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村变化太大!老底子特级茶才37块1斤!干了30年的采茶女故事太多了…

2022-04-07 20:22:23热度:118°C

岁岁清明,龙井新茶上市。龙井人一年里最喜欢这个时候,也最怕这个时候:进村的车堵了路,出去一趟起码得个把小时!

这个茶乡第一村,如今家家盖上别墅,村里找不到年纪大点的单身小伙,不愁娶呀;姑娘呢,有的外嫁了也总想着回娘家,村里好呀!

1988年,采茶工刘香兰第一次到杭州龙井村,背着蛇皮袋,一双草鞋。那一年她刚18岁,还是个大姑娘,龙井村也远没有今天这样热闹......

20年前我挑着扁担走到城里去卖茶最好的时光,也才37块一斤

龙井村275号,这一户的主人家姓徐,祖祖辈辈吃茶叶饭。48岁的刘香兰在徐家采茶至今已30年。

徐家奶奶王元成,今年77岁,1960年从桐庐嫁到龙井村。老太太坐在自家原地基上新造的别墅院子里,看上去身子骨还蛮好。30年前,香兰就是她叫来的。

王元成刚嫁到龙井村时,村里茶田还是由集体组织生产经营的。1984年,龙井村开始包产到户,徐家人有了自己的茶园,采回来的茶叶得自己想法子卖出去。不过,80年代,茶叶没那么好卖,老一辈茶农都得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到城里做买卖。

种、采、炒、泡,“苦尽甘来”

“有一年,我和邻居两个人挑了几担茶叶,穿着草鞋,先走路一个半小时到三台山找一个专门收茶叶的人,他才收38块钱一斤。那是特级茶啊,我们不甘心的!两个人又挑着扁担,走了两个小时到清波门。我们鞋也走破了,结果那个人说37块一斤,我心里那个苦啊,再不甘心也卖掉了!”王元成奶奶讲起当年卖茶经历,恍如昨日,“你想想看,那个时候大家都穷,饭都没得吃,有几户人家有钱买茶叶的?茶叶是刮油的东西,喝下去,身上油都刮掉了。”

往后几年,茶叶生意稍微好做一点了,徐家开始到处找采茶工。那时候没网络招聘,王元成就自己去拱宸桥、一桥、萧山......找合适的人。看得多了,依据样貌特征,哪些像采茶的,哪些是香港人、台湾人,她一眼就分得出来。

香兰第一次到杭州才18岁我一看,采茶工就是她了

1988年,王元成第一次在城战火车站见到了香兰——18岁的大姑娘,梳着大辫子,背一只蛇皮袋,穿一双草鞋。王元成觉得有点像,上去问:“姑娘,去不去采茶叶?”

香兰跟着王元成坐公车到村口,拖着行李,走在龙井村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

那是她第一次到杭州,龙井村里都是矮旧破房,村道只够过几辆自行车,跟老家衢州常山也没什么两样。来往行人衣衫褴褛,是茶农还是采茶工,她分不出。那时候香兰的工钱是5块钱一天,吃住东家包了。

也就在差不多时间,徐家又多了一个女人——王元成的二儿子徐身年结婚,郑建弟嫁了过来。

东家男人没了,老板娘对着茶山就掉眼泪采了30年茶,龙井村的变化,我看到的

香兰自己也没想到,会和徐家结缘这么深。“她到我们家采茶30年,30年,龙井村在变她都看得很清楚的。”王元成说。

1996年,香兰结婚生子,回老家带了7年小孩。2003年,她重新回到徐家帮忙。

2005年,龙井村作为西湖龙井茶文化休闲景区的核心“景中村”区块,进行了“拆违清障、显山露水”的集中整治。次年茶忙,香兰来的时候,村里大变样了——房子改成白墙黑瓦,村道更宽更平了。徐家老宅拆了,在原地基上盖了一幢两层半的别墅,外墙干挂石材,有院子、有露台,气派了不少。徐家的茶叶生意依旧蛮好,东家徐身年炒茶装茶忙得分不开身。也就在那年,村里不少茶农开起了茶室、饭庄,机器炒茶也时兴起来。

2008年,徐身年因病早逝,徐家遭此变故,媳妇郑建弟不得不把担子扛起来。

2009年,香兰再来时,知道东家男人没了,嘴上不好说什么,心里替老板娘难过。香兰印象里,那一年郑建弟特别苦:一家人要忙到半夜两三点,一波一波地摊茶、炒茶、装茶。她女儿刚上高中,当妈妈的没空去管。

“她也挺可怜的,不容易。那时候我采茶下山回来,经常看她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望着对面的山就掉眼泪。她老公就葬在山上。”香兰说,“这事我帮不到呀,帮得到一定要帮的。”

往后的日子还得照常过,香兰隔年照常来。2014年,龙井村又经历了一次集中整治,村里房屋的外立面做了一次彻底翻新。那年,杭州旅游总人数首次破亿,达到1.09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3亿元。之后几年,杭州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拥有名景、名茶的龙井村里,茶客游人越来越多......

