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武夷山?
2022-04-08 21:36:02热度:111°C
2022-04-08 21:36:02热度:111°C
原标题:什么是武夷山?
传说中,以高寿著称的彭祖与其二子武、夷,曾在今福建崇安西南乡一带隐居。
适逢洪水泛滥,武、夷兄弟率众开山凿石,挖河渠疏导洪水,造福一方。
为了纪念他们,当地人将开挖河道时堆垒的小土石山称为“武夷山”。后来,“武夷”一名囊括了闽赣之间纵贯南北的雄伟山脉。
图片|福建省旅游地图 · 摄图网 ©
其中,狭义的武夷山,特指江西与福建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主峰地带的山地。
这里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双世遗”(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并于近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千百年来,自然与文化在这片近千平方公里的净土完美交融,天人合一,茶禅一味。
图片|武夷山茶园 · 摄图网 ©
近代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曾经走遍四方,可当他游历武夷山后,竟叹为观止,说:“闽省有此特殊天然美的风景……外国人好奇,如到此一游,必誉为‘东方之瑞士’。”
陈嘉庚对武夷山大加赞赏,认为其不逊色于闻名世界的瑞士风光。
作为我国第4处、世界第23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以丹霞地貌为主体,怀抱碧水丹山的绚丽美景,自古享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
图片|武夷山水 · 摄图网 ©
在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变后,武夷山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不在高,却极具气魄,水不在深,也颇有灵韵,在我国名山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溪贯群山,两岸列岩岫。”一条幽深清澈的溪流盘绕于山间,以九曲溪、天游峰、桃源洞、天心岩、虎啸岩为代表的景点,点缀在丹崖群峰之中,构成奇幻百出的山水之胜。
如果说临水望山、登山望水的美景,是这座名山的面子,那构成这片绿水青山的万物生灵就是它的里子。
图片|山从武夷成群出 · 图虫创意 ©
随着海拔递增,武夷山陡峭的斜坡与深邃的峡谷中,有常绿阔叶林带、针叶阔叶过渡林带、温性针叶林带等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森林覆盖率达97%,绿荫常在,如沐春风。
一言以蔽之,武夷山拥有北纬28°上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
图片|武夷山的竹林 · 摄图网 ©
由于植物资源丰富,武夷山也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天然避难所”。包括黑麂、金铁豺、黄腹角雉、崇安髭蟾(角怪)、穿山甲等在内的珍稀动物,分布于山林之中。
当地昆虫亦尤为丰富,以金斑喙凤蝶极具代表性。这是我国最稀有的蝴蝶之一,在野外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稀,常被誉为“国蝶”。它们在林间振动梦幻般的翅膀,穿梭于原始的角落,一般难觅踪迹。
图片|穿山甲 · 摄图网 ©
山水之间,充满玄妙幻想。武夷山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天堂,也是古代隐居者的理想乡。
自有神仙传说以来,武夷山就在道教道场中颇有威望,道家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位,视其为人间仙境,无数修道者在此采药、炼丹。
那些羽化成仙的传说故事中,隐含着武夷山人不问世事、向往自然的人生追求,铭刻在摩崖石刻的印迹中,引后人无限遐想。
图片|泛舟武夷山 · 摄图网 ©
漫步武夷山间,泛舟九曲溪上,可乘着竹筏来到大王峰南麓的武夷宫。
武夷宫的创建者,是一个闲散的皇家子弟,即词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的叔叔李良佐。李良佐放着荣华富贵不享,辞别尚在皇位的哥哥李璟,来到武夷山隐居修道,长达37年。皇帝哥哥怕弟弟受苦,才在武夷山修建宫观。
在这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宫观抬头仰望,只见云海翻腾,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身处其间,犹如在俗世之外。
追寻闽越文化的根脉,武夷山亦为其发源地之一。
除上文所述的传说外,武夷山名称的由来,一说出自上古南迁至此的古东夷“虎方”部落,本来称为“虎夷”。唐代为避讳,因唐朝皇帝祖先名字叫李虎,才改称“武夷”。
地处东南一隅、世外桃源般的武夷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至今,武夷山悬崖绝壁上,还遗留有体现古闽人特有葬俗的悬棺与“虹桥板”等,往上可追溯到4000年前古闽族的船棺遗址。
图片|武夷山回音壁 · 摄图网 ©
距今武夷山市区35公里,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闽越王城,在武夷山烙印了岁月的沧桑。
