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州盛行饮早茶?

2022-04-08 03:37:03热度:123°C

前几个都是答非所问,我来讲讲早茶

普及下知识,广州老字号经营早茶的饭店等级 ( 按大于号排序,堂 > 楼 > 居 > 馆 > 斋 )

楼,如:莲香楼、成珠楼、惠如楼,楼既可以办宴会,还可以唱堂会,又大又气派,一般是给公款消费的(是不是看着很熟?最好吃的早茶点心是从这里出来的),惠如楼在同治年间的招牌近7米高,那时的饭店招牌就有7米高你就知道饭店有多大了。

居,如:陶陶居,比楼规模小,只能办点不大规模的宴会,没地方唱堂会。

馆,如:莲香楼当年其实叫连香糕酥馆,后来由宣统皇帝的翰林学士陈如岳赐名莲香楼,那时已经进入20世纪了。翰林学士不仅有文化还对莲香楼抱有很大期望!香港还有家叫太平馆餐厅的,虽然加了西化的餐厅二字,但在莲香楼面前你依然是个小小的饭馆,有点不伦不类,还不如太平馆雅致好听。

酒家,广州目前叫酒家的老字号都是民国时期开的。新文化革命后把古时的堂、楼、居、馆完全弃用了。没文化真可怕啊,酒家真没诗意。

这一套分类是从介绍满清时期北京饭庄文章看到的,这约定俗成的规矩旧只在满清时流行这么用,后来发现不只在北京用也影响着其他城市的大饭店(如翰林大学士赐名莲香楼)清政府完蛋全国战乱这套文化连北京自己都没守住,到现在只有老字号饭店能看到那时的影子。

先回答问题为什么是广州?

广州喝早茶是从清咸丰同治年开始流行的,广州自古是岭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但为什么偏偏要到清朝咸丰同治年才开始流行全民茶文化?

我们往前推一百来年,有一件事十分重要,1757年满清皇帝乾隆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因为这一政策,全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源源不断运到广州并销往世界各地,广州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物流中心,造成了广州经济的空前繁荣,繁荣的经济是美食的基础。

茶多了也就便宜,底层劳苦大众能天天喝得起茶这是关键(以之前的物流速度+茶的产量,茶不是任何地方底层劳苦大众想喝就能喝的东西,但这是全民早茶文化的基础),神说要有茶,于是便有了茶;但还缺点心,后面我们再讲一盅两件的点心。

为什么不是上海?

当时还没上海,上海那时名叫松江府,1755年还饿死许多人,和广州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城市好吗!(但是上海开埠后十几年就把广州给超越了,这个我后面还会讲)

其他地区有没有早茶?

答案是有,之前说了繁荣的经济是美食的基础,那么还有什么地方经济繁荣+物流发达可以发展全民早茶的地方呢?相信有人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产茶的江南,有着富可敌国的大商贾,还依附着当时繁忙的京杭运河,明末至清小小运河济宁府商埠码头就有28家知名茶馆,因明朱棣迁都北京,茶馆连锁店从杭州一路开到帝都,开遍了各个运河码头,带动了运河两岸的经济,当然还有茶馆文化。

这里拣两个有代表性的说一下,一个是扬州,说扬州是因为扬州有规模的茶楼早,明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发展迅速;二是北京,因为顺天府的茶楼与广州茶楼有着不解的渊源,而且这两地的茶楼都颇具规模。

扬州:明朝的扬州繁荣时恨不得每条街都有茶楼。

这主要归功于富可敌国的盐商,一开始盐商建茶楼只是自己用,像现在的私人会所,主要用于富商大贾聚会,请名士附庸风雅以及服务官员。后来干脆就有专门经营茶楼的,开始还是只服务于富贾的,再就进化了服务各个阶层的茶楼。

江淮盐商吃虾籽馄饨、蟹黄汤包,养瘦马听评弹;老百姓烫煮干丝、一笼三丁包、一壶热茶,底层老百姓能赚钱还能吃的饱总要有点精神需求吧,后来的茶楼还可以听戏,戏钱包含在茶资里。

老扬州的早茶传承了下来,虽然是最老的早茶文化但被推陈出新不断进化的粤早茶远远甩在后面。

北京:乾隆是个大骗子

清时北京去喝早茶的消费主力军除了商帮其次是八旗兵,康乾时期仗打的越来越少,那么多的八旗兵越来越闲,不打仗照发工资,连旗人刚出生的儿子都发,在旗的男孩儿出生就按月领俸禄吃皇粮,每月可领米一石七斗,还有银两。我没事干,你还老发钱?怎么办?我不败家都对不起我爹妈的才华——大力哥。

