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名归何处--六堡茶市场调研之农家茶篇
2022-04-14 09:32:15热度:114°C
2022-04-14 09:32:15热度:114°C
背景
“大家看一下这个老茶婆砖,老板说有30多年了”。
“今天终于有幸喝到百年古树六堡茶,太幸福了”。
“这是70年代的虫屎茶,再贵也值得”。
喜欢喝茶的人,寻找到一款好茶,多少有种如获至宝的心情,但面对朋友圈的各种晒茶,小编却如同啮檗吞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六堡茶之家一贯的态度,我们用了半年时间,深入六堡茶原产地,走访茶叶批发市场,以各种形式接触政府、茶企、茶商、茶协会、茶园基地、茶客,深知“小散弱乱”产业格局的成因与身在其中的煎熬。本文将从六堡农家茶的产、供、销多角度出发,浅析六堡茶农家茶的产业现状,与关心六堡茶的朋友交流切磋。
关键词:六堡镇
广西苍梧六堡镇,一个群山起伏,层峦叠嶂,苍苍的青翠如波涛一样鼓荡汹涌的地方,这就是六堡茶的发源地。茶谷、二白茶、老茶婆、茶花、茶果壳、龙珠茶等,凡此种种构成六堡农家茶多姿多彩的风韵。
如今的苍梧县六堡镇(梁直/摄)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浮躁的心态。有的,只是可以传承千年的巍巍茶山,与当地居民一起,以一种开拓进取的姿态屹立于苍梧之地,在历史长河中传承文化价值,在自然资源中孕育生活态度。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山水灵秀的地方,却要经历200多道弯的山路才能到达。或许只有身入其中,方觉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关键词:工艺
1“堆闷”,还是不“堆闷”
翻开六堡茶的加工技术规程,六堡茶毛茶(也就是农家茶)的制作流程是: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六堡茶毛茶。
据老茶人回忆,以前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是杀青后,揉捻,堆放隔夜,再烘干。“堆放隔夜”,其实就是标准上面提到的堆闷的原型,其原理和黄茶的闷黄工艺相仿,经过了堆闷的茶叶,汤色变成黄红色,苦涩味减轻,茶汤更醇和。
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一位合作社的负责人跟我们透露:
“堆闷很考究技术,技术不过关,容易产生馊味,茶汤浑浊……,很多人都把这道工序省略了”。没有堆闷工艺的六堡茶,其本质可能就和炒青绿茶没什么差异了。
“有人借鉴了红茶的工艺,做出来的茶汤色滋味更接近红茶”。
总体而言,工艺虽然有标准,但农家茶的生产加工仍停留在传统小生产阶段,各自采用不同的工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对于农家茶的长期发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2 口感,“一家百味”
如果说,前一篇文章提到六堡茶厂茶是“百家百味”的话(回顾:半年时间,走访8成茶企——六堡茶市场调研之厂茶篇),那么六堡茶农家茶可能就是“一家百味”了。熟悉六堡茶厂茶的茶友,都大概能分辨一些大厂特有的口感特征,而农家茶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同一个制茶师傅,前一天和后一天制作出来的农家茶,口感可能都大不相同。
原因在于师傅对工艺细节的把控程度,例如杀青,锅温是多少度,鲜叶青气去了多少,叶梗是否变软,是否杀匀杀透;揉捻的手法,时间,均匀程度;闷堆的时间、温度是否合适,烘干的程度如何,这些关键细节都会影响每一批六堡茶的色、香、味。而每一次制茶,这些细节都不会完全相同,出来的口感滋味也就截然不同。
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制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家茶市场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茶庄囤了一批茶,客人买了觉得好,下一次再来的时候,这批茶已经售罄,试别的茶,再找不到原来的味道了。
关键词:原料
1 历史
六堡镇有千年的产茶历史,最鼎盛的时期,在清末民国期间,六堡茶通过一条“茶船古道”源源不断的运往粤、港、澳以及东南亚,当时六堡镇满山遍野都是茶园,家家户户种茶采茶;六堡茶最衰败的时期,在上世纪80-90年代,大批的茶园被荒废、砍伐,茶山一批一批的种上了湿地松;及至2000年后,六堡茶才因普洱的火热,重新进入茶友们的视线,而现在六堡镇大部分的茶园,都是这十数年种下的新茶树。