先秦越国衰落后,一部分贵胄避走南山(武夷山),建立闽越国。这个由越王勾践之后裔无诸开创的古国,曾经加入秦末起义的浪潮,助汉高祖攻楚,写下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页。
史载,闽越人生活在武夷山到闽江两岸一带,武夷山为其文化中心。这座汉代王城倚靠山势挺拔的武夷群峰,百年间繁荣发展,直到汉武帝时期闽越国被灭,才走向没落,此后沉睡了两千年。
图片|武夷山春秋馆 · 摄图网 ©
古闽越文化,在两千载风霜中剥落成一片斑驳的遗迹,也成为武夷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名片。
武夷山中,还有许多与山脉走向相交叉的垭口,为古代的“关隘”,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与军事要冲。
古时候,北人南迁到闽赣交界后,常会经过武夷山道。
图片|武夷山登山道 · 摄图网 ©
《武夷山志》记载:“闽人知学,自野王始。”
南北朝时,文学家顾野王为避战乱,率领吴郡名门子弟南下,通过山道险隘,到武夷山定居,在此传播教化,启迪民智。
儒学随着中原士民南渡,传入武夷山。到了两宋时期,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因一批文人学者的出现,一跃成为当时的理学中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
图片|武夷山大王峰一角 · 摄图网 ©
1099年,47岁的福建人游酢辞官还乡,定居武夷山。
这位兼学理学、禅宗,曾与好友杨时“程门立雪”的儒家宗师,来到武夷山创建书院,聚徒讲学,于铁象岩上筑精舍水云寮,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
浮云之下的水云寮,后来被称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时过千年,遗址尚存。
当初,游酢与杨时学成南归时,他们的老师程颐欣慰地说:“吾道南矣!”
图片|明·仇英《程门立雪图》,描绘宋代杨时与游酢在下雪天拜谒理学宗师程颐,因程颐在屋中休息,杨、游二人不敢惊动,在旁站立
游酢、杨时二人在闽北创立的“道南学派”,于武夷山中生根发芽。杨时的学生罗从彦、朱松(朱熹之父)都曾到武夷山游历。
此后,大半生都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的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1143年,朱熹之父朱松病逝,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的好友刘子羽等人。
14岁的朱熹跟随母亲来到武夷山下五夫镇,在父亲生前好友的照顾下开始了读书求学的生涯,从此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
图片|朱熹(1130-1200),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一生大部分时间定居于武夷山
武夷山给了大儒无限的遐想,朱熹醉心于经史子集,也醉心于山水草木之中。
他在武夷山隐居期间,“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处,竟日目不瞬。饮酒不过两三行,又移一处”,写诗自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尽是休闲之乐。
朱熹一生在武夷山住了四十余年,晚年辞官归隐后,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面临清流,背倚高山,著述、讲学不辍。四方学子名士慕名云集,使武夷山成为文化名山。
图片|武夷山烟雨风光 · 摄图网 ©
武夷山的独特风景,记录了儒家学究天人、温柔敦厚的本性。
在武夷山,朱熹写下了广为传唱的一首求学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位理学宗师结束他起起伏伏的一生时,最放不下的不是儒学经典,而是代表中国式浪漫的《楚辞》,就像他在武夷山的闲适生活一样。
图片|武夷山瀑布 · 摄图网 ©
远离尘嚣的武夷山,引来无数名人驻足。
抗金名将刘子羽(朱熹义父)、壮志难酬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清廉正直的明代御史陈省等历代迁客骚人,先后来到武夷山,坐观流水潺潺、云卷云舒。
有人闻达于诸侯,有人归隐于山林,达则兼济,退可独善,武夷山水赋予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让他们找到了不同的人生活法。
图片|武夷山九曲溪漂流 · 摄图网 ©
四千年来,武夷山人文荟萃,包罗万象。闽越文化、宗教文化、理学文化与诸多摩崖碑刻、遗址奠定了其多彩多元的文化内涵,而如今常为人称道的,还有当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图片|武夷山采茶季节的茶农 · 摄图网 ©
武夷茶从千余年前绵延至今,早在南朝时就以名茶“晚甘侯”享誉一时,到唐宋时愈发受到皇室重视,武夷茶被称为“研膏”、“腊面”,价同黄金,而在这些三教同山的山谷中,涌现了不少善于制茶的茶僧,所谓“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续茶经》)。禅茶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以后,兴盛一时的禅宗在武夷山落地开花。
中唐时期的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曾经到武夷山驻锡说法。马祖道一青年时求学于南岳怀让禅师。一天,怀让让马祖拿一块砖在地上磨。马祖不解,问师父,磨砖是为了什么?怀让说,要做一面镜子。
马祖十分惊讶:“磨砖岂得成镜?”