北京城的茶馆分好几种:

清茶馆,只喝茶无饭食,一般来这地方的都是早起的老人以及玩物丧志的人早起遛鸟,弄一壶茶喝一上午,来了一帮鸟人后就比鸟叫,有的人快输的时候就学鹰叫,学鹰叫的鸟人非常不招人喜欢。

书茶馆,就是听书,和扬州茶馆不一样的是,北京听书的钱叫“书钱”,而扬州的还是叫茶钱。繁盛时期可参考郭德纲相声里的天桥。

大茶馆,现在的早茶和北京的大茶馆有着很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主要是为了消磨时间,大茶馆有饭食也有各种小吃点心。

前面说了八旗兵生个儿子都发工资,后来以至于到了户口日繁,待食者众,无余财给之,京师亦无余地处之的地步。财政严重赤字,怎么办?乾隆忽悠了一帮八旗军去全国驻防,本来说的是去几年到时候就回来,但等时间到了等他们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才被告知是永久驻防。

八旗兵不仅人没回去,从京城带来的几样东西也留下了。那就是政治交往正式的饭桌上的规矩其中一类点心,8热菜中间要上3类点心,这三类点心有一道是荤点,也就是饺子、春卷、烧卖、包子之类。

现在我们来说说点心:烧卖这个东西是怎么成为广东早茶点心的?

饺子——虾饺

春卷——春卷

烧卖——烧卖

包子——叉烧包

这几类东西有没有关系?我查遍资料发现后面这4类点心在之前的粤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还请批评指正),那么不存在哪来的?我猜想不败家对不起爹妈的大力哥带来的。

春卷、烧卖我有把握不会有错是八旗军带够去的;

叉烧包是发面,古时粤没有面制品,是粤地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北方不产糖,八旗军爱吃甜甜的叉烧包或许也能说的过去。

但对饺子进化为虾饺还是表示有疑问。。。不太敢确定,此处待考证后编辑

就算是大力哥带来的,归功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点心早已发生质的变化。

还有一样,糯米鸡,根据我的考证这个糯米鸡是满族改进的朝鲜族的食品,然后我大汉族又将满族进行改进过的。糯米在北方称之为江米,朝鲜族的江米鸡是过年、姑爷上门必吃的补品,貌似也有将此鸡换鸭做成糯米鸭的。顺天府饭局上八大热菜里会有一道这样的菜,他鸡鸭都有。在民国时期广州夜市上开始有人用荷叶包着挑担卖,我猜想是之前八旗的厨子自辛亥革命后隐姓埋名为生的手段或徒弟等以此为生。一开始还是很笨拙的大份量,直到80年代广州酒楼微创新制作了小包装的糯米鸡,直到30年后,可口可乐没交版权费就使用了该方法弄了小瓶可乐。

一盅两件:早茶文化v1

讲完点心你可能会说,管它哪里来的,有好吃的就行了,那时候的广州人民就吃这么丰盛的早茶,好羡慕啊!!!我只能回复你别做梦了,那尼玛都是有钱人吃的。底层民众如码头、市场只能吃一盅两件,那时的一盅两件指的是一盅劣茶,两件粗制点心。那时的一盅两件像当于现在的快餐,就是给底层人填饱肚子用的。像重庆的棒棒、运河商埠码头的搬运工、广州码头工人为什么有条件都要去茶馆喝茶吃饭?我想在那个年代,底层人终日辛勤劳作,营养均衡都难,喝茶聊天或许是他们唯一解乏的方式了。好心酸呀......

辛亥革命:早茶文化v2

上海1843年开埠后13年就超过了广州,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为什么?松江一个小县令没根本制止不住商埠疯狂的发展;而广州是政治中心,巡抚总督牢牢控制着商埠,他们不好发展,然后转去了上海。然后广州经济一步步被上海蚕食,直到1911年,尼玛凭什么我奋斗了18年都不能和你在茶楼里吃点心,吃不到点心的广州人民,他们闹!革!命!了,在辛亥那个地方。辛亥革命后没有了商贾官僚的消费,为他们服务的茶楼也越来越不景气,而他们也发现了一盅两件火爆热销的场面,然后这些五星级酒店纷纷打出平民消费的招牌(有没有很眼熟)?

