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那些年,我们混在三醉斋茶叶论坛的日子

2022-04-05 16:32:55热度:97°C

大成意堂闲话:本号为个人、业余、纯兴趣运营发布,旨在分享品饮各种好茶经验,及茶器、文玩、美食等各种好玩的东西…如无特殊声明转载,内容均为原创。转载本号原创文字请注明本号来源,且不为任何第三方提供商业依据。

近期偶然得到一款心仪的老茶,整理手中资料,因手头素材不太多,习惯性的去上几个熟悉的论坛,居然发现可以搜索到来自三醉斋论坛上面的相关资料,还是05-06年时期的发贴,也算小激动了一下。要知道,在微博、的冲击下,论坛这种形式早已势微,今天的参与者或许也难说有当年那样的纯粹热情,很长时间以来,三醉斋论坛打不开、不出图是常态,一张“该内容被禁止访问”的首页图更是让老用户怅然不已。

搜索到自己想要找的茶品,随便一个贴都是几十页,还是当年的老习惯,先“只看楼主”,先把楼主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看一遍,然后再从头至尾看一遍跟帖和讨论,基本上,这个茶的前世今生就差不多了然了。

(02勐库野生茶相关资料)

(01年瑞荣号贡品勐库大雪山,其他论坛几乎未见)

随便截两个图出来看,今天很少有这种纯粹的为讨论而讨论的,如果能把植入广告做的用心一点的文章,我们都要感谢膜拜作者了,比如xx小熊猫,xxxx读金庸,文章写的不错,广告也做的不错。

看完资料,还在回味当年的纯粹时光,想为三醉抒发点什么,一搜索居然发现了这篇文章,于是全文转发,作者不详,文章来自“茶语网”,特此说明,如有版权争议,请及时通知本号删除。

那些年,我们混在三醉斋这个茶叶论坛的日子

引言

从新世纪初“三醉斋”始于一个文人色彩的论坛的开始,到2005、2006走到一个号称“把茶的问题都讨论完了”的巅峰,再到2007年之后,这个茶叶论坛涌进越来越多怀抱不同目的的各色人等,开始慢慢“变味”,最后沿着2009、2010、2011一路下行,直至微博、把它几乎吞没……

三醉斋,这个茶叶论坛见证了中国茶界最风起云涌的十数年,也承载了无数茶人的无数个茶余饭后、不眠之夜。

几乎所有今天茶界“有名有姓”的资深茶人都在三醉斋上开过账号、写过东西、或者默默潜过水。

虽然茶界类似的论坛、BBS也很多,但从未有一个曾像三醉斋那样聚集过那么多天南海北的高手、论茶过招,也没有任何一个曾拥有过三醉斋那样的反作用力,深刻地影响过茶界。

在做这个稿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原本并不想把所有的视觉点都集中到“三醉斋”上,因为在那个年代的天涯抑或是其他BBS上,都有着讨论茶的板块。但最后在面对了每一个采访对象之后才发现,即便过了这么多年,最后在大家记忆中的,却只有在这一个茶叶论坛的每个日夜。

关于三醉斋论坛的记忆碎片:

1、成名

2004年,初入三醉斋的@叶丛嘉,以第一个帖子《凤凰单丛,你问我答》迎战以“好斗”闻名的台湾茶人@风的影子。@风的影子 放出狂言“10个帖子让你翻船!”然而300个帖子后,@叶丛嘉 还在。从此@叶丛嘉 一战成名。多年以后,谈及此事,你依然能感觉到电话线那端老叶高速分泌的肾上腺素。

2、茶币

2006年开始,@九日山 陆续拿出了99绿大树、01简体云、01一棵树、水蓝印……一系列茶品在论坛上拍卖,而拍卖不是为钱,是为了茶币!平均一饼茶从几千到上万茶币不等。某场最火爆的拍卖下来,烧爆了后台的机子,而数十万茶币也让@九日山 成了三醉“首富”。这些茶币现在还在那,取不出,也换不成人民币,唯一的用处是让@九日山 每次想起,都哈哈一笑。

