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2022年茶氛围思考
2022-04-07 18:57:09热度:83°C
2022-04-07 18:57:09热度:83°C
01
2021年,茶圈几乎没几个好消息值得炫耀。尽管某些地方的茶叶出口数据“喜人”,但圈内也肯定注意到了中国依然是茶叶进口大国的消息。
中国茶叶出口很大程度上还走的是茶商靠官方外出“带货”的模式,很多茶企产品没有知名度,品牌影响力不够,而且还达不到出口标准;即使有品牌,也能达到出口标准,又舍不得花钱养一个专门的外贸部门,只想“家人”把钱赚了。毕竟谁都能想来,养一个合格的外贸员底薪加提成,效益好的时候拿走的钱可能足够养活两个前台茶艺师妹子。
但是,长久靠官方“带货”,就会形成依赖,也会挤掉其他品牌份额,不太利于公平竞争。那些不能通过官方“带货”的品牌,自然就要被埋没在竞争的硝烟里。然而真正开始打造外贸品牌的茶企,一旦打开市场,实际情况会让其欣喜若狂。
另外一点,茶叶目前在跨境电商领域毫无优势可言,买家买少了卖家不划算,买多了物流不划算。如此一来,茶叶只能“圈内”消费,就算有品牌有口碑,从茶园到茶杯纯有机,只靠跨境电商很难实现“轻松一跃”。
有人专门做了研究,发现进口茶叶大量到了新茶饮圈,这话一说出来就像在嫌弃喜欢新茶饮的小可爱们,只有“不懂茶”的才喝“那种茶”;过去还有一种说法,只有“不懂茶”的才喝“茶包”——新的一年已经彻底开启了征程,希望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少。
新茶饮“那种茶”我没喝过,不知其魔力多大。但茶包我喝过,确实有很不错的原叶茶包。茶包从发明到现在,几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其实专心研究并生产茶包的品牌企业业绩飞升,并不比做传统茶的品牌差多少。
实际上,只要静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无论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茶饮,这都是好似无形实则有形的“圈规则”使然。茶圈和酒圈的“圈子文化”、“圈规则”,其实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候。所以,不要抱怨年轻人“不喝茶”或者怎么不买“我的茶”,只要在知乎问题一搜,就会发现喜欢茶饮的年轻人真的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抱怨“年轻人不喝传统茶”,而只有“不懂茶”才会喜欢奶茶和新茶饮?这就是明显的“圈子文化”。全国大大小小的茶厂或茶品牌,能像大益、茶里、小罐茶、艺福堂、天福等品牌既招用年轻人,又把自己的员工当“茶友”者,跑一圈下来就能得出结论。所以,如果真发现年轻人不买“我的茶”,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网络优势下的茶品牌很多,而且靠“朋友圈”做大的也不少。我不太清楚这些网络茶品牌背后的“套路”是什么,但我深知它们的主理人拿任何一个对其产品感兴趣的网友都当“茶友”,反正总有一款茶适合茶友。
最近花了点时间研究“下午茶”文化,慢慢发现我们原本比较根深蒂固的认识,其实可能都错了。我们或许以为下午茶文化应该属于英国,可你要在历史材料的缝隙中慢慢搜寻就会发现,它一开始可能并不那么不列颠,甚至还有点葡萄牙、西班牙或荷兰。当然,后来谁都知道了,英国下午茶文化的普及,大功要归于嫁入英国王室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但你再往前推,葡萄牙人的饮茶文化,或许始于别的什么地方,或者直接是从东方的中国或日本搬运而去。
但总归来说,真正让茶文化变成一种全球化“流行风”的鼻祖,还得归于陆子,这一点就连冈仓天心和威廉姆·乌克斯都承认了,甚至大名鼎鼎的“茶叶大盗”萝卜头估计也不得不承认。陆子本人承认饮茶始于神农,但遥远的神农氏对我们来说已经过于“虚构”,而且神农那时的“药用”多于文化。
2021年,茶(文化)界最大的损失,应该是失去了某些行业领军级别的人物。事儿就那么个事儿,大家伙儿都知道。比如,大益就失去了原掌舵人吴远之先生。虽然业内不少“正值人士”看不惯大益“剑走偏锋”的一面,但每个人都该对大益崛起的故事心怀敬意!