民国时期是广州茶楼发展最迅速发展,像惠如楼的点心每周都换,不重样。而现在那些广州老字号“酒家”大部分是那时候开的。也就在民国十年黄金发展时间,形成了新的大众早茶文化。

未完待续。。。。

大逃港:早茶文化v3.0

香港移民潮:早茶文化v3.1

改革开放:早茶文化v4

安徽人曹松的仕途一直不怎么顺利,最终到了71岁那年才被钦点为进士,漫长的考试生涯终于告一段落。

为了排遣自己长期不被朝廷认可的苦闷,这位唐朝诗人和很多失意文人一样选择了南下游历,在山水之间寻找自己的内心。但和很多自我放逐的文人不一样的是,曹松为广东带来了一样礼物,这颗种子此后在岭南温润的气候中不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属于广府饮食的参天大树,至今都还是广东美食的金字招牌。

从茶铺到茶楼

曹松给广东带来的是从浙江山区找到的茶种。当他在佛山西樵山停留时,试着在这片沃土上种了一些茶种,却没想到这些茶长得比浙江的还要好。这被《广东新语》认为是茶叶进入岭南的标志,从此岭南形成了极为发达的饮茶文化。

关于物种传播的精确传说,可信度总是比较堪忧。但茶叶是在唐宋年间传入广东这一点却没有什么疑问。广东潮汕,至今都是中国著名的古树茶叶产地,尤其是潮州凤凰镇那棵宋代凤凰单丛,是广东接受茶文化最真实的缩影。

而潮汕的工夫茶也早已申遗成功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图虫·创意)▼

美味的茶汤,构成了广东人饮食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为另一种有趣的餐饮形式奠定了基础。

清末,广府文化的中心—广州,一度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和工商化。大量洋人、周边手工业者、农民、外地商人涌入广州城,让广州一时间成为了人流物流聚集的南方绝对中心,社会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当年一口通商的广州

来自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相当国际化

(图片@图虫·创意)▼

收入低微的脚夫和工人很难在广州拥有自己的住宅,日常工作又极为辛苦,在气候湿热的广东经常流失大量水分,同时他们还需要进行同业者的社交,以找到最近的工作机会。广州最早,也是最简单的茶楼,就是为了服务这些劳动人民而诞生的。

那时候的茶楼甚至都算不上楼,只是一个个沿街的小铺子。《清稗类钞》是这样描述这些茶铺的:“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这真的是非常简陋的茶铺了,但确实能起到为行人解渴,并起到提供简单社交场所的功能。

虽然店面很简单,店老板们在泡茶时可不敢偷工减料,因为即使是这些来打工的广东体力劳动者,也都是品茶能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茶水没有两把刷子的店铺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在这些简单的茶肆中,供应着各种不同的茶水,“最多为王大吉凉茶,次之曰正气茅根水,曰罗浮山云雾茶,曰八宝清润凉茶”,都是适应广东气候,解渴效果很好的茶水,大受这些脚夫工匠的欢迎。

店家们很快发现,这些劳工在喝茶的同时,也有用餐的需求。这是因为广州的码头在城南,而穷人一般聚居在城北,用餐往返城市南北非常不便,工人们都希望能随处找到价廉物美的食物,赶快把三餐对付过去好继续返工。

在码头工作的都是体力劳动者

最主要的还是方便便宜填饱肚子▼

广东早茶里标志性的“一盅两件”最早就是为了服务这些人的。茶铺在卖茶的同时,供应肉包、米饼、米糕等果腹的简单点心,茶费二厘,被称为“二厘馆”。

随着这种茶铺悄然走红,大商人和外国人也意识到这是不错的社交场所。比起传统的酒楼,这样的场所更随意放松,适合谈一些非正式的口头协议。而且香浓的茶水也远比酒更适合广东的气候,所以这些有钱人也纷纷前来探秘。

他们的消费意愿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简陋的茶铺也开始向更高级的形态进化,以服务这些大人物。作为餐饮名片的广州茶居和茶楼,就这样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招牌虾饺

(图片@图虫·创意)▼

广府人的早茶世界

光绪年间,广州城里出现了一座巍巍高楼,引来了不少老百姓围观。

这座三层的高楼,并不是军事瞭望台,也不是政府办公场所,而是广州最早的大茶楼“三元楼”。这座楼为广州的早茶楼设置了一种新的模式: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各个楼层用餐,但是越往上去,餐饮的价格也就越高。当时广州人对三元楼的评价是“有钱上高楼,无钱下地痞”。

有了三元楼的示范,此后广州的茶楼纷纷受到了影响,变成三层甚至更高层的建筑,以楼层划分阶层,为不同的社会人群提供不同的餐点和服务。比如有莲蓉第一家之称的莲香楼,不仅在广州的总店如此设计,也把这种多元包容的餐饮形式带到了香港,成为了港式餐饮的一朵奇葩。