3、军舰

2007年,某云南普洱茶企在台湾《普洱壶艺》杂志中的一个硬广画面中,使用了日本海军二战期间的“大和号”军舰作为背景,一时激起民愤,网络上骂声、抵制之声四起。事件发酵之时,论坛内点击、讨论率飙至新高。然而不久之后,事件平息,涉事品牌也全身而退。这件事让 @熊在天涯记忆犹新,“从那时候起,我更加确认一件事,网络其实是无效的,它只是人们情绪的一个发泄出口而已。”

4、老铁

同为2007年,@粤雪飞 在三醉斋发帖提倡老观音能喝,温和点的人挖苦道:“如果老祖宗知道老铁能喝,我们就不会那么穷了!”,性格火爆的直接指名道姓骂他是“茶人中的败类”。人身攻击太多,@粤雪飞 一度不再玩三醉。2016年,陈香型铁观音国标出炉,@粤雪飞 淡淡地说,时间验证一切。

5、故居

2012年,@叶丛嘉 和三醉斋的创始人苏箫以及其他几个资深版主,约在广州一个茶坊讨论三醉斋的变革方向。他记得那天在各种鸡毛蒜皮的争论中,他忍不住说了重话,最后他撂下一句话,“如果明年春茶之前没有实践!网站就废了!”今天,他在电话那端沉默良久,说:“现在三醉真的成了故居了……”

源起| 普洱热与三醉斋 谁推动了谁?

迄今为止,三醉斋上讨论最多、最热闹的,依然是普洱。

@叶丛嘉 依然记得2004刚刚加入三醉斋的时候,注册用户还不到2000位。而两三年后的2006~2007,这里几乎囊括了海内外茶行业70%的专家、学者、藏家、玩家、商家。

而那时,正是普洱茶疯狂的时候。人人都慕名而来这个已经小有名气的茶叶论坛网站,希望能学点什么。

“2004年勐海大益改制算一波小高潮,那次改制之后引发很多讨论,云南和普洱的人就进去的很多。而2006年,是普洱第一波最疯狂的时候,那时候出来的内容也是最好的,大家都在表现自己懂的东西出来,说出来的东西都非常珍贵。”@叶丛嘉 描绘当年普洱茶在三醉上面火起来的缘由。

@熊在天涯 认为三醉斋是无意间、被动走到这一步的,“它在早期只是一个文人论坛、文学论坛,主要讲琴棋书画,后来慢慢地,茶变成了主导。”

这当然也与当时浓厚的普洱氛围密不可分。

而@叶丛嘉 认为,从2006年到2010年这短短4年的时间,三醉斋也反过来把这个行业推得快速了10年,“特别普洱这波,如果没有三醉,普洱没有这么高这么快的潮波。”

可以说,那个茶行业刚起步的时代,正需要一个互联网的平台来为茶业发声。是历史给了三醉斋机会,也让三醉论坛促进了这个历史。

“没有三醉,可能也会有五醉、六醉,只是它出现得恰如其分。”@铁杆庄稼 说。

而另外几位接受茶语网(www.chayu.com)采访的三醉网友则表示,他们也正是在那个时代,跟着三醉开始喝普洱,“一进去就出来不了了,估计普洱会喝一辈子了。”

这虽然仅仅只是个案,但当这些个案变多之后,就成了现象。就像种子一样,普洱茶的很多知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开始有意识地传播。

而三醉斋,也在那时无意间成了茶界第一网络平台。

状态| 很多内容养分,都是“骂”出来的

只要不是长期的“潜水员”,上过论坛的人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与人有过观点、或者言语上“磕磕碰碰”。

“如果当初大家都谦让一点,也就没有当初那么吵,那么反过来如果没有当初那么吵,那些论坛也没有这么好玩了。”@九日山 看得通透。

“争论”这件事,曾一度是三醉斋一步一步从人气萧条,到人丁兴旺的助推器。

“因为在2000年初的时候,懂茶的人真的不多,人人都是求知若渴的状态。人们就一个观点进行争论,当争论过程中大家各执一词,甚至多方争论观点介入时,作为一个看客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其实很多人当时都是抱着这个心态进入三醉斋的。”@无味 回忆说。

