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什么6个角度手把手教你读懂白茶!

2022-04-15 20:25:29热度:119°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白茶作为今日的主人公,来讲述关于自己的那些事儿。

转眼春节的脚步已经渐远,但是在这春节里让村姑陈“耿耿于怀”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也算是常爱喝茶的北方同学问我:“你喝的白茶是什么茶啊?”

想必他想要的答案是:“白茶就是绿茶的一种?”、“或是红茶的一种?”

可见,白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竟然还是有很多茶友不了解,所以说宣传白茶知识任重而道远!

以小见大,有点感伤,作为白茶文化的传播者,作为已经连续两年,写了不下于3000多篇原创茶文章的村姑陈,还是觉得有许多需要宣传的知识盲区,是以,借着现在春茶季的机会,就带茶友们重温一下白茶知识,请从以下六大角度开始,走进白茶的世界。

《2》

一、什么是白茶?

我国六大茶类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

相对于红茶的全发酵和绿茶的未发酵而言,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是中华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原产地为福建福鼎的太姥山,相传这里还有太姥娘娘亲手种植的绿雪芽古茶树,这可是福鼎大白茶的原始母树。

知道了白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后,我们接着来了解小类。

白茶根据采摘的标准不同,分为了三大类: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每年产量的不同,其中白毫银针最少,也最为珍贵,白牡丹居中,寿眉居多。

因此,每年春茶中的头号大咖—白毫银针,都是茶友们的抢手货。

若是从白茶的年龄来看,又可分为新白茶和老白茶,存放三年以上的称其为老白茶。

要是从白茶的制茶外形来看,又有散茶和茶饼之分,市面上年份较久的老白茶多以茶饼为主,茶饼的好处在于方便储存。

《3》

二、白茶有什么特征?

分析白茶的特征,要根据白茶的三大品类的采摘标准、汤水香气、颜色、滋味,以及叶底来看。(以下都是以当年制成的新白茶为例)

首先,我们来认识白毫银针,白毫银针的采摘时间最早,在每年的春分左右,它是白茶采摘期中的头采春茶。

白毫银针是以白茶单芽为原料的,也就说白毫银针的外形全是嫩芽状的,并且白毫满布、条索肥壮、身姿挺直,一副春日里充满昂扬斗志的姿态。

积累了一个冬季的能量,头采的白毫银针总是会让人格外期待,内质丰富的它冲泡后香气清高且悠远,毫香屡屡入鼻,汤水入口鲜爽清甜,汤色杏黄,汤水中毫毛尽显但不失清澈之感。

出汤后观察叶底,条索清晰,肥软且具有质感,用指甲掐一下还会有点小弹性。

接着,我们再来认识白牡丹。

茶如其名,白牡丹可是具有美誉的,它可是品质与样貌并存的白茶仙子!

白牡丹的采摘以一芽一叶或是二叶为主要原料,采摘期主要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到四月中旬之间。

其干茶入杯冲泡时宛如一朵在水中漫舞的牡丹花,冲泡后附有毫毛的绿叶托着布满白毫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称其为:白牡丹。

白牡丹冲泡后的香气,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花香,同时还伴随着鲜嫩的青草香,入口的滋味则是纯爽的花香中带有明显的毫香。

其汤水清晰,当年的新茶白牡丹汤色呈现为牙色,然后借着嫩黄色,或是赤金色。

细看叶底,每个茶体上都有明显的芽芯,叶张肥美且明亮,嫩感十足。

最后,我们来认识寿眉。

寿眉是每年白茶产量中最多的品类,那句大家常说的:“要好喝,秋白露”指的就是我们秋季白露节左右所采摘的寿眉。

每年的谷雨过后,就是寿眉开始采摘的时节了。

由于寿眉是白茶三大类中生长期最长、也是最晚采摘的一类,所以它的原料是以嫩梢和叶片为主的,芽头较少。

也正是由于生长期较长,叶片较大,所以寿眉的内含物质是极其丰富的,色、香、味都是十分突出的。

陈放一年以内的寿眉冲泡后,汤水的颜色相比白牡丹会较深一点,偏向橙黄色。香气很纯,带有秋日里丰收的味道,入口滋味稠滑与醇厚之感明显。

观察叶底,我们会发现其稍有芽尖,叶片较大,柔软且鲜亮,同时带有一定长度的梗。

《4》

三、白茶是如何制成的?

白茶的制茶工艺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采摘、日晒、萎凋、烘干。

其中采摘是根据不同的节气和不同品类的采摘标准完成的,采摘时机的把握是一切后续努力的保证。

随着春季气温的回暖,茶农们从春分时节就开始进行采摘了。

春分到清明前,主要采摘的是白毫银针;从四月初开始到中旬,则是白牡丹。

寿眉分两个时间段采摘,一个是春季采摘,一个是秋季采摘。

谷雨前后开始采摘的春寿眉,一直延续到立夏开始停歇。

夏日里的茶树由于高温,新陈代谢过快,生长过快,嫩度较差,所以太姥山的茶农一般不进行采摘。

所以谷雨到立夏期间采摘的白茶是一年内最为年轻的寿眉。

直至立秋,寿眉则又开始秋采摘,这也就进入白茶的秋茶期,许多茶友爱喝的立秋贡眉,白露寿眉与寒露寿眉也就开始陆续登场了。

到了寒露左右,茶农们忙碌的秋白茶采摘也就告一段落了!