广州莲香楼

(图片Wikimedia@David Wong)▼

这是很朴素的餐饮行业运营法则,也和广东早茶的品尝特点有关。

广东早茶是一种慢餐饮,食客在家收拾完毕,就可以漫步到茶楼里,从早上一直坐到下午。中间茶水可以不断免费续杯,还允许客人自带茶叶,这样茶费还能减半。后厨也在不断制作各式点心,用肠粉、糯米鸡、春卷、凤爪等具有岭南特色的精美餐点不断满足客人的味蕾。

每一个都是精致诱人,美味可口

(图片@图虫·创意)▼

早期作为社交场所的茶楼,也让人们用餐的节奏变得慢了下来。三五好友相约进入茶楼,上可以谈论国事,下可以八卦街坊,话题永远无穷无尽,不知不觉之间一天就过去了。唯有堆积如山的茶叶渣和蒸笼能证明他们在茶楼里呆了多久。

这样的餐饮形式注定了茶楼的翻台率不会太高,必须扩大营业面积,以提高一块地皮上的盈利率。

20世纪30年代初,陶陶居的广告

这个楼已经是几层的气派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擅长做生意的广东茶楼老板们还为茶楼选址制定了一些标准,比如一定要建在街道的路口,以尽可能地吸引人流。

缓慢的早茶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容易进化出餐桌礼仪的进餐场景。在长达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们为早茶发明了一系列专属的餐饮规矩。这往往是老广们约定俗成的默契,外地人跑到广州去叹茶,这些讲究不可不知。

比如在茶水喝完以后,客人需要自行打开茶壶,示意服务员前来免费续水。茶盖不开,续水不来,这叫“揭盖续水”。

再比如桌上有人负责倒茶时,受茶人要把食指和中指弯曲叩打桌面,感谢倒茶人的好意。这个礼仪执行起来并不复杂,甚至难以观察,但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在广州这样的商业社会殊为重要,被称为“扣指茶礼”。

这样一敲,就是表达了感谢

(图片youtube@Vincent Huang)▼

从建筑和运营,到茶水和点心,再到不成文的小规矩,构成了广府人割舍不掉的早茶世界。

早茶之叹

百年早茶,是广府除粤菜以外的第二块精致的金字招牌,非但本地人热衷于此,外地人即使没有吃过也一定听说过早茶的大名。

但很可惜的是,与粤菜在全国如日中天的扩张不同,早茶却没能真正征服全国,甚至在广东本地也出现了令人哀叹的萎缩。

现代信息和交通技术,将世界逐渐拉平,却也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难以区隔,生活节奏大大加快。而早茶偏偏是一种慢节奏餐饮,忙于生计的年轻人往往有心却无力去叹早茶。这让早茶店的顾客老龄化极为严重。现在走进广州的早茶店,很难找到前来品味人生的年轻人,满座都是摊着报纸举着放大镜休息的大爷大妈。

香港的莲香楼内景

看报纸可以换着看

一看就是一天

(图片来自wikipedia@Pokingheung)▼

由于年轻人的餐饮需求发生了变化,一些快捷餐饮模式顺势在早茶的大本营崛起,更快地分流了原本属于早茶的消费群体。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在内的国外快餐和包括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在内的国内连锁快餐在广东涨势凶猛,本土餐饮里唯有出餐同样迅速的潮汕隆江猪脚饭能与之一战,缓慢的早茶市场被打得七零八落。

由于茶楼的消费群体被分流严重,过去如日中天的茶楼也开始留不住人才了。

一个好的点心师需要经过至少五年的培养,并在和客人的交流中提高技艺才能成型。但在生活节奏变快,收入渠道多样的今天,很多年轻厨师并不愿意付出这样的时间成本,往往急于求成。在一些老字号茶楼,最好的点心仍然是依靠年迈的老师傅,甚至返聘的退休厨师完成的,人才断档非常严重。

这点心做的

老客们可是一尝就知道了

(图片@图虫·资讯)▼

而对于那些实力没有那么雄厚的茶楼来说,既然点心师青黄不接,那就干脆直接购买速冻半成品点心好了。这些茶楼的厨房已经不是过去热火朝天的点心世界,而只是一个超市和食客餐桌之间的加热中转站。有调查显示,有26%的广州消费者认为早茶的品质已经严重下滑,找不回当年的味道了。

若是点心的特色全部消失,人们在茶楼吃到的只是自己也完全可以在超市买到的速冻食品时,去茶楼就更加没有必要了。一些老茶楼甚至连老客的生意都无法维系,直接变成了游客化的店铺。旅游餐饮中的单次博弈,也从经济上决定了这些茶楼的品质下滑更加无法遏止。

城市的发展不断向前,发达的商业总能为城市带来更多机会,让更多人受益其中,这是我们无法逆转的趋势。

但商业化终究会冲淡人情味,让匠心与传统都归于平庸,这也同样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一口早茶,终究应该是一口叹不尽的广府清香。

参考文献

陈水科. 关于粤式早茶发展的探讨[J]. 现代食品, 2018(19):43-46.