而且不同于今天电脑、手机移动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早年的电脑网络,因为较高的上网成本和技术壁垒,让相对更多的精英阶层聚集于网络。也正因为如此,2000年初的网络,有一个相对干净、理性、言之有物的网络环境。

(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关于岩茶的专业审评了)

“你去找三醉论坛上的‘精华版’,里面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写得非常漂亮、非常精彩的老帖子。有讲市场的,有讲专业的,很多都非常有见地。”@无味 说。

“而很多10年前争论的话题,在现在看来都像笑话一样。”@熊在天涯 说,“你们一定听过普洱茶的干仓纯干仓,在2006年左右,大家的共识都是把茶叶放在广东这种又湿又润的地方就是一个犯罪,所有人都会觉得我的茶必须只能放在北京,因为比较干燥,茶会有香味。”

而在这样不断争论的过程中,很多东西越辩越明。

“没有网络的时候,很多东西是茶商和当地的销售渠道限制了你的选择,他说什么好,你即使怀疑也无法辩驳,因为你没有对比的途径。然而有了网络论坛之后,信息越来越对等了,你会有自己的判断了……所以,可以说是论坛完成了早期茶人的知识启蒙。”@笔剑谁做主 感慨。

而争论时,遇上双方都是讲道理之人,有不同意见相互切磋,几个回合下来,反而不打不成交,成了知己好友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只要双方有一方是个浑人,几句话就擦枪走火,恨不得隔着屏幕就掐架的更是海了去了。

“网络上确实什么人都有,说话很难听的人也有,也有人是提出很刁钻的问题,你应付不过来就会觉得难堪。但正因为如此才能丰富认知,再经过这些争论,你对一个事的看法也会多一些。”曾经的版主@萧潇雨 说。

争论与骂战,到了后期水军蔓延的时候,更是愈演愈烈。

在2007年普洱茶这波行情下去之后,因为利益之争,更多关于普洱的内容被发布,“事实上,那时候的内容就有些良莠不齐了”,有些有目的的普洱企业甚至专门到论坛里挑起这样的争论,从而拉动自家产品的知名度。

“可能以前你翻5个帖子,能找到一篇有营养的,后来10个帖子都找不到,慢慢地,真正想学东西的人都不大爱上来了,再加上后来博客、微博、……分流出去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茶叶论坛就变成了一个鸡肋。”

事件| 被“天下围攻”的石昆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而在三醉斋论坛上这么多的交流或者交锋中,曾对一个人的“围剿”一直绵延了很多年,影响甚至直到今天。若是评个“三醉斋历史十大事件”,对他的骂战一定是位居前列的——这个人就是石昆牧。

如果说,人在线上和线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人格呈现,那么石昆牧的“线上人格”争议颇多。

有人说他“很嚣张,商业目的写在脸上”,有人说他“太奸猾、故意用错误观点误导别人”,当然也有愿意相信他的人说,“那个年代很多观点未被验证,不是很明确,他本心不坏,只是相信了道听途说,并写在了网上,然后被知情的人人身攻击。”

但无论真实的他如何,总而言之,一些观点说辞的“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甚至“被证伪”,让这位早期曾在大陆拥有不错人气的台湾茶人,短短几年内,在网络上形象崩塌,甚至被“天下围攻”。

一人难敌四手,那段时间网友们的“火力全开”,最后以石昆牧退出所有大陆论坛暂告一段落。

今天回望那段骂战,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会有不理性的成分在”,“观点可以争论,但人身攻击大可不必,否则就是网络暴力”。“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考验的,无论一个人怎样,时间下来,一目了然。”

后来石昆牧自己创立了“经典普洱论坛”,并在自己的博客更新文章,依然风生水起。当然也有人摇头,“他现在彻底把自己打扮成了活佛和宇宙真理”。

石昆牧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也许现在的时间没有长到去给一个人下定论。但讲真话,无论你喜不喜欢他,热闹完了,却有更多人都知道了石昆牧,他是间接的受益者,并走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这正是网络骂战吊诡的地方。

版主| 谁是三醉斋最可爱的人?

