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越:深圳如何突围加速

2022-04-10 03:20:43热度:80°C

 

证券时报记者 唐维 吴少龙 卓泳 诚然,产业有周期,经济有波动,一行一业,一国一城增速的快慢,无需过度解读。不过,近年来,重要支柱产业遭遇供给冲击、房价高企导致运营成本过高、企业外迁引发的对于产业空心化等担忧,的确应该引起重视。建市40多年来,深圳遭遇多次波折,引起过讨论,忧患意识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当中。 这一次, 深圳该怎么突围? “深圳最关键是要解决高成本问题”、“深圳应该寻求制度建设突破性创新”、“目前的优势并不足以让深圳高枕无忧”……在采访中,产业人士、行业专家、金融人士、城市规划专家等各抒己见,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寄托了对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殷殷之情。 敢为人先 以改革释放动能 站在当下窥探未来,探索深圳接下来的发展路径,离不开对过去发展宝贵经验的传承。 深圳40多年来,在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市场体制、政府体制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勇闯禁区,创下了诸多全国第一。在这些“第一”、“率先”突破中,人事、土地、住房、科技、金融、外贸等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突破,为这个城市带来勃勃生机,也为改革开放与创新提供了“深圳样本”。 40年过去了,经济特区的很多先行先试的做法被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原来很多很“特”的东西现在已经越来越不“特”了,特区要继续保持自身之“特”,就要不断升级。 “深圳在深化改革方面理应做出一些可以被称之为‘显著性’的大动作来。”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说。何谓显著性?直白地说,就是拿出深圳的看家本领——“闯”与“创”的精神,借助国家政策授予的实验权,在国内改革的深水区大胆进行新尝试,努力探求新突破。 “闯”与“创”曾让这个城市屡创奇迹,从一个小渔村到经济总量跃居亚洲前五的国际化都市。当下的深圳,依然要靠这两个字。 国家也对深圳的“闯”与“创”寄予厚望,近年来给予深圳许多改革试验政策,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方案》等,如何用好,怎么发力,成为深圳亟需思考的问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中央提出综合授权的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的体系性和全局性问题。综合授权就是相互配套的多个改革一次性批量授权。中央主要是定方向、划底线,在现有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到底哪些改革需要出现在一张授权清单上,需要深圳自己来提建议、提需求。这就特别需要想象力、主动性、判断力和创造性。“不是被动等中央给,而是积极主动去要。这一步走出去,就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而是给全国立标杆、作示范。”他说。 宋丁认为,过去的3年间,深圳在国家重大试验性政策的吸纳上可谓收获满满,其中任何一项试验性政策的投放都足以引发深圳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深圳借助这些试验性政策之力,取得了不少改革成果,抓住了不少发展机遇。但与一系列国家试验性政策的支持力度相比,深圳还有非常大的改革和发展的跃升空间。 在他看来,基于深圳当前的丰厚的底子和发展中遇到的“绊脚石”,应着力突破两个方向:首先,深圳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生态链的建设。深圳土地资源向来匮乏,在没有得到外延式扩容的背景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可以大胆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包括非永久基本农田之外的农地、传统工业用地、生态控制线土地、城市更新片区土地等等,在二三产业混合利用的框架内进行必要的管理和利用改革。其次,深圳要大力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过去二三十年来,在这五大环节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环节,深圳通过市场化体制和机制,在企业层面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在上述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第一、第四和第五环节,深圳还有很大差距。 “不能觉得我们有了前期的先发优势,就高枕无忧了。”深圳市北科生物董事长、深圳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会长胡隽源表示。 科技领航 以创新驱动发展 亚洲级的创新科技中心和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是深圳城市地位中两个最耀眼的标签。这两个标签当中,创新科技产业中心是金融中心的基础,是深圳的立市之本。 深圳科创家底深厚,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按深圳面积1997平方公里计算,相当于每平方公里聚集近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全国之冠;深圳还拥有十几家千亿级营收、上百家百亿级营收的企业,更有华为、中兴通讯、富士康、比亚迪、腾讯等一批科技巨头。 此外,深圳对人才和创新的吸引力依旧在国内领跑。有研究人士列举了两组数字:一是全市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接近1400万,占80%。二是2015年起中国排名前20的大学,每年有超过20%的毕业生到深圳。 这些都是值得深圳人骄傲的家底,展望未来,深圳如何保持创新科技产业中心的优势地位?科技的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圳既要守住现有的优势,还要创造新的发展动能。 深圳市前景科技创新系统研究院院长张义表示,深圳要加强对新的经济环境和形势下产业体系发展的研究、规律的研究。深圳既然提出要发展“总部+科技创新”,就应该对规划出来的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进行配置资源,把它们留在深圳,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张义认为,面对日渐激烈的外部竞争,深圳在重大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中心的方式有必要与时俱进,特别是现在其他省市来深圳招商的力度很大,这种新形势对深圳的市场化配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深圳市城市规划专家金心异同样提到了守住现有科创企业优势的问题。“深圳的产业升级要利用好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深圳有十几家千亿级企业,这些企业每一次转型升级,都会带动上下游企业群一同转型升级,那么深圳城市的转型升级也就自然完成。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都能把新增的产业投资放在深圳,那么深圳就不需要招商引资。深圳需要思考如何让现有的科技创新巨头把新投资、最前沿的项目落地深圳。” 金心异建议,深圳应该在“深港融合”及“深圳都市圈”两条战线上务求制度建设的突破性创新,目的是在“港深莞惠”都会区范围内优化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最大化制度优势,从而真正打造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这件事情上,深圳应主动作为,不能被动等待配合,真正担当起‘核心引擎’的角色。”他说。 此外,基础领域研究也是深圳科创发力的方向。