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国茶学习立顿,只有死路一条。
2022-04-09 19:48:45热度:98°C
2022-04-09 19:48:45热度:98°C
国人喜欢“偷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立论近两百年来,被各行各业用得滚瓜烂熟,特别是现今IT行业,简直出神入化,神鬼哭泣。然而说到“偷师”外来茶品牌,就“偷”得有点四不像,很是不地道。按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历来是国人不可或缺的饮品,历千年而不衰,老外要好好的“偷师”中华茶文化才对!但Thomas Lipton这个老家伙不信邪,于1900年代,硬生生地搞出了个“Lipton”茶品牌,他不学大碗茶,也不学功夫茶,而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简直太霸道,太欺负人了。
于是国人开始自卑,“七万家茶企抵不上一个立顿”言论被广泛应用,用着用着就用成了真理!本人也曾撰文写到,从茶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别说七万家茶企抵不上一个立顿,就是七十万家茶企业恐怕也抵不上一个立顿!自卑的结果是,很多茶叶老板开始认识到差距(这个差距也忒大了点),欲奋起直追,首先是学习,然后是超越!过去十年来,一个接一个的茶品牌喊出了“做中国人自己的立顿”、“立顿第二”、“超越洋品牌立顿红茶”等口号。如果光是扯着嗓子喊喊,增加点品牌曝光率,那也无可厚非,毕竟宣传手段多种多样。但还是有一些茶品牌玩真格的,不仅忽悠经销商,还忽悠自己,最终经销商被忽悠死在半路上,而企业也举步维艰,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蹦跶了几下,就偃旗息鼓,再也不敢提“立顿”二字了。
为什么立顿能做到的,中国茶企做不到?为什么消费者偏偏选择购买和品饮立顿这样的“垃圾茶”,而对国人自己的“高档茶”不闻不问?为什么立顿可以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地收购原料加工后又卖给这些地方的消费者,而中国自己的茶叶品牌,在自己门口,有先天优势却做不到?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学习立顿,却不能像立顿一样取得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
我们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希望那些立志成为“立顿第二”的品牌,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成就自己的品牌,而不是“立顿第二”!
一、产品单一VS产品多样
立顿力求做最少数量的单品,在市场上,我们最常见的也是销售最好的,就是那款最普通不过的“黄牌精选红茶”。立顿也有很多的产品,比如温润红茶、绿茶、乌龙茶、柠檬茶、花茶以及草本茶等十余个产品,它们组成了中国市场上的立顿大家庭。但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立顿几乎靠一款产品打天下,其它的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而这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符合商业上的“二八”规则。
国内茶品牌不甘心一款产品打天下,他们为满足不同的经销商和消费者,生产出了各式各样的茶品,有紧压茶、散茶、茶包,每种茶叶品类有分出若干小品,一个比较正常的茶品牌,它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产品品类,每年都在大量地淘汰产品品类,很多产品研发出来,就销售一批,甚至一批都没销售完,就开始消失了。说好听点叫做个性化定制,说不好听点叫做没有主见。
单一产品的好处是,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在喝这个小小的茶包,从而为宣传、推广、销售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多样化产品的好处是,几乎每一个挑剔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他的产品,但这样一来,企业就麻烦了,抛开技术不说,成本急剧增加。立顿并没有因为产品单一而遭到大部分消费者的抛弃,而国内品牌并没有因为产品众多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
所以,学习立顿,你是否够胆量将你的产品线砍掉一部分,只留一两款产品?
二、品质稳定VS品质不稳
有消费者告诉我,他在中国喝到的立顿红茶,与在美国喝过的立顿红茶,今年喝到的立顿红茶,与前几年喝到的立顿红茶,其品质、滋味和香气几乎没有差别。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我相信立顿可以做到这样。
而另一些消费者告诉我,他们喝到的今年的大益7542与去年喝到的大益7542,今天喝到的大益7542与前几天喝到的大益7542,这一个批次的与另一个批次的产品,会有一些差别,甚至会有较大的差别。7542这款产品,几乎是国内茶企出货量最大的一款产品了,但它也做不到品质的基本稳定。
如果一个消费者喝一个品牌的一款茶时,总是有不一样的体验,这个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的决策成本,往往过高。
并不是我们的企业不想将品质和口感做得稳定,而是没有办法做得稳定,他们认为雨水、气候等都会影响茶青品质,却忘记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立顿的品质。
所以,想要学习立顿,你有把握将你的产品质量做得足够稳定么?