宋爽. 广东早茶文化对餐桌礼仪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J]. 现代交际:随感, 2018.

黄小朋. 浅谈当代广府早茶的符号象征意义[J].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6(8):53-53.

王思维, WANGSi-wei. 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9(4):71-75.

张婷, 刘华林, 刘家城, et al. 早茶在广州人生活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5):497.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早茶小王子不请自来!!每个星期都嘴痒痒想饮早茶的本尊,纵横广州早茶、潮汕夜茶、香港早茶多年,呵呵呵呵~~来广州请找我好吗!考生请注意答题时间:

早茶的来源:

饮早茶是广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早从清朝时期已经开始在广州盛行了,相传源于同治时期华人买办的一时灵感。

有华人买办在招待西洋人用早餐时,出于礼节,不方便独享中国大餐,又吃不惯西方人的牛奶加面包,灵机一触,便用红茶与糕点、点心代替,由于糕点、点心不难买到,快捷方便又适合大众口味,很快便成了时尚,并加入多种食品普及到大众化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的饮食文化曾一度在内地中断,而海外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粤式餐馆、酒楼和香港、澳门地区,却得以将饮早茶文化发扬光大。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华裔,特别是港、澳同胞的业界人士,在广东各地投资开酒楼、餐馆,又将饮早茶这一饮食文化带回祖国南粤,将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加以开发、创新和推广,并加入各地不同特色的小吃,融入早茶特点。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已经推广到整个神州大地了。

行叩茶礼:

广东人饮早茶时,会常看到有人在斟茶时,接受斟茶的人会用两个手指轻轻的叩点着桌面,表示答谢,其实这是行叩茶礼,而且这种礼仪还大有来头。

据传,清朝乾隆皇帝和大清第一才子、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微服巡游江南时,来到一家茶楼,作为皇帝的乾隆一时高兴,竞给臣子纪晓岚斟起茶来,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得了的事情,也是作为臣子莫大的恩典,在礼仪上纪晓岚应该是行三跪九拜,三呼万岁之大礼,但他们是微服巡游,绝对不能暴露皇帝身份,但又不能失此大礼,纪晓岚急中生智,屈起两指如屈膝状轻点桌面代表三跪,然后合上拳头轻叩桌面代表叩头九拜,这样既可不暴露皇帝的身份,又不失礼仪。后来传到民间,因无须如此大礼,遂改为两个指头轻叩桌面,以示谢意,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在我们的餐桌上是非常常见的,小时候看老爸和朋友喝茶一直敲桌子都不知道几个意思~~)

注意事项:

对广东饮早茶文化和粤式酒楼不大清楚的外省朋友,特别是去香港旅游时更应该注意,有机会跟亲戚、朋友上酒楼饮早茶时,会不会说粤语不大重要了,现在的香港人很多都会说或者会听普通话的,只要是吃东西时不要把骨头、残菜、废纸张之类的东西放在桌面上或者掉在地上,要放在小碟上或者是垃圾桶里,要去解手或大便时不要说去上厕所,要说去洗手间,不然的话就会被人视为不礼貌。

早茶茶叶:

广东人饮早茶的茶叶主要分为红茶和花茶,也有少数人饮用绿茶,饮用绿茶的主要是潮汕人,潮汕人有饮浓、烈绿茶的习惯,但早上经过一夜的睡眠,肚里空空的,饮用浓、烈绿茶很容易伤胃,一般人都会受不了的,小孩更不宜饮用,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人习惯饮用,广府人饮用的多是菊普茶,菊普茶是普洱茶混合菊花,在早上喝对肠、胃是最适合的。不过酒楼会根据顾客不同的要求备有多种茶叶,比如是普洱茶、水仙茶、铁观音等等。

晒图时间到!

都是非常经典的早茶菜式哇!!

