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口粉干

2022-04-10 09:48:23热度:110°C

闽清一直是一个很低调的地方。其实,在层层叠叠的山地之间,隐藏着不少美食。

即使大街小巷那些不起眼的饮食店,也往往藏着人间绝味。对于当地的街坊邻里来说,一碗糟菜炒粉干,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人间烟火了。

经常光顾小店的人群中,总会在这些不起眼的店里,遇上熟悉的老友。于是,三三两两,七零八落,聊起最淳朴的家常。人情味也随着粉干的香味,弥漫在街巷的每一个角落。

北人食面,南人吃粉。关于南方米粉的来历,历有说法不一。

古代南方,为南蛮之地。闽清百姓入闽始祖,多是唐末黄巢起义失败后,随王审知南征大军来到福建的。闽国建立,他们在闽清得赏田地,筑舍娶妻,从此,在闽清的青山绿水间,安家繁衍。

有人说,闽清的粉干,是征南的大军,因地制宜,用南方盛产的稻米,磨成米浆,做成米粉,为行军携带方便,将这些米粉晒成粉干。

也有人说,是西晋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士族来南方避乱,这些中原迁来的汉人,因想念家乡的面条,就用大米,做成面条状的米粉。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吧。

不管是迁徙南方的中原望族,还是开疆拓土的北方军队,米粉的创造者,把南方常见的大米,做成北方面条的形状,从那一刻,乡愁就凝结在这一碗米粉里。

那么,南方最初的米粉,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部农书,其实它也是魏晋时期饮食巨著)《食次》一文,介绍了南人制作米粉最原始的方法:

“曰粲(càn),一名乱积:用秫稻米,绢罗之……厚薄令竹勺中下……作竹勺,容一升许,其下节,概作孔。竹勺中下沥五升铛里,膏脂煮之。”

粲的本意,是指上等白米,这里引申义为“精制餐食”。所谓乱积,是指米浆捣炼成(膏脂)压制流出,煮熟后,乱如线麻,故又称“乱积”。所谓秫稻,即为糯稻,也就是糯米。

原来最早的米粉是用糯米做的。

但现在,很少人用糯米做米粉了,闽清人做粉干,用的是籼稻。

有水稻的地方,就有米粉。但米粉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在闽粤赣桂湘鄂等地,称米粉,或者米丝。在云贵川渝,曰米线。在江浙沪一带,名叫米面。扁宽状的米粉,在广东等地,叫做沙河粉。

对于南方人来说,家乡的那碗米粉,都是续命的存在。

南方这么大,米粉又那么多,哪里的米粉,才是最好吃的米粉呢?

只要涉及到吃,中国人向来是寸步不让的。如果谁说,某地的米粉最好吃,其他地方的人,一定会把他的脑袋,敲成榴莲。闽清人自然也不例外。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让你吃得最开心的那一碗,就是最好吃的那一碗。外地的米粉再好,对于闽清,乃至整个福州,茶口粉干,向来都是食客的不二选择。

因为是干品,闽清的茶口米粉不叫米粉,叫粉干。

闽清人常说,无粉不成席。不用说筵席,米粉就是闽清人的半条命,没有这一碗茶口粉干,日子都过得没有滋味。

粉干也是闽清的三宝之一,偏偏与另外一宝闽清糟菜是天作之合,可谓绝配。糟菜炒粉干,是闽清最平民化、最有烟火气的民间传统美食,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烹饪。

粉干本身味寡,要借助酸辣、荤腥之物,越是重口味,越是能碰撞出独特的美味。当地盛产番鸭,他们也喜欢用番鸭做鸭露,与粉干同煮。闽清人也常用泥鳅、黄甲鱼来灴(旺火煮)粉干。