去年茶忙时,香兰进龙井村花了近半个小时,来买茶游玩的车从村口一直排到龙井路上,茶农们在村道上招呼客人,忙得热火朝天。“我拍了张照片,发给也在杭州打工的儿子,让他有空来玩。”刘香兰说,“顺便也看看我。”

种茶的人不好,就留不住采茶工

香兰起床很早。清晨6点多,她吃过早饭便起身往狮子峰去。那是徐家在山上最高的一块茶地,光爬山要花去半个多小时。

“今天去采群体种,气温回升了,不及时采的话它就老掉,不好卖了。”香兰说。前两天,气温骤降,还下过雨,她在另一块茶地采龙井43号茶受凉感冒了,但今天也没停下手里的活。郑建弟把这事挂在心上,这几天,她每天都叮嘱香兰按时吃药。

今年,香兰帮徐家叫了7名采茶工,都是衢州老乡亲邻。一天下来,大伙采回五六斤茶叶,在筛子上摊开,等茶叶干一点,再交给炒茶工,边炒边挑,接着挥锅,将茶叶彻底烘干,最后分装。

“别看说说简单,光炒茶就要炒好几道,一锅只能炒三四两,没四五个钟头出不来。一天的茶全部炒完,你想想看要多少时间?”50岁的郑建弟如今已是茶行老手,她挑了几片茶叶,对新来的采茶工吩咐,“这种叶子发红的不要摘了,一炒就黑,卖相不好。”

郑建弟抓着茶叶慢慢摊到筛子上,嘴里称赞香兰:“这30年,除了带孩子那几年,都在我们这里做,找这么个人真不容易。”

香兰在一旁搭把手,浅笑着说一句:“呶,现在你女儿都嫁人了,你都当外婆了......”

这么多年了,香兰有没有想过换个东家?“东家待我好,我肯定要留下来的。”她说。

怎么个好法?“什么都好,什么都好……”她难为情地笑笑,不细说了。

“其实都是相互的。要对她们好,话要讲得好听,不能因为我出了钱叫她们干活就对她们很苛刻。种茶的人家不好,是留不住她们的。”郑建弟摆摆手,“现在我们家,她也是管事的了,刚刚还在嫌弃我,说我装茶叶的包装箱大了......”

30年前,香兰的采茶工钱是平均5块钱每天,到了去年,日工资涨到了120元左右,按惯例,今年郑建弟还会给她涨工钱。

嫁女儿的人家有点不甘心外面挣钱哪有娘家好啊?

往年,香兰采完茶,都要回常山老家打理自己种的胡柚。今年她不打算回去了,因为郑建弟有了外孙,她答应留下来帮东家带带孩子。

说起结婚生子,老太太王元成记得,上世纪80年代,徐身年去当兵,她愁得不得了。“我跟儿子说,在部队里好不好想办法帮我卖点茶叶,再过几年你要讨老婆了,家里就这么两间平房,哪个姑娘肯嫁过来吃苦?”老太太笑着说,“现在啊,村里的小伙子讨老婆就轻松了。去年,我的小孙子给大孙子当伴郎,喜酒当中认识了一个姑娘。现在两个人在谈,好不好我不知道,反正现在年轻人跟以前不一样了……”

郑建弟说,现在村子里基本上找不到年纪大点的单身小伙子。倒是有些外嫁女儿的人家会有点不甘心哦,“姑娘嫁出去了,还是想着回娘家挣钱,现在外面挣钱多不容易啊。”

村里好,因为龙井茶一直走俏。村里各家茶庄门前,物流运输车早就停好了,只等新茶包装填单,物流小哥一脚油门就直奔客户那里。30年前王元成挑担下山叫卖的情形,已成遥远的记忆。

图片来源:菜鸟网络

前些天,一支无人机编队来到龙井村,往返于狮峰山与龙井村,将新采的茶叶送到茶农手中。村里茶农算过,这种新的物流方式,可以让头茶提前至少两小时上市。

无人机作业那天,王元成奶奶正好在山上,她看不明白,嘟囔了一句:“是什么东西啊,我还在山上采茶,飞来飞去的,烦都烦死了!”孙女小徐和她解释,那是无人机,山上的茶叶几分钟就送下来了。老太太一听,啧啧称好。

我们临走时,一批上海客人赶到徐家茶庄。带头的客人姓王,和已故的徐身年同龄,年轻时便与徐身年成了朋友。后来,王先生开了饭店,每年都向徐家订茶叶。直到现在,他还是每年春天亲自赶到龙井村,看看故友一家。

“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我完全可以打电话让她们寄茶叶过来。”王先生顿了顿,“但是,每年茶忙的时候我都要来的,这就像个解不开的情结……”

太阳不错,郑建弟的外孙被妈妈抱着,到露台上透透气。大人们将远处的茶山指给小家伙看,小家伙咿咿呀呀,不知回了句什么。

3个女茶人的故事,也是龙井村30年之变

为30年的茶缘、茶情点个

记者 钟玮 视频 廉笑尘 杨子健

编辑 左脚

杭州日报 诚意出品

 更多新闻下载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新闻”

长按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