给外省朋友的小贴士:

1、广州的早茶文化最地道,服务员态度比较不好;潮汕的早茶没有夜茶那么出名,夜茶市场晚上9点后才慢慢火起来;香港早茶上菜速度最快;

2、点菜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食量,点3样,吃完再接着点(4个人以内的话),不然你就会感受到他们疯狂的上菜速度,然后你还没吃完菜就凉了;

3、当茶壶里没茶水时,无须叫喝,只要把茶壶盖揭开,并放在茶壶盖口上的半边架着,服务员就会自动过来加上开水的,这是广东饮早茶文化之中一条特定的条约。

4、大部分茶楼都要等位,记得一进门先拿号。

5、首壶茶水是拿来洗餐具的,不管你是不是处女座,洗了再说,不然待会服务员来收小水盆的时候会略奇怪。

==================肚子饿了================================

9-19早晨更新:求介绍好早茶酒家的各位,现在给你们两个选择:一,是让刚刚才从被窝里爬出来的答主空着肚子上网翻各种美食推荐,然后去趟图书馆找一下最新版的广州旅游美食指南,接着(拖着空空如也的肚子继续看着一堆美食图)整理出全广州10区2市所有的TOP酒家,最后饿死电脑前;二,是在评论区里留下你的美食推荐,你都吃过哪一家,在哪个区,感觉如何等等,答主我相信众志成城,知乎吃货早茶版需要你们的力量!!

我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选择2,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答主后期会整理出来~感谢各位!

===========================================================

太感激

@Jolina Chan小朋友了~将一些热门的早茶酒家整理出来,大家可以过去看看的说~答主今天有事在忙,本来打算过几天就给整理出来的,现在不用啦~谢谢各位捧场!!

如果你已经融入了老广的生活,还真正到了老的年纪,答案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谈不上盛行,无非做日常而已。

早茶有荤有素有糕点有面食,想吃好可以吃得很丰盛,简单吃也能品味许多,普通人家一般在周末才会选择。

常见的下单规律是怎样的?

从年龄上区分:

年轻---肉食,恨不得虾饺烧卖凤爪排骨牛百叶统统打孖上,好吃就要吃多点啊,连肠粉都要点有虾有叉烧有香茜牛肉的;

中年---糕点素食偏多,XX粥、斋肠来一份,你要是点了肉,他们会很疑惑你吃不吃得完,因为他们这时候注重饮食健康;

老年---下面再说。

喝早茶的时间:

你真以为早茶就是早餐时间吃的吗?

英文有Brunch,早茶就是珠三角地区经典的brunch。

一般家庭的周末早茶时间会定在10点---12点,而且很多酒楼为了促进正常午市炒菜类的点单率,会推出类似10点前下单5折、11点前7折的优惠,说真的你占着位置吃三四个小时,一家人聊得可开心了,酒楼翻台率低了就哭了。

“究竟什么是早餐?”

有些人认为早上起床后的第一顿;有些人认为9点前的那一顿;有些人认为即使我11点半才起床,哪怕我12点就吃午饭,我也必须吃个早餐。

做人呐,至紧要开心。所以无论怎样认为都没有错。

------------以下算重点-----------

现在要说说真正以早茶为早餐的那批人:

六七点钟的广州,老式茶楼已经开门营业。

在公园打完太极的老张散步到门口,准备在门口报刊亭买了一份报纸,遇到了退休了的李老师。

“照旧,你们两人一份广州日报?一份南方日报?”老板问。

走进茶楼,空位不少,老张从前台提了个茶壶走到一张坐了七个人的桌子坐下。

这张桌,八个人,九个茶壶。老张拿起中间的那个壶,里面是开水,开始涮洗餐具。

“出门吃饭一定要啷(Lang)一下碗筷,唔啷就食简直周身唔聚财。”

(“水”代表财,“水”洗过,意头好,而且洗走了粉尘杂质,至少干净一点。更传统的人会选用第一泡茶洗,也叫洗茶,一举两得。)

他从兜里掏出一小罐茶叶,拿镊子夹出一小些嗅了嗅,放入自己的茶壶里,把壶盖侧扣后,开始掏出老花镜开始边看报纸,边跟搭台的几位老人家聊天。

服务员将茶壶添水后倒茶给他,他边用食指中指轻叩桌面边问,今天的(?)还没出来啊?