所有玩过论坛的人都知道,早期在论坛做版主是没有任何“补贴”的,全凭一腔热情。三醉斋也一样。早期的栏目划分没那么细,版主也就五六位,后来经过数次改版,板块越分越细,茶友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的管理者也越来越多。

“于是,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一大帮愿意主动付出的人,一波接一波地,像个梯队一样,担起了‘版主’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三醉的建设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副站长@飞花 说。

他们有人每天泡在上面的时间可能有八九个小时之多,或者有人白天上班之余的时间都在论坛上挂着,晚上就更不用说了——维护版面或者搞活动弄到半夜,甚至为了做好一个活动,版主们还要提前组织、策划、开会。

而一个集群的凝聚力和融洽度,也往往体现在版主的情商之上。内容管理、网友吵架,都是版主在中间无偿运作、调停;谁要是去云南,版主穿针引线介绍一下,基本上去到那吃喝是有人接待没问题了;碰上当中谁出现了困难,版主网上发个帖,大家往往就自发组织起来就近帮忙。

这些感情、时间、精力的投入,都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驱使的,很纯粹,也很动人。

而有一位让很多三醉人都无法忘却的版主,名叫@颠马。

(早年@颠马 约战@叶丛嘉 的旧帖)

@无味 回忆,他每天大约会在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登录,先打个招呼贫几句嘴,然后说“各位该睡了,我要清水了。”“之后,你就看到前面那些骂人的、影响团结的、灌水的帖子,一条条被删掉。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之后他才去休息。”

“@颠马话不多,不会像@Wkrcn那样写一些长帖,他都是只言片语的。但后来我回过头去翻看和整理他的一些言论的时候,发现非常精彩。其实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可能是为了指出一个你的错误,但又不想让你觉得很尴尬,他会用很婉转的口气跟你开玩笑。”

在@笔剑谁做主 的眼中,@颠马 是一个很正气的人。“他没有私心,会替别人考虑事情,特别是在利益面前,还能保持公平,有原则地做事情。”

论坛世界里很少有观点看法一致统一的时候,但对于@颠马 强大的人格魅力,众人无不钦佩。

2013年2月,@颠马 因病不幸去世。成了众多网友的记忆之殇,很多人在三醉上写过悼文纪念他,不知斯人已去,还能知否。

现象| 三醉斋成就的那些人

从三醉斋走出过很多现在在茶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都曾经因为在三醉散发出光和热,吸引了一些气味相投的茶友。再经过时间的验证,口碑的筛选,很多人就成了用今天新媒体语言来说,所谓的“大V”。

@叶丛嘉 就直言:“我就是得益于三醉斋的,有三醉才有我的今天。现在很多人都只知道叶丛嘉,不知道叶汉钟(叶丛嘉真名)了。”

在2004~2007年那几年,每天除了睡觉,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蹲在电脑前的@叶丛嘉 整个人都“陷”在了三醉斋里。那时候全国范围内知道凤凰单丛的人不多,浙大研究生出身的@叶丛嘉具有前瞻性地意识到,网络是个推广凤凰单丛的绝佳平台。

“我推广的是地方文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自觉成了地方的代表人物。虽然我推单丛的时候,很少去推我自己的产品,也不会说我自己多厉害,但最终人家从你身上学到信息因而认可你的时候,你就可以生存了。”

从《凤凰单丛,你问我答》到《网络视评单丛》(注:即从看干茶、汤色、叶底的图片,就要说出这个茶产地、品种、好坏,非常考验功底),几个专业层面的互动帖子,让人见证了@叶丛嘉 的专业实力,也奠定了他在凤凰单丛版的地位。凤凰单丛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所以我也敢说,凤凰单丛能有今天的知名度,有我一份功劳。这话我有底气这么说的。”@叶丛嘉 说。

