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有多强他们两个,垄断了北京的花茶市场

2022-04-05 16:16:35热度:92°C

· 正 · 文 · 来 · 啦 ·

老北京人喝茶向来认字号,以前就有这么一句话,南城张一元 ,北城吴裕泰。

如今他们是北京茉莉花茶的代表老字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创始人都是安徽人。从当年籍籍无名的小弟,到如今的老大,他们在江湖中几经沉浮,才功成名就。

1

从东直门到鼓楼有条东西五里长的大街,从崇文门到北城根雍和宫豁口有条南北十里长的街,这两条街的交叉点,叫北新桥。

光绪年间,北新桥来了两位安徽歙县人,他们一位是举人,此次要进京赶考,而另外一位,是陪举人进京赶考。

陪伴的这位,叫吴锡卿。

举人考试没考上,心有不甘,为求功名,想再考一年。而在这个过程中,吴锡卿却用自家带来的茶叶跟周围的邻居混的很熟络,大家都爱喝他的茶叶,骨子里长着徽商基因的吴锡卿,隐隐感到,或许卖茶叶也能够让自己在北京站稳脚跟。

当时他只是个在北京北漂的穷小子,没有本钱,就在北新桥一个破败的大门洞摆摊卖茶,当时连名字也没有,包装纸上只印刷了“北新桥路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但就算这样,慕名来买茶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就这样,吴锡卿的生意越做越红火,1887年,吴锡卿花了五块银元请了一个老秀才,写了一块牌匾:吴裕泰茶栈。

他没有想到,吴裕泰这三个字会火遍半个北京城,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买茶必到吴裕泰。

他也没想到,13年后,他的另一个安徽老乡创办的茶庄,占据了北京南城。

民国时期,吴锡卿先后在北京、天津开了十几家分号,而且自己还被推举为京师茶行工会会长,达到了那个时期的顶峰。

吴裕泰在北京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据说,吴裕泰还影响了一位茶痴、现代知名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在1957年创作《茶馆》时,将第一幕的时间设定为1898年,此时吴裕泰已经营了11年,而剧中地点叫北京裕泰大茶馆。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曾说:“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核对和验证。”

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揣测,吴裕泰对爱好花茶的老舍先生是有很大影响的。

2

就在吴裕泰正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吴锡卿的老乡,又一位安徽歙县人来到了北京,他就是张昌翼。

17岁时,张昌翼离开老家,开始了北漂生涯。最初,他在崇文门外的荣泰茶庄做学徒,那里是京城闹市区之一,每天买茶的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

和其它学徒不同,张昌翼不是只负责具体的一方面,他什么都想学,他既会拼配茶叶,又能接待顾客,到了后来茶店账目也归他管。渐渐地,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人脉。

羽翼渐丰之时,张昌翼想凭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番天地。

1896年,张昌翼递交了辞职信,在朋友帮助下,于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一家烟铺前边摆起了茶叶摊。

1900年,烟铺经营不善,赔本停业,张昌翼看准时机,直接买下店铺,将茶叶摊改成了茶叶店。

茶叶店最早的时候叫张玉元。张,表示这是张家的买卖,如同吴裕泰是吴家的买卖一样;玉,是玉茗的简称,也是茶叶的统称;元,有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张家第一家茶庄的意思。

1908年,张昌翼在如今的前门大栅栏开设了第二家茶庄,字号改为张一元,意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1912年,张昌翼又在大栅栏街路南开办了第三家茶庄,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又称“张一元文记”,此后,张一元的名号广为流传,并开始了与吴裕泰分庭抗礼之路。

与吴裕泰相比,张一元极注重宣传。

当时,张一元是第一个将茶与娱乐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会播放戏剧招徕顾客。

而且茶铺外边会放一辆汽车,表明这是上等人出入的场所,当时梨园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当时这些人都是妥妥的大V,有了偶像的宣传,茶客们自然对张一元趋之若鹜。

3

1937年,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家国陷入战火之中,大时代下无人幸免,吴裕泰、张一元也纷纷步入了低谷,经营惨淡。

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更名为“吴裕泰茶庄”,由冯亦吾老先生题写了“吴裕泰茶庄”的横式牌匾。

同年,张一元也被国家赎买,进而变为国营企业。

然而,他们的好日子并没有来到,1966年,伟人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像吴裕泰、张一元这种老品牌,自然会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牛鬼蛇神。

这期间,北新桥大街改名为“红日路”,吴裕泰茶庄也改成了更有革命味道的“红日茶店”。

而张一元茶庄也被视为封资修标志,更名为“闽春茶庄”。

此后,直到1982年,才重新启用“张一元”这个老字号,并特请书法家董辰良书写了新匾额。

而吴裕泰则一直到1985年,才终于恢复“吴裕泰茶庄”的老字号。

随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国营的两家茶厂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

1997年,吴裕泰实行连锁经营,至2002年,年销售额过亿。

1999年,张一元也从国营转成了股份制企业,成为了规模经营的商业品牌。

自此以后,两家茶庄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交相辉映,成为茉莉花茶领域两座并立的高峰。

参考资料:

[1]《张一元茶庄沉与浮》,章永俊,《管理史鉴》;

[2]《闲话张一元》,闻一少,《商业文化》;

[3]《百年沧桑吴裕泰》,张晓清,《民俗风情》。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