这个世界上不少正义之声都在嚷嚷,“房住不炒”也是个美好初心,可从没听到过哪位人士把房价给嚷嚷下来了。大益的出现和品牌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符合了一种“潮流”。这种潮流是市场化的,也是逐利化的,正如买房,有些人买得起,有些人买不起,降了价也未必会买一样。
我算不上真正的“益粉”,因为有名堂的茶我买不起,没名堂的随便就能买一饼试试,喝腻了还能随时换个别的牌子试试,所以即便有人大嚷炒作大益实在过分,我还是当个故事看看就好了。
无论如何,茶界应该记住了“吴远之”这个名字。毕竟,能把死气沉沉而又利益熏心的传统茶圈“玩转”的高人不多,而吴远之先生把大益就给玩转了。
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位“益友”曾跟我说,刚进大益的时候,听吴先生讲话,似乎就能被瞬间“洗脑”,因为他对茶的理解非常“宏观”,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普洱茶界的“标杆”,大益品牌当然更要成为业界标杆。这种定位就不是简单的做茶,而是全方位的运营管理。“微观”方面也很人性化,大益走的路线不止是做茶,更是在开发一种全新的带有茶文化标签的生活方式。
经过多年发展证明,大益确实成了业界“标杆”,普洱茶文化也正在走出国门,成为引领一种生活方式的“标杆”。至少对普洱茶界来说,大益就像“盟主”,当然也影响到了其他普洱茶品牌,而且不少普洱茶品牌纷纷开始涨价,争做“收藏级”普洱。这对行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就要好坏参半——除非那茶专门用来收藏,反正喝是有点心疼到下不去嘴的。
后来崛起的白茶或别的茶品牌,其实不全是凭着一句“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营销广告和白茶出色的口感体验,品牌运营方面,很大程度上深受大益等普洱茶品牌的影响——这大概也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斯人已逝,吾辈忆之;标杆已立,后辈思之。
02
2022年的茶圈,“圈规则”当然只立不破。但是,我们结合国外茶友的玩法,就会发现茶圈的游戏规则可能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如何理解这一点?疫情三年来,给人类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不断扩大,“健康”成了消费者关注的核心词汇。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能有比茶更加神奇的树叶,那么我们爱茶聊茶似乎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是每片叶子都能刻上“文化”标签,茶叶就能,并且茶叶的“文化”从真正的历史典籍中一路走来已逾千年,它作为一片特别的树叶,已让全世界数十亿人口上瘾,成为它忠实的拥趸。
人类爱茶的理由很简单,饮茶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如果把真正有意思的“茶文化”融入平常饮茶的生活,那么这种讲究“和美”的生活方式,它最能代表的就是中式传统生活,当然也可以叫东方传统生活方式。
因为“茶”也可解释为“人在草木间”,最能表达“天人合一”的哲学和生活思想——天、地、人、茶,合而为一,显然就是绿水青山,良性循环,自然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生活,更是智慧。
这里面有一个自我的逻辑,如果能喝懂茶,那就意味着能懂中国(最起码能懂一部分)。作为中国人,如果能喝懂茶,那就意味着懂了半数生活。尤其那些自带文化标签的消费者,TA们偏爱茶就像在偷偷告诉自己,“喝好茶,爱自己”——人如果不能自爱,也不会爱人。
茶,南方嘉木,最显“风土”。这“风土”标签,既决定了中国茶美好的一面,也限制了它“一加一大于二”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就牢牢囿于“圈规则”之中,致使小白“入圈”就等于“入坑”。
