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茶业IPO冲刺A股茶叶第一股还“不够格”

2022-04-13 20:00:19热度:102°C

《茶经》曾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一片小小的绿叶子,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穿过了时间的长河,已然成为我国的国粹之一。

眼观资本市场,近年来我们见过了从柴米油盐酱醋发迹的白马股,即便是有高估值泡沫也不失存在感,但当茶叶成为茶业之后,不少茶企冲刺上市,但其资本化的成功故事却实属罕见。

近期,又一家茶叶公司跃跃欲试,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马茶业”)创业板上市申请已获深交所受理,中信证券担任主承销商。

本次IPO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58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募资6.83亿元,用于八马茶业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福建八马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八马茶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国,但国内茶企的上市之路却并不顺遂,可谓是难关不断,其中自然也包括八马茶业。

1

尝过新三板的挂牌瘾

八马茶业成立于1997年,作为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主要从事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输出及品牌零售业务,产品覆盖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再加工茶等全品类茶叶以及茶具、茶食品等相关产品。

目前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为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陈雅静及吴小宁,五人共持有公司62.80%的股份。其中,董事王文彬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25.38%,董事长王文礼为第二股东,持股22.32%,二者为兄弟关系。

比起公司的质地,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彬家族的联姻或先行受市场关注,毕竟其三家亲家的财富和名气更被为人熟知,分别控股安踏体育、七匹狼和高力控股。

再回到公司本身,事实上,早在五年前八马茶业就有过一次准上市之旅,2012年,主打安溪铁观音的它引入了包括IDG资本在内四家风投机构共1.5亿元的联合投资,随后在2015年12月取道新三板,但2018年4月从新三板退市,开始冲击创业板。

仔细探究公司的经营现状,可以发现,在茶企的市场竞争中,八马茶业的竞争力并不凸显,且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

业绩表现平平

首先来看基本面,根据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八马茶业实现营收分别为7.19亿元、10.23亿元和12.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49亿元、0.91亿元和1.16亿元。

从趋势而言,凭借“自主生产+定制采购”的生产及采购模式,以及“线下直营+网络直营+线下加盟”的销售模式,其业绩表现逐年向上,但目前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生存风险。

(1)存货账面价值的增长担忧

先来看生产及采购模式,在八马茶业的产品中,除了铁观音及部分岩茶为公司自主生产,小部分茶叶产品为公司自主分装,其他大部分茶叶均以定制采购的方式获得,并冠以“八马”品牌、其他子品牌或者合作品牌的形式对外销售。

其中,八马茶业经营的茶叶产品营收分别为6.32亿元、8.75亿元和10.68亿元,占比均超八成。从细分产品来看,基于从以铁观音为主向全品类茶叶战略转型,乌龙茶产品收入比例逐年下降(报告期内从43.36%降至33.14%),毛利占主营业务毛利的比例也走了下坡路(从49.7%降至39.6%),但依旧占据盈利大头。

而黑茶和白茶的贡献营收动能逐年增强,两者合计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15.04%增至27.16%,合计主营业务毛利占比从15.59%增至28.49%,主要受市场增速积极而加大对外采购力度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51亿元、2.09亿元、3.20亿元,占同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8.91%、43.46%、54.27%。而这主要来自库存商品的增长,报告期内,库存商品账面价值分别为0.87亿元、1.41亿元和2.09亿元,其中,2019年同比增长93.39%,2020年同比增长60.82%,占存货账面价值比重较大。

虽说为扩容业务规模,八马茶业近年来加大了普洱茶采购储备力度,但公司存在存货余额上升的可能性,或会导致存货周转率下降,加大存货跌价的风险,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

同时,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物料单价整体呈现增长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产品成本或“压力山大”。

(2)依赖加盟模式过甚?