而在进入三醉斋开始玩茶之前,@九日山 就已经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久经商场的他,经常能对茶市看得通透,也乐于在网上与人分享。组织的几场拍卖会,更让他在三醉上声名大噪。

为人仗义,出手阔绰,是江湖茶人对他的印象。每每站方有落地活动,需要赞助,@九日山 都出钱出茶,毫不吝啬。远方来了茶友拜访,无不事无巨细,照顾妥当。这种相交是“纯中国式”的,大家仰慕他的江湖义气,都喊他一声“九哥”。

而谈及三醉斋,@九日山 充满了感恩,“三醉斋带来了我对茶叶的认知,帮我交了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各地很多的朋友,这些人有很多后来找我买茶,给我带来的财富是没办法估量的。”

而相对于此,他其实更乐于听到脾气古怪、难以相交的茶人高手说:“广州那么大,只喜欢到你这里喝茶。”更喜欢听到别人吵架时说:“你的茶叶卖这个价!你看看九哥的普贤茶业,才卖多少钱!”

“就是别人对你的认可!你说这个财富才真的好可怕!”

而虽然之前每次发帖子就会受到攻击,但是现在每天上加@粤雪飞 好友的人都有二三十位。“我的名气是吵架吵出来的。”@粤雪飞 笑言。

“很多人知道我,但没见过我的人,后来有时去北京上海,互相一聊,哇,你是@粤雪飞 啊!可见虽然被很多人骂,但也让我得到很多人认可。”

而除了造就很多“茶叶论坛大号”,三醉斋也造就了今天活跃在市场的一大波茶商。

“你看2004年才多少人在卖茶,现在又有多少人在卖茶。”而曾有很多版主和网友,原来都是有各自工作的,但因为后来越来越懂茶,又看得到这里面的利润,就转行做茶生意了。

“从推动整个产业的层面来说,三醉真的功不可没。”@十全老人 说。

茶会| 26个城市同时开泡

三醉斋最顶峰的时候曾经达到过怎样的一个影响力?有一场茶会大概可以让我们管窥一豹。

那是2005年的时候,由“茶马古道”版的两个版主发起的,一场波及到26个城市的全国(普洱)新茶的联品活动。“那一天的下午,两点钟,全国申请参与的26个城市,同时开席泡新茶。”@无味 说。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参与新茶联品的厂家有9个,他们都免费提供了2005年度4~5款主力产品,就是差不多45款茶。而我后来听当时的老版主说,当时这9个厂家都是以‘件’为单位,每款产品1~2件,发送给三醉,再由三醉以‘片’为单位分发到26个城市。你知道作为一个非商业论坛能同时获得9个厂家的支持,可想而知这个论坛能量有多大!”

那次茶会@无味参加的是北京站,“当时来了一百多号人,设了9个包间,泡不同厂家的茶,但是你想想一家4~5款,一下午不停喝也最多喝到一两个厂家,所以后来我们还做了延展茶会,每个厂家都单独深入品。”

“那次活动的反响是特别好的。到现在已经11年了,依然是我参加过的茶会规模数一数二的。”

而这样的商业逻辑和资源能量,如果放到今天,在某些风投、基金看来,真的是不得了。但遗憾的是,各种原因,这样的盛况空前,后来也变成了绝后。

像这样的商业机遇,三醉论坛曾有过很多次,但几乎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有人觉得惋惜,但也有人认为:“其实三醉不需要。”

当然,除了这场茶会,三醉斋每年的落地茶会活动还有很多。让@笔剑谁做主 记忆深刻的,还有前两年,为纪念@颠马 去世一周年,组织的“巅峰之斗”茶品全国传递,是另外一场有着三醉烙印的活动。

而@笔剑谁做主2010年开始组织的钱塘茶会,最早也是从三醉上发起的,至今仍有2/3参加茶会的茶友,最初相识于三醉斋。“虽然老的一拨人已经跟三醉斋渐行渐远,但还是很感激三醉斋当时提供了这么一个相识的源头。”