怀让回答道,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耶?南岳怀让见马祖道一仍有不明之处,接着解释说:“如牛驾车不行,打车是,打牛即是?”这则禅宗的小故事,读来趣味盎然,也说明修行并不拘泥于坐禅等形式的束缚。
图片|中国茶道 · 摄图网 ©
年少时在武夷山读书的朱熹,也热衷于此道。据说,朱熹进京赶考时,他的老师刘子羽检查其背包,只有一本武夷山禅师道谦编的《大慧语录》。
马祖道一之后,武夷山佛教愈发兴盛。
明末清初,武夷山名僧释超全作《武夷茶歌》,在雨夜高楼之上,与友人斗茶品茗,笑谈直至天明。这位茶僧早年参加郑成功抗清,冒死背着时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曾樱的尸体突出重围,将其葬于金门,后来才在武夷山出家为僧。
图片|武夷山新茶 · 图虫创意 ©
茶,是武夷山文化与自然的共同象征。
千百年来,在武夷山中修行求学的文人、道士、僧侣,与当地的茶农躬耕茶园,制作茶叶,通过细致地道的工艺,成就武夷茶独特的韵味。明代,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武夷茶作为与外国交往的礼物。荷兰东印度公司开辟东方航路后,也从中国沿海收购武夷茶运往欧洲。
到明末清初,山西茶商到武夷山收购茶叶,以当溪两岸的下梅村为起点,经过万里茶路,直至俄罗斯恰克图,再运往欧洲销售。这条纵贯中国南北方的茶叶贸易通道,成为晋商重要的致富之路。
近代以后,广州、潮汕、漳州、泉州、厦门等茶帮兴起,北上茶叶之路被海上茶路代替,武夷茶从闽、粤口岸大量销往世界各地,享誉至今。武夷茶农忙碌于一年四季,从深秋到早春的种植,还有全年多次的锄草、施肥、修剪,一刻不得闲。茶叶的制作,也需经过繁冗的工序,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匀堆、拣剔、分选、复火、装箱等。
再加上茶叶本身独特的生长环境与优质品种,方能得到正宗的武夷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大红袍、水金龟、正山小种等。
图片|大红袍茶叶 · 摄图网 ©
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的桐木村,被认为是红茶的发源地。当地生产的正山小种,被称为“红茶鼻祖”,是桐木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地人传说,明朝时,一支军队由江西进入福建,途径武夷山的关隘桐木关,夜宿茶厂。
由于正值采茶时节,茶厂铺满了刚采下的茶叶,准备做绿茶的鲜叶被军人当做床垫。军队离去后,当地茶农心急如焚,急忙用当地盛产的松木烧火,将茶叶烘干,没想到,这些烘干后变成“次品”的茶叶被送往外地贩卖后,深受大众喜爱,销量愈发走俏。
几年后,桐木关的百姓开始专门制作这种以前没做过的茶叶,这就是后来的正山小种红茶。
图片|武夷山红茶 · 摄图网 ©
产于武夷山的另一种名茶大红袍,则深藏着武夷山的自然文化底蕴。一说,大红袍之名出自皇帝赐给一位福建状元的红袍。另有一种说法,其名称源自被当地人称为野猴的武夷大安猴。
相传,大红袍的茶叶本来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险峻的峡谷内,只有两株,人们没办法上去采摘。后来,茶农掌握了猴子善于攀爬的习性,驯服武夷山的大安猴,令其上树采摘,因被驯服的猴子身穿红色坎肩,便将此茶称为“大红袍”。
图片|武夷山大红袍一说得名于帮茶农采茶的山中野猴 · 摄图网 ©
宋代,朱熹在武夷精舍居住时,也养了这么一只猴子,不知朱熹是否也曾让它上山采茶。如今,武夷山茶香不散,遍布各处的茶园与大街小巷的茶叶店、摊,仍然传承着这方天地的茶禅一味。
图片|武夷茶文化 · 摄图网 ©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数千年来,武夷山水融汇了岁月悠长与山河沧桑,犹如现世的桃源。
三教九流、文人雅客皆云集于此,或著书立说,或隐居山林,或种茶采茶。儒生的“孔颜之乐”、僧人的“心生欢喜”、道家的“求仙问道”,与武夷的山水之胜、书院宫观构成这片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无论世间如何纷扰,山中自然清静。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武夷山。
图片|武夷山上的茶叶 · 摄图网 ©
... 完 ...
参考文献: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2007
黄进:《武夷山丹霞地貌》,科学出版社,2010
余泽岚:《闲话武夷山》,漓江出版社,2012
来玉英:《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黄德林:《发达国家国家公园发展及中国国家公园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 : 武夷山茶绿樱红油菜花开
下一篇 : 英国人为什么垂涎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