白茶之所以能有一个“最天然、最淳朴”的美誉,来源于茶农们采用纯日晒的传统手工艺。

只要天气适合,无大风、无雨、无暴晒,茶农们会将茶青平放在一个个竹筛上,首选最为自然的阳光对其进行晾晒,晾晒期间不揉不捻,自然蒸发水分。

要是老天不给面子,茶农们会将竹筛放置在阳光房里进行室内萎凋,阳光房上方和四周是透明的,木质地板,为了避免返潮还配有鼓风机和排风扇,通风性能是极好的。

要想达到白茶干度的国家标准,阳光日晒加上室内萎凋,还是不够的,最后要辅之低温烘干,才能满足含水量小于8.5%的要求。

《5》

四、白茶具有哪些营养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也不再是说说而已了,而是确确实实落实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柴米油盐酱醋茶,名以食为天,这喝茶养生可是自古就有的养生之道。

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黄酮类物质是白茶四大主要内含物质,白茶天生的资质外加传统的制茶工艺,使得三类营养物质具有较为合适的配比,成茶后不仅口感绝佳,并且还具有良好的养生的功效。

白茶中丰富的氨基酸可以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促进学习、思维和记忆。

有些朋友担心喝多了茶水会出现失眠等现象,其实不必过于担心,白茶中含有的氨基酸是可以抑制由咖啡碱引起的人体兴奋,是能够使人镇静、集中注意力的。

不少茶友都听到过白茶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影响,这是由于茶多酚的存在,他可以调节人体血脂的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还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的作用,在换季之时,多饮用白茶能够有效预防病毒性感冒,或是过敏性皮炎等症状。

相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白茶中所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可是非同凡响。

由于制茶工艺的不同,经过轻微发酵的白茶相对于其他五大茶类而言,所含的黄酮类物质的量是最多的。

黄酮类物质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体内过的自由基,是清除人体自由基的小能手!

通俗的理解就是,常喝白茶可以抗衰老、抗氧化。

同时,黄酮类物质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缓解糖尿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也会逐年的增长,这就不难理解那句白茶经典说辞:“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

身体处于亚健康,或是伴有“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朋友,村姑陈建议你将老白茶作为日常饮品,时间会证明,老白茶对你的身体反馈。

《6》

五、白茶该如何冲泡?

最常见、最适合冲泡白茶的方法是盖碗冲泡法。

一副120毫升的白瓷盖碗,100℃的矿泉水,用电子秤称量出5克白茶。

第一步:沸水冲杯,为的是将茶具清洗一遍,去除异味,不影响当下白茶的香气与滋味。

第二步:将称量好的5克白茶放入120毫升的白瓷盖碗中。

第三步:开始注水,注意一定要是100℃的沸水,采用的是定点注水,也就是沿着杯壁的一点匀速注水。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白茶茶身的姿态,使干茶在自然状态下,缓缓吸入水分,渐渐释放出最为天然的滋味。

第四步:等待五秒,则要出水。

对于新白茶而言,前三泡在注水的五秒后就要立即出水,从第四泡开始可陆续延长3-5秒的坐杯时间。

第五步:倒入公道杯,逐杯倒出,开始品味“自然的魅力”。

冲杯、称量、煮水、注水、出汤,一气呵成,一切都是如此简单,而我们口中的白茶滋味却充满着丰富的“故事”!

《7》

六、白茶的储存要注意什么?

强光、高温、异味、潮湿、强氧这五大因素可是我们储存白茶的克星!

常来光顾村姑陈家白茶的朋友都很熟悉我们的“三层包装法”。

首先用锡箔纸袋将干茶包装在内,将其内部的空气排干净后扎口;然后使用半透明的塑料袋将其套入,密封扎口;最后则是装入牛皮纸箱内,用胶带纸封口。

这是储存白茶的内部环境,最为主要的就是排尽包装时多余的空气,扎口要紧!

同时,储存白茶的外部环境也不容忽略,包装好的牛皮纸箱要放置在离开地面和墙角的地方,为的是避免潮湿,保持干燥。

具有强光、高温、强氧的地方都要远离。像是家中的书架上方、柜顶上方,都是很不错的存放处。

茶友们可别为了一时的省事儿,就忽略这次存茶的细节,想要自己的白茶更好喝或是具有更高升值空间,我们可是要用心呵护一番的。

《8》

以上就是今天白茶作为主人公的主要讲述了,分别从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特征、制茶工艺、营养价值、冲泡方法、储存方法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茶友们还有什么不懂吗?

在这个人人都是发声者的时代,村姑陈欢迎大家广泛发表自我意见,同我一起走进白茶的世界,聆听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

又是一年春白茶采摘的季节,若您刚好看到了这篇文章,那么恭喜您,您将要同我一起来开启白茶时代了!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