情谊|虚拟世界的感情,也很真实

网络时代的情感有很多种,有的是高手过招,旗鼓相当下的惺惺相惜;有的是一句话找到知音人的相逢恨晚;也有网上撕得昏天黑地,见了面却能哈哈一笑泯恩仇的不打不相识;当然也有就是不能妥协,恨不得“死生不复往来”的冤家。

(早期的茶知识普及,很多来自茶友的无私分享与讲解)

早年从台湾茶叶论坛开始,@铁杆庄稼 一路泡遍国内大小茶叶论坛,而三醉让他觉得不一样的地方,还是人。

“其实论坛也是个社会,也有生态链,只是更虚,因为人你见不到。但是三醉斋不太一样的是,因为一些落地活动的组织,很多茶友现实中都是见过的。”@铁杆庄稼 说。

而对于把这些网友“串联”起来的尝试,作为三醉斋最重要的几名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飞花 有很多鲜活的记忆。“比方说,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玩起茶叶的漂流了。”

“就是大家先在三醉上报名,从第一个人开始,一泡茶或者一本书,再带上一个笔记本,写几句想说的话,再寄给下一个人。下一个收到后,喝完这泡茶,再换上一泡当地的茶或者一本书,再寄给下下一个地方的人……”

而每个人泡茶的过程、品饮的感受……都会被记录下来,发布在网络上。大家从这个过程中,不但了解了不同的茶,也认识了不同的人。

就这样,因为更多类似活动的展开,各地的网友也不再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名,而有了更加鲜活的形象,有人说我要出发去哪个城市,马上会有人举手说,“到了来找我!”

“而当时玩得好的几位茶友,都培养出很好的默契感,你的帖子他的回帖,不需要说得很明白,就有很多心灵深处的东西的交流。”@笔剑谁做主 说。

“哪怕没见过面,当你收到一个手机短信,对方说,我刚刚跟你的城市擦肩而过。看到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很温暖。因为一个人记住一座城,这都是由论坛延伸出来的情感。”

情义| 论坛时代过去,“茶人之家”仍在

关于三醉斋的热闹不再,无数的人找出过无数的理由。

“手机端没有及时跟上来。”“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论坛管理者的过度保守与失策。”“水军搞乱了氛围。”“后来的垃圾信息和商业信息太多。”“有机遇,但没把握住。”“很多事伤了老人儿的心。”……

又或者可以一言蔽之——论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就如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社区一样,它们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最终都被风吹雨打去。只不过,犹如一个记忆匣子,这上面依旧留存着每个参与者的痕迹。

从三醉斋的雏形还只是个二三十人的小小BBS,就进来发言的@飞花 ,泡在这里十几年,她见证过太多人的成长与变化——有人因这里找到今生挚爱,有人因这里找到一生的事业,有人则交到了一生的朋友。“人生有几个十年。”@飞花 感慨。

很遗憾,站长苏箫,最终还是谢绝了采访。

我们无法臆测这位创始人、也是网站的拥有者,他对三醉斋最真实的情感。因为,毕竟没有像他那样经历过三醉斋从诞生到成长的所有时刻,所有的臆测都是浅薄的。

就像@飞花 说的那样,“所有来这个网站的人都可以来了又走了,只有他不能。”

一个网站运营所需要的基础硬件设备及其维护……以及每年固定的运营费用,基本上是苏箫个人在承担。

从一个代码的编写,到一个网站体系的建立,三醉斋承载了苏箫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而至于他追求的东西是什么,等到他愿意出来分享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可以听一听,并尊重他的选择。”@飞花 说。

@粤雪飞 说:“三醉斋就像当年的黄埔军校,给茶界输送了无数的精英。”

而从“黄埔军校”出来的茶人们,今天在茶界的各个角落依然各自精彩。但无论在何处行走,只要报上三醉斋的身份,那种“同窗之谊”似乎又总能把大家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

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论坛最辉煌的时代虽然已经谢幕,但“茶人之家”还在,家人的情义也还在,故事仍在继续,但那终究是另一个篇章了。

(感谢文内文外每一位受访者。)

更多分享,请关注大成意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