三、品饮简单VS品饮复杂
立顿倡导的是简单便捷的生活方式,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快餐店,不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旅行,都可以很轻松地喝到一杯干净的茶水。他的文化追求的是简单化,是人们在喝一杯红茶的时候,不要总想到自己喝茶很了不起,更不能增加喝茶的负担。
国内的茶品牌不是这样,他们要么将茶做得很尖端,要么将茶做得很烂,但都做得很复杂。我见到过很多人不会泡茶,泡出来的茶水难喝至极,所以中国茶叶企业开始强调好的茶具,好的泉水,好的冲泡技术,合适的时间……企业将消费者培养成专家,使消费者对香气、滋味等等的词语了如指掌,培养消费者喝茶的神圣感,仿佛喝到一杯茶水,是件多么骄傲的事情,是件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情!
一个普通消费者只想喝杯茶解渴而已,你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简单的品饮方式,随时随地可以消费,而复杂的品饮方式,需要去“寻找”时间来消费,你能很好地理解“寻找”一词的含义么?你知道“寻找”是极其巨大的成本么?
要学习立顿,你能抛得下那些复杂的技艺和茶具么?如果不能,你付得起教育消费者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么?
四、完全渠道VS单一渠道
我们带着孩子到麦当劳吃个快餐,服务员问你要不是来杯立顿红茶;我们相约几个朋友到小区边上的茶馆喝泡茶聊聊天,服务员端上来的茶壶里泡着四五袋立顿红茶;我们到各种大小超市买东西时,立顿红茶的包装会出现在你的眼中;我们住个好点的酒店,房间里放着的是立顿红茶;我们去参加个会议,立顿红茶招待;我们想喝杯时尚的果茶时,最佳搭配的对象还是立顿红茶!立顿红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这就是全渠道。
国内的茶品牌这几年流行加盟连锁,每个城市力求开几家店,最成功的品牌当属天福茗茶,但不论这个城市有多少家的天福茗茶店,购买和使用还是不太方便,有时为了买一小包茶叶招待客人,还得开个车跑很远,茶叶卖得贵先不论,时间耽误、出行成本不划算啊。这还是做得好的,那些一天喊着要“超越立顿”的品牌,甚至连像样的门店都没有几个,你让消费者到哪里去买?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渠道”二字可不是说说玩的,这是真正需要花大钱的地方,可国内茶企基本上不具备团队作战的能力,有钱也不敢全渠道的投资。再说了,凭五花八门数量众多的产品,还不要说全渠道建设,就算只进入家乐福和沃尔玛,就够你头大的了!
所以,千万别学立顿去做全渠道。假如你在立顿的渠道里(比如说商超)对它构成了威胁,哪怕是小小的威胁,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说,它也会动用价格杠杆,将你逼死。不信么?请看看车仔普洱茶的价格吧?你想竞争,先过了这一关再说。
五、一以贯之VS三天两头
立顿对品牌的坚持,对产品要求的严格程度,对投入的激情和严谨,一百年如一日,不断的进行着,不断的扩大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君不见立顿刚入国那会儿,冒着在老祖先面前班门弄斧的风险,硬是顶住的了压力,花费了巨资,长时间大手笔的投入,才有了今天立顿在市场上的一枝独秀。
国内的茶品牌,别说让他亏损三五年那么多,就是今年投资到明年还不赚钱,他就首先否定了自己,把钱拿去买房子了,等到心血来潮时,又激情满满的进行规划,一遍又一遍的规划,一次又一次的忽悠员工忽悠自己,没过几天,股票趋势不错,得,理想先放一边,投资股票赚点钱再来做“立顿第二”!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没有一以贯之的牺牲精神,没有长远投资的打算,没有为了一个目标目不斜视的本事,请你别学立顿。要知道,品牌不仅仅是金钱轰出来的,金钱轰出来的是知名度,而不是品牌度!
六、精准定位VS含混不清
当你看到立顿广告的时候,甚至当你看到立顿茶包的时候,你立马就知道这个产品适合谁消费。也许你质疑立顿的定位不够精准,你的理由是立顿几乎适合所有人,自己的消费者是谁都不知道,不如我们的会员制,这叫定位精准么?我想说的是,定位精准的不是消费者,而是消费心理!如果不能理解定位的问题,请先找《定位》来学习学习。
国内茶品牌喜欢搞个会员制,会员制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精准分析会员的消费喜好以及消费能力,从而为会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但问题是消费者都有个性,你服务得过来么?把生意模式复杂化后,有很多方面做不到,做得不好,给自己设置了难题。有人跟我说,竹叶青的定位就很好,高端礼品,政府消费,很清楚嘛!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我只能呵呵!
