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

2022-04-11 20:37:18热度:135°C

有知识 有温度 欢迎关注

《茶叶》王蓬 王欣星 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应是发现茶、利用茶、栽培茶、制作茶乃至饮用、药用,用以易马、易绢,发展茶叶贸易,区划茶区,制作茶具,培养茶艺,诞生茶诗、茶话、茶技术、茶文化最早的国家。延续数千年,名茶辈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正山小种、紫阳毛尖、泾阳茯茶、秦巴雾毫、汉中仙毫……每种名茶的栽培、制作、品饮乃至茶具,莫不包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足可引为国粹。也足以证明:茶叶的发源地在中国。

那么,我们国家是在什么年代发现茶树茶叶、开始饮用的呢?成书于先秦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对这段文献,历来有多种解读,但对“荼”即是茶,诞生于史前三皇之世并无异议。最普遍的说法是先祖神农在尝百草以了解药性时中毒,倒在一株茶树下面,茶树上落下的露水流入他口中,神农方得以解毒苏醒。所以茶最早是以药入典。自然,其中许多功效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步认识的。但仅以清热解毒,让人苏醒的功效便被古代先民尊为宝物珍品,并用于祭祀。从史前三皇五帝到西周东周,古人都非常重视祭祀。天地祖先,上元冬至,四时八节,春耕秋获都要备供品以祭祀。《礼记·地官》记载:有“掌荼”和“聚荼”,即有专人“掌荼”,作为祭品用于祭祀。

茶源于中国除了典籍记载外,还有古茶树的存在作为有力证据。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高度可达15至30米,基部主干直径可达1.5米以上,寿命达千年之久。植物学家认为茶树是山茶科中比较原始的物种。野生古茶树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秦巴山区都有发现,云南省古茶树直径1米以上的就有10株之多,经科学测定,其中一株有1700年树龄。云南思茅千家寨有野生茶树群落达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米,基部干径1米。这些野生古茶树的存在给茶叶起源于中国提供了证据。

需要说明的是野生古茶树与今天栽培类茶园茶树有一定区别。自从古人发现茶树的药用饮用功能,以及在饮用过程中逐步发现其清热、止渴、利尿、舒肝等诸多功用,在开始掌握移植栽种树木技术的基础上,也对野生茶树进行了移植栽培,历经千载,成就了今日常见的栽培类茶园。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便于栽培、管理和采摘,首先要把茶园规划成排,茶树之间有一定距离;再是用修剪方法限制茶树长高,便于采摘,树高多在0.8米至1.2米之间。茶树的采摘期也就是效益期多在50至60年,当产茶量下降,茶树呈枯萎状时便需更新茶树,或更新茶树品种。

紫阳县和平茶厂茶叶生产基地

西乡县元坝茶厂茶山

唐时陆羽所著我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开篇就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巴山峡川”应指陕西境内地处秦巴山区的汉中、安康、商洛。事实上此三地从历史到今天都是陕西主要产茶区,有紫阳毛尖、汉中仙毫、商洛白茶等名茶行世。《宋史·食货志》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不仅反映出陕西宋时茶业的繁盛,还说明茶与国家边境贸易与边关安危紧密相关。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长江最大支流汉水发源于此。汉中也是由汉水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冲积的一块带状盆地,汉水两岸的原野之外,分别是丘陵、浅山、中低山区,海拔800~1600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是世界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宜茶树生长之地。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晋代学者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古巴国献茶周武王,其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在汉中勉县米仓道支线有一方南宋绍熙五年(1194)的摩崖石刻,内容为禁止私运茶与食盐的布告,揭发者可得赏钱五十贯。这块摩崖石刻虽不起眼,却反映出中国农耕经济时的一桩大事,这便是始于唐,盛于宋,延续至明清的“汉中买茶,熙河易马”。

熙河即甘肃临洮,是茶马互市的另一个重镇。生活于北方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地区生长的青稞面为主食,肠胃难以接受,需要茶叶帮助消化。史载“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莫解”,这表明茶叶为游牧民族生活必需。但牧区高寒并不产茶,只能以生产的骏马及毛皮与内地贸易,以物易物。临洮由于占有地形之利,相邻的吐蕃、吐谷浑、党项、蒙古均为不可或缺茶叶又无法生产的游牧民族,他们必须寻找到最近的茶叶集散地。秦岭南侧的汉中就成为首选之地。笔者曾查汉中方志,仅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汉中收购茶叶便达700余万斤。加之荆襄四川涌来的茶叶,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吸引了周边胡汉商贩云集汉中,形成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客栈、酒楼、茶肆林立,商幡招展,贿货山积,成为与国都开封和成都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有资料表明,汉中茶叶除供北方西夏、吐蕃、回纥等游牧民族之外,还远销中西亚乃至欧洲,汉中茶业贸易兴旺至明清。《明史》上说,汉中繁华虽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大都会也。

再是关中泾阳作为南茶北运的重要集散地,南方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转运至泾阳,通过泾阳当地分拣-渥堆-炒制-气蒸-灌封-锤筑等工序,加工为形似秦砖的泾阳茯茶。从宋代开始,历经明、清至民国,鼎盛时期,泾阳茶庄达上百家。泾阳茯砖茶在明清乃至民国,支撑了中国茶叶市场及外销的半壁江山,沿古老丝路穿越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乃至西亚诸国,还向西南茶马古道输血,与川茶、滇茶争雄,凭借物美价廉、便于运输等优势销往川藏,乃至印度与尼泊尔。

尽管,岁月流逝,新旧交替,远输西域欧亚的茶马古道已为高速公路和高铁所取代,传承千载的手工制茶技艺也让位于电控智能制茶机器,传统制茶工具几乎消失殆尽,但无论古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与饮茶习俗并无太大变化。陕西境内秦岭南麓茶山茶树依旧,茶姑携筐采茶依旧;而关中泾水河畔的茯茶百家竞秀,一座以生产茯茶为主的小镇拔地而起。且让我们随着几位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人的讲述,去陕南茶区、去茯茶小镇窥探紫阳毛尖、汉中绿茶、泾阳茯茶,以及略阳罐罐茶的魅力风采,了解和认识千百年来茶区群众的风物风情和关于他们传承手工制茶的叙说不尽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丛书

了解更多图书信息

欢迎关注西北大学出版社各自媒体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