有时候,也加几个当地产的小芋头,以增加口感,有时候也不加。但糟菜是必须的。那份酸爽,才是过日子的味道。

闽清人说的糟菜,永远都是家乡的手工糟菜,而粉干,也一定是指当地茶口粉干。

茶口粉干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外观洁白匀长,内质细润柔韧。神奇之处在于,茶口粉干久煮不糊不断、翻炒不粘不碎,煮后汤水不浊,食之爽口,隔餐不馊。八百年沧海桑田,一直保留着这个品性。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茶口村一家粉干烘干车间外,当地粉干协会会长林家定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茶口粉干制作的奥妙。

林家定会长说,茶口粉干好,首先是此地的水质好。

茶口是梅溪源头塔庄镇的一个村落,坐落在环境优美的青山绿水间,因井水清香可口,象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

以前,因为生产零散,产量较少,茶口粉干的产值相对较低。2005年成立茶口粉干协会,把当时村里的150多个专业户,全部吸收为会员,推行订单农业。

现在,粉干协会包括周边几个村,共计有工厂、专业户共两百多家,是闽清最大的粉干生产基地。

林会长说,很多人知道,茶口粉干始于南宋,却不知茶口人为了这个古老工艺,已经坚守了八百余年。茶口粉干制作传统靠手工,现代虽然采用一些机械,但关键处,手工仍占相当比例。

茶口粉干好吃,最关键的,就在于古老而严苛的传统工艺。加工流程十分讲究,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它的工艺古板,却很独特,前前后后共有13道工序,而重点在选、磨、炼、煮四个环节。

首先是选。

制作茶口粉干的大米选料严格,其主料为软硬适中的优质籼稻米,辅料是当地山区未收污染的山泉水。

其次是磨。

粉干都是大米磨制加工而成的,但磨制大米,有磨粉(干)磨浆(湿)之分。

制作茶口粉干必须用磨浆。磨浆之前,要用山泉水浸泡到手捻即碎,且无硬心,之后,将浸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现代用磨浆机)磨成细腻均匀、稀稠适度的米浆。

再次是炼。

所谓的炼,就是捣炼。制作茶口粉干,要经过二次捣炼。原来都是用石臼,现在有专用的机械。

一炼是把磨好的米浆压干水分,放石臼捣炼,并制成团(行话叫炼生丸)。二炼是把“生丸”放入锅中煮几分钟,至半熟,捞起。再放到石臼或专用机械中进行二次捣炼,并制成丸(行话叫炼熟丸)。

茶口粉干之所以筋道有韧劲,便是捣炼之功。

最后是煮。

茶口粉干是熟制品,由生变熟,是要通过二次沸水浸、煮实现的。

一煮,是把炼成的生丸放进沸水,煮至半熟(行话叫煮丸)。二煮是在半熟丸“二炼”后,用竹箄(现代用压粉机)压制成粉条,并放进沸水中,煮几分钟(行话叫煮粉)。

经过二煮,粉条熟透,再置于竹排上风干。

茶口粉干,无论是煮、是拌、是炒都是美味。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的滋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米粉的世界太大了,一碗米粉的出色与否,每个闽清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

除了糟菜炒粉干,泥鳅灴粉干,鸭露粉干,花蛤、海鲜煮粉干之外,“葱头粉”(主料茶口粉干,辅料香葱、生姜、茶油等)也是闽清人发明、并经常食用的一道美食。

同时,葱头粉也是一道很好的药膳。

若遇风寒感冒,体倦人疲,闽清朋友会建议你做一碗葱头粉,吃了,便神清气爽,食欲大振。

闽清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清朝末年,当时闽清坂东镇乡绅黄乃裳,与马来西亚沙捞越统治者(拉者)订合约,许可在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拉让江中游的诗巫一带垦荒。

1901年黄乃裳带领福州十邑乡亲1118人启程,首批垦民大都来自闽清、古田。

白先勇先生说桂林米粉,那是“乡愁引起的原始性饥渴,填不饱的”。

无论走到哪里,闽清人都忘不了那一碗米粉。

茶口粉干对于在外闯荡的闽清人、对于那些漂洋过海的闽清籍华侨而言,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它一定也是童年的记忆,母爱的回味,游子对乡土家园的一份思念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欢迎转载,转载前请联系解道微信,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