立顿知道大多数消费者心中共同的需求点在哪里,所以抓住消费者心理上最软弱的那个点来定位。国内企业同样知道消费者心中的需求点在哪里,于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定位。可问题是,立顿面对的是上亿的消费者,他们的定位满足了这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你面对的是几个消费者而已。量级不一样,一个是大象,一个是蚂蚁。
所以,如果学立顿,就请你开发适合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愿意消费的产品出来!实在做不到,也请你开发适合一大类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七、拼命压价VS拼命提价
在国内企业看来,立顿是傻子,定价那么低,空间那么小,毛利分分钱,还做得不亦乐乎。立顿自己很明白几个道理:一,定价高了消费者不接受;二、定价高了进入门槛就低了。(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句话,请向茶商学院提出咨询);三、标准化的生产和销售管控,可以将一大部分追赶者抛在半道;四、产品要做的不是提价,而是在原料涨价的同时,能通过降低各方成本来满足产品价格稳定,不到万不得已不提价。
看看近几年普洱茶的疯狂,你会明白国内茶老板对于利润的不满足,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款茶品不论好不好,销售员如果判断你是个新手,那么他就敢向你开口要十倍的价格。我有朋友开个小茶店,买点散茶加个包装,出手就卖原价的十倍。这让我想起那些卖金骏眉的,300多块钱一斤的“金骏眉”,拿到东北后,加个包装敢买三万!天哪,欲壑难填啊!
想要学习立顿,国内茶品牌,你是否敢将毛利空间降到30%甚至是20%以内,也许你认为这个空间太低了,但你想想立顿,它可是能赚大钱的!如果不敢降低毛利空间,喊喊口号得了,千万别玩真格的!
八、 技术至上VS超低门槛
你也许认为立顿没有技术含量,不就是一台IMA机么?好吧,你赢了。联合利华设在全球各地的研究所以及那些专门研究袋泡茶的科学家,白白领着高昂的工资,什么事也不干!姑且不论这个,你自己也许加工过袋泡茶,好好对比下立顿的袋泡茶,有什么不一样?不要小看这个茶包,里面学问大着呢!我记得有一次某滇红企业的副总告诉我,他们做的袋泡茶,开水一冲进杯子茶包就浮起来,然后他感叹道,立顿就是不一样啊!
我还记得我以前的老大告诉我,中国人做茶太难了,门槛太低了,三千万投资建个茶厂也只是生产饼茶,拿三千块钱买100公斤原料也可以做饼茶赚钱。混乱的低门槛,竞争永远无序,谁敢投入?
是的,在超低准入门槛的前提下,谁敢投入?
如果你没有办法提高技术门槛,像立顿那样,即使年复一年的做一个小小的茶包,上百年来还不断的投入研究经费,那么你学立顿是白学的,你能做的事情,那些小茶企小手工作坊比你速度还快。本来么,在我们这里,山寨最盛行了!
九、标准化高VS没有标准
立顿红茶的标准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产品层面上的标准化,口感稳定,质量稳定,生产标准化,包装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其次,在经营层面上,宣传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市场操作管理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
我们国内的茶叶品牌,和“标准”没有关系,他们要么不重视标准化的流程,要么鄙视标准化,要么虽然重视,但无能为力。从产品生产到经营管理,没有一套合乎逻辑的操作标准。那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有的是个性化?同样的产品,相隔几天生产,就产生了个性化!
我们会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这么说,我们的企业基本都是三流企业,甚至三流企业都算不上,好歹三流企业能将产品规划好做好,而我们大家整天埋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产品做到使张三李四喜欢,而不是使更多的人喜欢,当然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所以,千万别学习立顿,他在做标准,你最多在做产品!追赶起来,痛苦得很。
最后总结一下。
有人会对我说的这些很反感,他们会说,我生产的袋泡茶,口感滋味都比立顿的好。但问题在于,他没有说价格比立顿低,也没有说比立顿稳定,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对研发的投入为零;也有人会告诉我,他在做家乐福、沃尔玛超市,货架比立顿还大,陈列和促销比立顿厉害,单店卖得也比立顿多,这难道还不是赶超立顿么?可问题在于,立顿在家乐福、沃尔玛的生意,你看得到的部分本身就不赚钱,他凭借强大的无所不在的渠道,实现货物的流通及盈利,你做得到么?还有人告诉我说,立顿的茶叶原料是他供应的,都是垃圾茶,很不好的原料,不能喝的。但真正的核心就在这里,你供给了立顿垃圾茶,经过立顿的科学配方,它就变成了一款不错的茶品,你不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反倒嘲笑立顿的产品质量。要说起质量来,国内哪家企业敢跟立顿PK一下么?恐怕没有!
这我想起了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在盲人的眼中,大象是一面墙壁,是一把大扇子,是一把扫帚,是尖尖的角……
我们学习了立顿的一个部分,没几天便不能继续,原因就在于,我们看到的立顿,只是立顿的一个方面,我们学习立顿,也只是学习了它其中一个方面,忘了它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单独分开来学习,就会四不像。立顿通过它无所不在的全方位营销,已经是一个大众的生活方式缔造者,而你,却只能做一个产品生产者,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上一篇 : 国茶安徽品牌背后你必须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