·茶》)”

一二·南安府

南安府治在今大余县,辖大庾、南康、崇义、上犹四县,清人张依渠《中华二十二省地理志要·江西南康府·土产》就说到庾岭茶为特产,其实南安府自宋代就以出产茶磨闻名,但到明清就堙没无闻,这很大原因就是茶叶的饮用风习发生变化,抹茶变成直接以茶叶投泡了。另外南康县蕉溪在宋代出产雨前茶,苏东坡曾经有诗赞曰:“蕉溪闲试雨前茶”,明清时期的南康府茶稍微有名的,都在崇义县,一为雀茶,明嘉靖三十二年《崇义县志·茶税》:本县地方产雀茶,味苦而气馥。原无定税,每于岁春,省令茶户采办,荐新茶一斤七两四钱六分。”另外一种是笔架山出产的茶,这座山“朝无云则晴,云则必雨”,清光绪二十一年《崇义县志·卷一·阳岭山》:“在县治西南数里,高冠,近山有尖峰,如笔架,产茶极佳。”

综合以上抚州、建昌、袁州、临江、瑞州、吉安、赣州、南安八州,可以看到这些地方也不乏好茶出品,一般都是以深山为出产好茶之地,故多以山名称茶,因此有福善山茶、仰山茶、蒙山茶、玉山茶、传担山茶、储山茶、九龙嶂茶、铜钵山茶、通天岩茶等名称;又有因为制造人为茶名的,如林岕茶;还有因寺僧制茶精良而传世的,如宜丰黄檗茶,天龙庵茶等,丘陵地带产茶如抚州东乡县的润陂、黄石,袁州府的万载县大桥、改江等地。而纵然这些地方具备出产好茶的条件,但据志书来看,往往因为茶叶的制作工艺差逊,所以要么运到别处加工,要么冒充闽皖等有名的制茶之地的名号来销售,从中看到江西本土茶叶的不足,这不能不说是江西茶叶走不出去的一个客观事实。尽管如此,明清时期,江西地方茶种还是有很多珍稀品种,其中有一些还作为贡品受到朝廷的重视。虽然现在这些地方再也不以产茶为业,但因它们作为一方物产载入地方志中,让我们知道这些茶品作为江西茶叶史上曾经有过的光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