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了一批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但客观来说,深圳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深圳希望通过大力建设高校,弥补基础科学领域的短板,然而,这些大学多数仍着力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在基础科学的积淀方面仍然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 “深圳要清醒地意识到,不能一味停留在应用科学领先的传统优势上,因为深圳要担纲‘全球标杆城市’的历史重任,必须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实现战略突破。”宋丁表示。 “活水”润泽 让金融赋能创新 如果说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深圳发展之根基,那么,同为深圳支柱产业的金融业,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为深圳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后盾。 深圳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6400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反映了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潜力的体现。2020年末,深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19万亿元,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突破10万亿元大关的城市。202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1.25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 国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给深圳带来很大的发展优势。“国内金融中心的功能一定不能衰弱,这意味着我们的资金成本比其他城市低,便利度、可获得性都比别人好。”金心异指出。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认为,“深圳速度主要靠‘两条腿’,第一个是金融,深圳有深交所,同时还紧紧抓住了创投的风口;第二个是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 他认为,当前国内的牌照金融格局已经形成,但创新生态仍有很大变量和机遇,深圳应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扶持力度,抓紧完善创业创新生态,让深圳真正建成中国的创投中心。 他提出,深圳应发挥好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积极有效地利用离岸人民币来发展地方产业,“深圳能否组织有关机构在港澳地区跨境发行人民币专项债券,探索将离岸低息人民币转化为市场化母基金的合理途径?能否划定范围与额度进行人民币自由化?”他说。 对于发展创投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渠道,陈玮建议,利用《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以额度管理的方式,实现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自由流动,提升深圳股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优化区域内“金融+科技”的跨境联动效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目前深圳拥有大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打造完整的资本服务链条。” 他认为,相对而言,处于创意期或者种子期的企业其实更加需要资本的扶持,而市场各方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拟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企业。因此,对这些发展程度处于初期的企业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强,应该以深交所为“链条”龙头,牵引更多的创业资本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从而推动深圳创新驱动发展。 梯度布局 以新产业打造新引擎 以科技创新为源头,深圳正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1年,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四成,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3D打印设备分别增长173.9%、60.5%、40.9%、21.2%。对于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圳而言,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无疑是推动深圳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深圳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产业积淀。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的ICT(信息通讯技术) 产业规模达到2.78万亿元,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当前深圳ICT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对华为及产业链的打击、高昂的土地成本下产业链上的部分核心企业外迁,使得深圳ICT产业发展挑战巨大,寻找下一个潜力更大的新兴产业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初步判断下一个可替代的产业是IEV(智能电动汽车)。”金心异向记者表示,首先这个产业足够大,在体量上可以与ICT产业相提并论。其次是深圳有深厚的ICT产业基础,以及比亚迪等车厂的资源。他认为,IEV产业的成本大头不在轮胎和框架等硬件上,而主要是系统解决方案,这部分占了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需要有技术研发能力,深圳有这个基础。而且,如果发展这个产业,深圳的土地空间就不再会是个制约。 “考虑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广佛地区集聚的现实,以及此类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而智能软件系统则几乎没有运输成本,因此可能的结果是,这个IEV产业的大脑在深圳,但生产装配会是在广州。”他说。 此外,深圳数字经济产业也值得期待。2021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三成,规模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深圳是全球首个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推动建设了国家超算深圳中心、鹏城云脑等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宋丁认为,深圳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规模和质量都领跑全国,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但是,从科创兴国战略的高度看,深圳发展数字经济仍然需要大力度创新和改革,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导,实施更加适用的创新改革。 对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划和布局,金心异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深圳第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贪多求全,未选准关键产业方向,且政策落实有难度。深圳需要梳理清楚目前本地区的产业演化现状,确定突破口,并协调产业政策、空间政策、社会政策,对未来进行梯度布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