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大仓库,事关秀英港搬迁…海南又一千亿级产业规划来了!
2022-04-05 14:08:03热度:96°C
2022-04-05 14:08:03热度:96°C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海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海口市、澄迈县、洋浦经济开发区、三亚市为核心的西线物流经济带发展格局。海口市以仓储业、冷链物流、邮政快递、保税物流为主导,澄迈县以临港仓储业为主导,洋浦以港航物流为主导,三亚市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业为主导。
同时《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支持并推动海口秀英港区集装箱功能和件杂货功能搬迁到马村港区,发挥马村港区既有码头设施的投资效益,解决港城矛盾。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详细研判了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以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物流发展提供的强大动能,并提出了建设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物流枢纽、国际供应链 “国家大仓库”以及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省集装箱吞吐量达700万TEU,航空货邮吞吐量达40万吨;物流业总收入达1300亿元!基本建成国际航运航空枢纽和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国家大仓库”。到2035年,海南预计将全面建成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交通强国示范区。
附规划全文:
关于印发《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琼发改经贸〔2021〕479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
2021年7月1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一、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建设关键的五年。现代物流产业是支撑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海南特殊地理单元、地处亚欧海洋运输航线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优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建设,依据中央12号文件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以及《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为物流产业综合性规划,是指导全省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远期展望到2035年。
二、发展环境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发布以来,海南现代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物流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初步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海口市、澄迈县、洋浦经济开发区、三亚市为核心的西线物流经济带发展格局。海口市以仓储业、冷链物流、邮政快递、保税物流为主导,澄迈县以临港仓储业为主导,洋浦以港航物流为主导,三亚市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业为主导。
全省初步建成了澄迈金马现代物流中心、海口美安综合物流园区、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物流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扩大招商引资。京东、苏宁、新加坡丰树集团、普洛斯、金畅等物流企业入驻澄迈金马物流中心;西城汇、海口新甲、粤海商贸物流城等项目在海口美安综合物流园动工建设;海垦茶叶生态科技项目、皇爷槟榔深加工与仓储项目等入驻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罗牛山冷链物流园、海口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铁国际(海南)食品冷链中心、三亚佳翔航空货运农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园(一期)、苏宁海南电商运营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聚集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普通仓储约95万㎡、冷库库容约55万m³。海口市、三亚市、洋浦经济开发区获批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2.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洋浦港建成VLCC(超大型油轮)码头等10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通过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新海滚装运输港区18个泊位,汽车滚装运输能力达467万辆/年,比2015年增长了47%,琼州海峡运输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全省拥有生产性泊位达149个,比2015年增加27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78个,比2015年增加28个。全省港口综合吞吐能力约2.6亿吨/年,较2015年提升54.6%。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开通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33条,基本形成了覆盖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国家主要港口、辐射亚欧及澳洲的航线布局。
“十三五”期间,博鳌机场、永兴机场、三亚凤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海口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营。全省基本形成“两主两辅”的运输机场体系,空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省民航货物运输量达24.2万吨,比2015年增长90.4%;全省运行国内航线448条、国际以及地区航线达103条,货运航线8条,初步形成“4小时8小时飞行经济圈”。其中境内航线网络覆盖国内除拉萨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及主要城市;境外航线航班覆盖东南亚、东北亚、欧洲、大洋洲等20个国家和港澳台等62个城市。
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54公里,比2015年增长56.2%,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累计40163公里,比2015年增长49.5%。公路密度为118.5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约42.5公里,路网密度从全国第20位升至第13位。乡镇公路通达率达100%,村村公路通达率为99.8%,实现全省自然村通硬化路100%。
202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039公里。其中,环岛快速铁路长653公里,西环货线铁路正线全长386公里,年设计货物运输能力1000万吨,铁路运输货运能力稳定增长。
3.物流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2020年,全省注册客货船和货船为266艘,总载重吨达1477.6万吨,分别比2015年下降43.8%、增长747.0%;营运载货汽车为2.88万辆,载重达37.2万吨,分别比2015年下降50.8%、增长58.5%。
《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中国洋浦港”船舶已完成登记22艘,355万载重吨。目前国内最大的31.9万载重吨油轮“远华洋”号注册为“中国洋浦港”船籍港,“中国洋浦港”登记制度的虹吸效应初步显现。
4.物流业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2020年,全省物流企业约26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7家,规模以下企业2484家。2020年全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293.6亿元,比2015年增长30.1%;全省物流业总收入为646.3亿元,比2015年增长31.8%;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861.6亿元,比2015年增长36.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值为15.76%,比2015年降低0.97个百分点,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