“再等等,快出笼了。”

(传说乾隆曾经微服私访到两广,在一个公共场合装作侍从替某位重臣倒茶,该重臣情急之下采用轻叩桌面方式代表对乾隆的跪拜致谢。后演化为对倒茶人的一种尊敬致谢礼仪。)

这一桌,桌子上只有零星的几个茶点,比茶壶的数量还少一半;而这样的一桌,大厅里有好几桌;不远处有一桌拉着行李箱进来的学生情侣,看起来像刚旅游回来饿坏了,两个人点了七八笼,还在抱怨来早了好多品种都没;即使空位很多,还是有些爷爷奶奶陆续坐在了小情侣那一桌。

7:08,有一辆热气腾腾的推车推了出来,老张和其他老人纷纷站起来,过去排着队等着拿,每人限领一笼。

“以前还会送到面前给你挑,现在得排队抢。”

如果你看过麦兜动画片,应该会听过里面有一句歌词:“大包,整多一笼大包,整多一笼唔怕滞~”

(多谢

@简辞

指出,原歌词是 整多两笼大包)

领到大包的老张心满意足地回到位置上,眼前放着的这个蒸笼直径约25-30cm,里面塞了个等大小的白腾腾的包子。

隔壁桌的小伙子嘟囔了一句“咁大只包!”

老张用涮杯水洗了洗手,撕开大包开吃,这是今天的早茶生活主要内容之一。顾着跟小年轻情侣说话的李老师没拿到大包,同桌的老邱分了一半给她。

大伙看报纸的看报纸,聊天的聊天,听收音机的听收音机,偶尔换换茶壶倒来喝。整个大厅明亮、清爽、不喧闹。

差不多八九点,进来喝茶的人渐渐多了,空桌越来越少,交谈声渐起,热腾腾的推车交替频率更快了。

老人们收起报纸,将茶水灌入随身携带的空水罐,唤来服务员埋单---埋,就是“近”的意思,埋单是把单拿过来(结算),可是更多人会理解为买单。白话,即粤语,还保留着古语言的表达方式。

差不多该把桌子腾出来给人做生意了,现在肯为我们这些老人提供早茶的茶楼已经不多了,大家互相体谅。像父辈带我们去的一茶一盅一围一上午的茶楼已经不复存在了。

“一盅两件,人生一乐”

-----后记------

以上场景描述来源于我在康乐园附近酒楼的一次早茶体验。创建于 11:42

------------更新

评论有提到埋单的埋究竟要怎么理解?

餐馆结账叫“埋单”,这是广东方言的用法。《广州话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有“埋单”无“买单”,“埋单”释义为“开单,结账”。这种用法是广东文化的缩影,包含了广东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提醒服务员“行埋来”(走过来),“埋”乃“靠近”,这种贴身服务既可方便顾客,又可避免餐馆的忙乱;二是服务员随时“记埋”(记下来)顾客吃的菜,让顾客明白消费,“埋”有“记录、累积、聚集”的内涵;三是用餐结束时,服务员已经把顾客的消费数额预先“埋好”(算好),以免顾客久等结账的尴尬,“埋”又有“收集、整理”的意思。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 埋单)

我觉得埋单的埋解释成靠近和完成(结束还是结算?)都能理解。

列举一下“埋”字在粤语里的用法:

埋堆:结伙的意思,其实也是聚在一起(距离靠近)。住埋一齐:住在一起。/企埋一边:站一旁。---这一类作为结构助词,也是靠近演化来的。埋岸:(船)靠岸。埋位:就位。(靠近自己的位置)埋尾:把手尾(最后的工作)完成。埋数:结算生意额做埋呢件事:做完这件事。结束这件事。还有就是最基本的,埋咗呢条粉肠:把这个煞笔埋了。

我们需要根据发生环境来分析,前面有提过,老张排队拿大笼包时说过“以前不是这样的。”

那曾经的早茶形式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在我小时候,茶点都是一笼笼堆在底下放了滚水的推车上,一车代表一个种类(包点、荤类、粥粉等),车头插着塑料牌写着大概有哪些热门的吸引人看,由各个服务员推着穿梭在大桌小桌间。车到了旁边就拦下看看有什么,服务员顺势帮忙放在桌子上,拿起插在桌子上的单盖章。如果某样茶点沽清,就会抽走车头的牌牌。(大叔我暴露年龄了。)

而老张可能经历了多个阶段,二十年前形式也大概如此。但是要注意,先吃后结账是一种诚信的体现,而早茶作为早餐的升级版,更像是一种生活享受,也侧面说明了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去买这个服务。

全程服务的宗旨就是,我只管喝茶(和吃),其他的由茶馆(饭店)负责,即使是结账,哪怕再近,也要你拿给我。或者说,这才是广府人认为的服务。

有人可能会提到:睇数-埋单-俾钱的流程。如果从这个流程理解,我拿起桌子上的单-->看了这张单的数目-->叫来服务员来结算-->然后我给钱,一切很自然啊。

这个流程自然的前提是,单要在你手上。而我的理解是,在更久远的年代,诚信体系没那么完善的情况下,单是绝对不会在你手上的,怕你跑单。埋单,也不仅仅是根据讲究诚信体系的喝早茶来定义,还应该是适用于所有餐饮消费的。所以单有可能会像现在港式茶餐厅一样整齐排列在掌柜的桌子上,只是要结账的时候让服务员拿过来。