所幸的是,千百年生长在六堡镇的茶树种源——“六堡茶群体种”,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可能是六堡茶,特别是农家茶,最为值得炫耀的“资本”了。
2种、采成本高
六堡镇目前最大的双贵茶园,面积也仅2000亩,连片的规模茶园多为几百亩,更多的还是农户自有的十亩八亩的小面积茶园。六堡镇山地多,台地少,茶农奔走于山间,种植、采摘难度大,基本是纯手工操作,没有任何机械的参与,效率极低,极为耗费人工。
六堡镇里的八集茶园
另一方面,因为六堡茶群体种不是一个茶树,而是若干种茶树的总称,一片茶园往往有几种茶树品种,一名农户告诉我们,在采茶的季节,同一天可能要上山采摘几次,因为不同种的茶树,萌芽的时间不同,采摘的时间也不同。
3 原料大部分用来制作农家茶
因为产量少,镇产的上大部分茶叶鲜叶,加工成毛茶之后,都被包装为农家茶直接销售出去了,几乎很少的农家茶(毛茶)会被茶企用来制作厂茶(熟茶)。
问及原因,一个耿直的茶农打了个比喻:“你吃过白切鸡吗?白切鸡讲求原味,对原料要求高,好的土鸡才会用来做白切鸡,而酱油鸡就不一样啦,只要酱油、味精放足了,用便宜点的饲料鸡来做,也没关系!”
其实,从本地大茶企的角度而言,厂茶讲求规模和效益,尽管六堡群体种做厂茶(熟茶)口感更好,但渥堆发酵过后,整体口感差异没有特别大,加上群体种成本高,所以,也就很少有用群体种做厂茶(熟茶)的了。少量用群体种做的厂茶(熟茶),其价格也是极高。
关键词:产品
1价高有理但不合理
农家茶受规模及效率的影响,高企的成本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如果按绿毛茶的价格,先不说外省的茶区,就区内而言,已经远高于昭平,凌云,三江等地。而农家茶的工艺决定了其在口感上,除了绿茶还有白茶、生普等可替代产品,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同质化竞争激烈,甚至同宗同源的厂茶(熟茶),也研发出了轻发酵厂茶,以迎合喜欢鲜爽风格茶叶的茶友,口感上也颇为接近农家茶。
反而是农家茶的一个特殊品类—霜降老茶婆,因独特鲜明的口感风格,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
霜降老茶婆
2 品质高不等于口感好
六堡镇民风淳朴,小生产的优势就是普遍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不打农药。我们在合作社内,看到了茶农交上来的鲜叶,卖相并不好,有些虫口,负责人解释说,正是由于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茶叶才被虫咬的。
六堡茶树一直是采用茶果育种有性繁殖
而六堡镇山高谷深,昼夜温差大,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产的茶叶叶张厚,内含物丰富,多酚含量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耕时代的种植方式,决定了茶叶的高品质。
高品质的茶叶,往往并不能和好喝的茶划等号,正是由于六堡茶群体种茶多酚含量高,新制的农家茶有明显的苦涩味,很多茶友无法接受这种苦涩味,反而认为不好,这的确是一个很尴尬的现实。
一般认为,农家茶要经过至少5年的自然陈化,才能获得一个相对适口的口感。一个大茶园的老板说,他的茶园从2012年开始量产茶叶,但直到现在,5年过去了,每年的茶都放在仓库里存着不卖,为的就是等待更好的口感,这位茶园老板自然是有钱任性,而对于大部分等不起的茶农和等不了的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农家茶与熟茶汤色对比,右为农家茶
关键词:概念
古法
“古法”这个词,在任何一本关于六堡茶的标准或规范上,是没有提及的,六堡镇的古老制茶技艺,基本上是失传了,现在谈到的古法,其本质,也就是农家茶,当然有把双蒸双压的后发酵工艺称为古法的,就更为奇怪了。
“古法”一词的提出,大概是商家觉得“农家”这个词太土,故而有了“古法”这个概念。
纯手工
在传统的农耕年代,制茶全程都是手工参与,是一件极为耗时耗力的体力活,而现在的六堡镇,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家庭小作坊,制茶的过程,基本是半机械化了,普遍使用了杀青机,揉捻机等设备。手工制茶的干茶条索长且粗壮,卖相不好,而半机械化制茶的干茶条索细紧,卖相更好,更适合商品化特点。
一位坚持纯手工制茶的合作社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的手工茶价格高,产量少,主要销售渠道以朋友口碑相传为主,的确难以做大。
高山、野生、古树
