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釉:茶叶末釉瓷!
2022-04-10 14:35:25热度:90°C
2022-04-10 14:35:25热度:90°C
截图954.jpg对茶叶末釉的称赞最广为流传的,是清末寂园叟《陶雅》中的这段文辞: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截图022.jpg
截图043.jpg何为茶叶末釉?比较科学化的说法是:一种失透的铁、镁质结晶釉。科学的描述于欣赏总是无甚助益。对茶叶末釉的考证与分类,对欣赏者而言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简单的说,茶叶末的的产生,根据考古的明证已推溯至唐代。唐时耀州窑,烧制了大量的茶叶末釉,上佳者,近于清代官窑。唐之后,虽然茶叶末釉并未销声匿迹。但似乎已沦为一种副产品,甚至是残次品是一种工艺上的失败。这种失败一直延续,直到清代,摇身一变,成为宫庭秘釉,仅供皇室珍赏。
截图119.jpg由于釉吐灰绿俨如茶叶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古人赞誉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 美如玉,最美目。质地细腻、造型新颖、工艺精湛、釉色鲜艳。
截图142.jpg茶叶末釉产生于雍正时期早在唐代耀州窑及辽金的磁州窑也有类似的釉色但是到雍正时,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好的茶叶末釉很值钱,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作为中国传统的温颜色釉品种之一,茶叶末釉以其外形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铁﹑锰的结晶釉陶瓷。其釉色黄,而中掺杂着绿,在黄褐色的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由于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变化,釉色不尽相同,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
截图209.jpg茶叶末釉是一种含结晶矿物质的半无光釉呈深绿黄色,因釉中均匀地布满形似茶叶的针、片状结晶体而得名,釉面呈失透状。《陶雅》中说瓷以黄黑相间者,谓之茶叶末。其黑色较浓,而又有黄色碎点于底足内外围绕一遭。瓷致活泼者,则谓之鳝鱼发。以成化仿宋者为上。绿多而无碎点者厥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栈眼者,命曰新桔。其绿色亦较浓也在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将茶叶末釉称为"厂官釉"。
截图231.jpg茶叶末釉从唐起自宋元明,始终是民窑生活用器的主流。艺术追求独具慧眼的雍正皇帝一见钟情,授意御窑厂成批制作官窑器物,由唐英创建了厂官釉,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叶末颜色,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这种绿不绿,黄不黄的厂官釉在《陶成记事碑记》中有三种: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这是烧造原料,工艺细节差异派生出的色差,以及人们在品鉴过程中对釉色差异的肉眼判断所致。黄斑点即蟹甲青,即像蟹壳一样的青色。乾隆茶叶末釉精品大器物古穆沉雄。小器物细纤文秀,轮廓线条不能增减,釉色之美更是滋润、鲜明、活泼,如万点金星隐于釉中。这些都是后世难以仿制和企及的。
截图254.jpg乾隆茶叶末釉香炉是小器物中的佳品,其釉色深沉丰厚,光华内敛,反复观之不厌。这种单色釉在雍正时期已达到陶瓷史上的一个颠峰,也代表了人类在陶瓷上对色彩的纯熟运用。
截图407.jpg乾隆时期官窑茶叶末釉制品多为琢器类,有如意尊、纸槌瓶、觚、三牺尊罐、绶带葫芦瓶、花浇、钵式缸等,碗、盘圆器类少见。清康雍干三代颜色釉瓷典雅隽秀的器形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的真谛。下面欣赏一组茶叶末釉瓷器
截图531.jpg
截图548.jpg
截图604.jpg
截图620.jpg
截图638.jpg
截图655.jpg
截图725.jpg
截图743.jpg
上一篇 : 古玩之茶叶末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