我认为更符合逻辑的流程应该是:埋单-睇数-俾钱,我叫服务员把单拿过来(埋单)--->服务员去掌柜那(前台)跟掌柜要单,掌柜结算--->服务员拿过来告诉我价格-->我核对价格(睇数)-->OK,给钱。

而且,服务员把单拿过来给顾客对账的过程,更符合广府人抢着埋单的不良习惯,因为谁抢到单,谁就能给钱(我埋单我光荣!!)。

越写越乱。有点想溜去楼下喝早茶了。

2018年的广州,你随意走进一家茶楼。落座后,服务员会先问你:饮咩茶?

常规的选择会有红茶、菊花、普洱、铁观音等,按人头收费,几元到几十元一位不等。

这样的场景,已经融入了广州人的生活。以至于有一年广州市消协心血来潮,判定茶位费是霸王条款,呼吁消费者拒绝支付。反而引来了很多老广帮茶楼说话,认为茶位费就是商家的经营成本,这笔费用不收,也会转移到点心身上。

两边意见相左,吵到最后,取消茶位费这个事(像很多别的事一样),也就不了了之了。

为啥我们要在讨论早茶之前,先说茶?那是因为,早茶的起源,并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点心,而在于茶。

如今的早茶,点心的比重远高于茶

历史背景高赞答案里已经提过: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的“一口通商”政策,规定外国商人只能在广州港进行贸易活动。引发这个政策的导火索,正是靠中国茶叶发家致富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关于茶叶如何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可以看看这本书

原本英国佬长期在广州进行贸易,然而广州的行商制度和海关陋规让他们非常不爽。所以,到了1755年,他们先是试探性地跑到宁波贸易,感觉服务和税收政策都不错,便多次派船前往宁波进行贸易,这直接影响到粤海关的关税收入。

当时的两广总督杨应琚在各方要求下向乾隆皇帝上奏,希望提高浙海关的关税,以便迫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重新回到广州。在审阅通过了相关的政策之后,乾隆皇帝还表示:「提高浙海关的税率,目的不是增加税收,而是海防安全」言下之意是怕宁波变成第二个澳门。

杨应琚后来在清缅战争中虚报战功,被朝廷召还,削籍赐自尽。

再后来,杨应琚这货调任了闽浙总督。又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宁波接近茶、丝原产地,即使提高了税率,也难以防止西洋商人继续前往浙江沿海,不如采取直截了当的办法,勒令西洋“番商”只能在广州进行贸易。这就是上文所说的“一口通商”政策。

因为这一政策,全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源源不断运到广州并销往世界各地,广州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物流中心,成就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广东原本不产茶叶,而成为茶叶最大进出港之后,来自浙江的绿茶、福建的红茶和铁观音,也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茶居大门一开,码头、市场的搬运工蜂拥而入,吃起了传说中的“一盅两件”。其实就是一盅劣茶,两件粗制点心,多是粗糙的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么香口,但实惠饱肚。那会儿喝茶不叫饮茶,叫叹茶,说的是喝完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是辛劳工作的人难得的闲暇时光。

久而久之,这种饮食方式也蔓延到了这个城市的其他群体,无论是档次环境,还是吃的东西也不断地丰富起来。民国时,鲁迅和许广平客居广州,就是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楼的常客,并经常在那里会友。毛泽东曾和柳亚子在广州一起饮茶,具体哪个茶楼已不可考了。

这真的是鲁迅说的这也真的是毛泽东的诗

如今的早茶,早已不是穷苦阶层的消遣,也不再是广州人的专属。从口碑2017年的广州地区早茶消费的抽样数据来看:

平均每笔消费达到了 188元通过支付宝或口碑消费早茶最多的人群是85~95年的用户45前的老用户每笔早茶消费仅135元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广州的早茶是一种丰俭由人的美食享受。即便到了七十古来稀,也能约上三五好友,一盅茶,几件点心,百来文钱,半天时光,很快便打发过去。

通过口碑数据,我们还发现:除了广州本地的吃货,上海人和武汉人,居然也是广州早茶的重要消费群体。还有很多老外,也为早茶点心而痴狂。

就算不会用筷子,也要喝早茶!迪士尼点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