再看“线下直营+网络直营+线下加盟”这一销售模式,其中,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直营模式(线下+网络)分别实现营收4.19亿元、5.30亿元和6.39亿元,占比58.68%、52.33%和51.69%,产生一定的降幅波动;同时,其通过线下加盟模式销售额分别为2.93亿元、4.80亿元及5.95亿元,占比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1.12%、47.44%和48.07%,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拥有直营店366家,加盟店超过1700家。

从效益的角度来看,目前八马茶业不断发力的线下加盟的成本承压明显,2020年其线下加盟模式成本3.54亿元,占总成本的62.63%,而线下直营和网络销售的成本分别为1.06亿元和1.05亿元;比起成本的投入之大,线下加盟渠道毛利率占比却最低(35.80%),不敌线下直营和网络销售,分别为43.63%和20.26%。

此外,八马茶业的线下加盟作为渠道拓展的一环,也存有潜在性风险,毕竟一旦重要加盟商发生变动,或是严重违反特许经营合同,将会对其经营业绩及品牌形象造成直观的负面冲击。

整体而言,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就拿同业竞争标的经营指标做比对,也可以发现,八马茶业的经营表现实则在目前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存在明显差距。

例如,2017年-2019年中国茶叶、澜沧古茶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28亿元、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0.81亿元,均高于八马茶业的水平,更别说与港股上市的天福茗茶相提并论了(2020年营业收入为17.17亿元,净利润为3.05亿元)。

其中,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的普洱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0.75亿元、1.60亿元和2.12亿元,也远低于中国茶叶和澜沧古茶的相关业务表现。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中国茶叶的普洱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3.16亿元和3.67亿元,而澜沧古茶的普洱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1亿元、2.71亿元和3.52亿元。

3

茶企小而不美是通病

当前来看,八马茶业能否成功冲击上市实在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近年来,前有华祥苑、七彩云南,后有中国茶叶,澜沧古茶,一众茶企前赴后继奔赴资本市场,但至今为止A股还未有一家以茶叶为主营业务的公司。

人人都想要头顶“茶叶第一股”的光环,却还未有那个真正拔出石中剑的强者出现。

试问为何?我国虽是茶叶大国,茶叶市场规模高达3000亿元,但大而不强已是这一市场发展至今的关键词。

目前国内茶叶市场集中度较低,茶企数量多而分散,品类同质化严重,没有具备集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身的全产业链优势,市场运营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茶企出现“小而不美”的普遍特点,进而难以顺利登上资本舞台。

人们或多或少感受过茶叶遭到爆炒的火热,从“办事茶”“金融茶”,再到“一块饼可以买一辆宝马,一提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茶叶由于标准不一,定价弹性空间很大,这也造成了行业的良莠不齐,难以良性发展,但这背后更是揭示了目前茶产业的普遍痛点,即缺少头部品牌的引领,没有产品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英国知名茶叶品牌立顿了,立顿茶通过英式下午茶生活方式切入,以一杯随心调配的袋泡茶为主打,没有中国茶的禅意,更没有通过中国茶的仪式感,但其通过工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风靡了快消品茶业市场,2019年其红茶销售额达到28亿美元,高于当年我国茶企总出口额(21.75亿美元)。

难怪业界常用一句话“中国七万茶企不如一个立顿”来自嘲。

要知道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传统茶企还是走着人工制茶的路子,过度聚焦原叶茶、茶粉等低附加值产品,而对茶类衍生物等创新开发不够,这一固步自封的商业模式并不能为其带来盈利增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当然,国内茶企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下一个立顿”那么简单,毕竟立顿也失去大势了(此前联合利华宣布将在2021年底完成对旗下茶业务的剥离),这几年也面临着红茶消费需求不振、难以开拓高端市场、传统袋泡茶不够健康化等窘境。

在消费升级下,一成不变便是企业的致命伤,场景、渠道、文化、营销等的多元化创新十分关键,如今传统茶饮在自身陷入增长瓶颈之时,也面临着带着互联网思维的新式茶饮(喜茶、奈雪的茶等)的竞争挑战,而后者有望成为茶行业规模最大的细分行业。

而市面上大多数传统茶企还未有培育品牌的意识,重种类轻品牌使得不少老字号在现今市场上没有消费者黏性,失去存在感,不仅没有获得资本的青睐,也难以抓住新消费一代的心。八马茶业为首的传统茶企还是得从根本上走出舒适圈,重塑消费场景、生活方式,为产品的附加值带来新的增长逻辑,进而创造强大的品牌,更好地活下去。

4

结语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曾在他的作品《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但显然,出身茶叶大国的国内传统茶企们还未站上资本舞台,何谈征服。

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有好茶叶,但没有好市场,没有出圈的好品牌,直接导致其产品溢价和消费者黏性都处于弱势。

中国茶企想要在资本市场造就一个茶叶“茅台”要走的路还很长,至于八马茶业等公司乃是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