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贵州茶为何弄出了“大动静”

2022-04-15 16:32:40热度:82°C

三月末的一天,我在拙著的后记里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校毕书稿,暮色四合,乡茶新沏,茗香缭绕,推窗骋目,华灯初上。”这不是文学想象,而是一个在外地谋生的贵州人的日常生活情景:身在异乡,沏一杯来自贵州高原的新茶,芽叶浮沉,茶香盈溢,恍如拥有了故乡的春天。

“贵州出好茶!”经常会听到这句仿佛已经很平常的话。但让这句话成为贵州茶的“标配”,其实贵州茶业一路艰辛甘苦自知。贵州茶的崛起,且不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至少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湄潭茶海 郑海海拍摄

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高海拔,低纬度,云蒸霞蔚,昼夜温差大,阳光多散射……关于“贵州出好茶”的气候学阐释,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专著。但有绝佳的气候条件,茶产业就水到渠成?两者显然不能划等号。“天公作美”是自然的恩赐,而产业的强势崛起,注定是“天公作美”与“主动作为”两者的完美结合。看准了,不争论,不犹豫,一以贯之,抓好抓优,抓出规模,抓出效益,这才是贵州茶产业这些年弄出“大动静”的关键所在。

湄潭茶海 郑海海拍摄

贵州茶业的“大动静”,来自于抓好茶产业的高度共识。回顾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许多贵州茶人都会提到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2007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正是这个文件,起到了凝聚共识的关键性作用。《意见》明确提出:要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上下同心的力量是巨大的。2013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排到了全国第一,目前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首位。从2007年的《意见》开始,贵州顶层设计持续发力:2014年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三个文件层层推进不断升级,使得贵州茶产业一路奔跑发力冲刺,在全国茶产业格局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贵州茶业的“大动静”,来自于抓好茶产业的品牌自觉。传统的贵州茶叶生产,小、散、乱,不讲规模,不上档次,缺乏品牌,尽管输出大量优质茶青,但黔茶影响力寥寥。十余年来,贵州茶名声鹊起,最关键就在于品牌的争相崛起。黔茶品牌立起来了,还得把这个牌子越擦越亮。贵州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做好黔茶推介,今天开幕的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个博览会今年已是第十一届,成为了展示黔茶品牌的最佳平台。不仅如此,黔茶品牌的国内和海外推广也已经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贵州不断强化黔茶的生产标准,确保了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生态”“优质”“干净”如今已经成为描述贵州茶品质的关键词。“贵州茶叶干净安全,大家放心喝”,陈宗懋院士主动为贵州茶吆喝,无疑是对贵州茶业这些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最好肯定。

贵州茶业的“大动静”,来自于抓好茶产业的民生本位。作为贵州茶叶第一县,湄潭县的发展模式值得探究。正是坚定不移地写好“茶”这篇大文章,这个黔北县份处处呈现出生态美、百姓富的动人图景。茶产业的崛起,固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贵州茶农获得的实惠更为令人欣喜。地处雷公山深处的脚尧苗寨,就是一个因茶而富的典型。茶在贵州大地是“生态树”“摇钱树”“希望树”,绿了山野,富了农家,火了日子。2018年底的数据显示: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45.2万,脱贫人数达到13.7万。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春天是优质茶的采摘季,春天是爱茶人的嘉年华。春和景明,茶海叠翠,碧意荡漾,直入云岚,这美不胜收的景致背后,涌动的是贵州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彰显的是贵州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抉择。天地吐纳,冲泡之间,只要去细细拿捏与品味,我们就能触摸到古老土地的厚重与深沉,我们就会感知到美丽家园的愿景与希望。

作者:陈守湖 编辑:国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