细究西式茶咖文化,实现“茶咖自由”是目标,紧盯“中产阶级”是手段,立顿和川宁他们就是这样的“套路”,因此才有今天的“茶局”。
如今,国茶“健康”标签已贴,但“文化”输出远远落后于日本茶界。中国“茶文化”的玩法好像也掉入了“圈规则”之中,就像一有茶博会必定要搞个表演一样,有其形无其实,一般人真搞不懂那些善舞长袖的妹子到底在表演什么,只能盯着那些好看的脸蛋咂摸一番。
03
最后聊一聊“中产阶级”,其余内容推到以后再说。
中产阶级,这个听上去很“小资”的词汇,可能出自法语。傲娇的法国人嘲笑同样傲娇但又不愿承认自己傲娇的英语国家,说英语里有八九成的词汇都是从法语里“借”去的,变个读法,就成了“自己的”。所以“中产阶级”这个词汇的西式写法是bourgeoisie,再查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当然,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就造了个大家伙儿都能认识的词汇,middle class,这样一来法国人还有什么好说?可是法国人可能还是会说,很显然的是,至少class很像从法语里“借走”的词汇。由着他们闹去吧,咱也管不了。
瑞士人眼里的bourgeoisie,是一种“公民资格”。而对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来说,如果某人有资格被叫做bourgeoisie,那就说明某人有“城市自由民”身份。当然如果有人配得上bourgeoisie这一称呼,也就意味着人家日子过得不会像“贫贱夫妻百事哀”一样紧巴巴,反正是能拿得出一点“闲钱”来喝茶饮酒的。
因为英语国家有从法语里“借”走八九成词汇的历史“传统”,所以那些爱茶的英美人就有从茶国“借”茶种的习惯——这对TA们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用不着大惊小怪——萝卜头当年就是这么把中国茶种“借”到了阿萨姆。
现在,我已经发现国内茶圈开始发力“忽悠”bourgeoisie这个消费阶层。我们可以相信,“中产阶级”确是拉动消费的重要阶级,但既然叫“阶级”,它自然就有“阶级矛盾”暗含其中。所以国茶圈子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解决“阶级矛盾”,打破茶圈“阶级固化”,帮助消费阶级实现“茶咖自由”。
这里面当然还有个逻辑,就是当你喝茶的时候,最起码应该想想,部分人怎样才能成为bourgeoisie,不能成为bourgeoisie的那部分人,TA们喝的水是什么味道?
“中产阶级”已经有了,但是“茶氛围”好像越来越怪了——这道题急需解答。有人说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后,“中产阶级”的韭菜看上去长势喜人,但要怎么样割,这里面还有个“刀法”问题;即便有人真的容易被“割”,有人就不太乐意选择被茶圈割。看看城市里不断出现的星巴克,我们可以想象,不是每个“中产阶级”都喜欢茶。但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喝茶更有意思。
另外,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疫情后的“中产阶级”,其实也分了好几个“阶级”,有人照常吃香喝辣,有人可能还要掰指头过日子。“中产阶级”也不是“报复性消费”的绝对主力。
另一层意思,00后也崛起了,但TA们到底喜欢什么?这些古灵精怪的小可爱们,早上喜欢牛奶咖啡,中午来杯新茶饮,晚上喝个“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有酒喝酒,有茶饮茶,有粥喝粥,爱恨情仇基本上都有自己准确的判断,如何让TA们成为拉动消费的“中产阶级”?
说到底,“中产阶级”也有个“圈规则”。2022年之后,茶氛围到底如何,兴许也是个骑驴看唱本的事儿,高兴太早容易失落,失落太早容易疯魔,不如从改变“圈规则”做起。
除了上述内容,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上一篇 : 2022.2.28广告代言人效果数据报告卡乐比康师傅茉莉茶官宣代言人...
下一篇 : 茶书精选广告人说茶中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