高山茶没有统一的海拔高度说法,业内的主流认识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园所产的茶才能叫高山茶。而六堡镇产区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这就与真正的高山茶定义有所区别,很明显原种六堡茶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另外有一种情况就是的确是高山茶,但不是六堡镇的原料,可能来自其他茶区,只是利用六堡茶的初制工艺制作,冠以“高山茶”名义销售。
野生茶指的是没有被栽培驯化的茶树,据专家考证,六堡原种茶树具有极长的野生历史。而目前市场上的野生茶多为栽培型,其茶性非常猛烈,由于是山头混合采摘,所以存放下来的野生茶,会出现茶底不均匀的现象。应该说,野生六堡茶的确存在,但存量多少却没有统计数据。由于采摘成本和存量稀少,价格也是奇高。
古树是指存活百年以上的茶树,在一些“骨灰级”的茶友概念中,必须是30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才配称古树。目前在六堡多处地方,发现不少树干直径达50厘米的古茶树,专家估计树龄超过700年。古树茶与野生茶一样,存在但产量稀少。
古树六堡茶
无论是高山茶、野生茶还是古树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迹罕至,产量非常少,消费者没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实难分辨。
关键词:市场
产业链
茶农:自产自销,纯手工作坊方式,制成的茶叶,被茶商,合作社或茶企收购,基本就是按初级农产品的方式经营。我们采访了当地的一名官员,一亩茶园,每年的产茶量不过几十斤,对于普通农户而言,对其收入的提高,帮助有限。
茶商:构成相对复杂,既有本地的茶庄,茶叶店,也有外地的茶商,他们会进村收购农户的茶叶,基本是按质定价,没有太固定的收购对象。
合作社:一些有远见,有渠道的农户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自有茶园,同时也会按一定的质量要求,收购周边农户的茶叶,有的合作社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和SC许可。
六堡镇内某合作社的生产环境
茶企:纯粹做农家茶的茶企并不多见,大多数茶企都是厂茶和农家茶兼顾着做,经营模式和合作社也大同小异,在产品包装上面,会更化心思包装一些概念,在渠道建设上面,更为专业,投入也更大。
市场乱象
真正的农家茶虽然品质优秀,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流通市场上不乏造假现象,农家茶不同于熟茶,工艺不统一,口感千差万别,价格不透明,导致市场混乱情况比熟茶更为严重。
虚报年份、假冒原种、湿仓做旧等等手段充斥市场,用水深坑多形容一点不过分。
在六堡镇内,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他们一直在市区内的批零市场有门店,但几年下来,生意越发惨淡,拼价格拼不过,违背良心的事情,也不能做,后来干脆把门店撤销,专心在茶园负责质量把控,从产地直接发货至客户,目前获得不少客户的信任。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外地市场上,造假现象更为普遍,文章开篇的词语摘录可见一斑。
推广方式
农家茶几乎还是沿用传统的推广方式进行宣传,依靠批发市场、熟客、口碑、游客等途径,少量企业发展经销商网络,客户群体大部分集中在两广地区,利用电商途径宣传的很少。
结语
说农家茶市场很小,未免言过其实,就小编日常与茶友交流,问及农家茶的不在少数;但说农家茶市场很大,目前来看也不见得,毕竟茶园的规模和产量是成正比的。农家茶作为现代工艺六堡茶的传承基础,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根基,短短几千字难以言尽。
我们很高兴看到,纯朴的茶农遵循生态管理,在种植过程中不施农药,不打激素,茶青质量高,经过工艺过关的师傅制作出来,不失为一款优质的茶饮品。但同时我们也很遗憾,茶园规模有待发展,产量小,工艺各有各做,宣传渠道过于单一,在全国市场上无法造成更大的影响力,难以对潜在用户进行有效转化。
言尽于此,六堡农家茶的产业链如何发展,如何做强做大,也许我们无法提供更多的建议,我们只能提出我们的夙愿:茶农收入得到提高,工艺标准化,市场混乱状况得到改善。
也许让六堡人为之骄傲的地方,不是古老的茶树与大片的茶园,而是六堡农家茶优秀的品质。
本文由“六堡茶之家”编辑整理,参考资料:《六堡茶入门手册》。
上一篇 : 《大观茶论》(全文)
下一篇 : 不喝过期茶!一篇文章看懂六大茶类的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