2020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量2.07亿吨,比2015年下降7.1%;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696.1亿吨公里,比2015年增长209.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9.8万TEU,比2015年增长94.6%,物流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
注:1.数据来源:《海南统计年鉴2020》和2020年海南省统计公报。
5.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省连续出台《海南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琼府办〔2016〕320号)、《海南省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实施方案(2017-2018年)》(琼府办〔2017〕56号)、《海南省加快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保障食品流通安全实施方案》(琼府办〔2017〕212号)、《海南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琼发改经贸〔2020〕742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省产业体系不够健全,经济体量小,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省缺少大型集装箱泊位,不适应全球船舶大型化的靠泊技术要求。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货机位短缺,货站能力不足,制约航空货运的发展;航空运输通航国家和通航点数量不足,国际航线频次少、密度低、覆盖不足,落后于周边广州、香港、深圳等国际枢纽机场。货运发展基础薄弱,通航点单日航班数量和年货邮吞吐量不到香港和新加坡的十分之一。海南铁路轮渡南、北港码头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加开客货列车的需要;西环铁路为单行、非电气化、半封闭铁路,营业里程短,线路能力低,集疏运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省物流设施发展滞后,物流网络体系不够健全,不适应产业和日益增长的城乡消费需求。临港临空物流用地不足,专业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口岸设施亟待改善,进境监管场地功能不完善,口岸信息化亟待加强;航空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功能缺位,制约了国际航空物流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共享堵点需加快打通。
3.物流运行质量有待提高。远洋运输航线连接度低,航空航线国际连接度不足,日用消费品公路运输进出岛量约占90%,结构不合理、成本高,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营商环境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国际评价体系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2020年我省物流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16.9%,低于全国14.8个百分点;进出口物流总额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11.1%,对外物流依存度较低。
(三)面临形势。
1.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新机遇。在世界经济萎缩和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下,唯有我国实现经济正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提高了全球经济占比,推动全球经济重心加速东移。根据《2019年亚太港口发展报告》,亚太地区集装箱运输量已占全球集装箱海运总量的30.47%。根据国际航协IATA数据,亚太地区航空货运需求(货运吨公里数)占全球份额最大,2019年为34.6%,全球供应链中心正在东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我国与亚太地区国家货物以及服务贸易等商贸领域市场规模将逐步扩大,加快推动以跨境消费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变革,中间品加工贸易(即零部件、半成品)将占未来全球贸易的70%。从我省周边港口和航空运输情况看,物流服务能力已趋于饱和,为海南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物流发展的强大动能。2020年我国GDP达101.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值为32.2万亿元,消费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3%左右,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自由贸易港制度优势,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庞大市场空间和巨大市场潜力。
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中央给予海南更加开放运输政策,“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和试点开放第七航权、进口交通工具“零关税”政策等运输便利制度设计,要求按照适度超前、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补齐物流设施短板,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建设。要求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制度优势,构建联通全球的海洋物流和航空物流供应链网络,做大物流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距离经济,推动物流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建立自由便利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
自由贸易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要求现代物流业要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国际旅游消费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保税、免税、增值服务等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现代服务业要求保障服务贸易物流需求,同时利用自由贸易港政策带来的成本优势,做大运输服务贸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建立供应链集成、供应链协同服务体系。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求调整物流运输结构,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12号文件和《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动能,以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创新发展理念,以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国际物流服务、中间品加工贸易和数字化物流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夯实国际供应链基础,提高海南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物流要素聚集能力和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建立新型供应链生态体系。
(二)战略定位。
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物流枢纽。以洋浦港为核心,以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为依托,实现与西部陆海新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及地区海运物流、航空物流枢纽互联互通;推动国际物流数据交换(EDI)标准化、便利化,实现数据信息交互共享,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带动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
国际供应链 “国家大仓库”。依托贸易和运输低成本的制度优势,背靠国内超大规模消费市场,面向全球新兴市场,构建以服务国内市场为主,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动能转换枢纽,着力打造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贸易创新发展的“国家大仓库”。
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依托国内市场,建设国际一流冷链设施,完善冷链服务体系。对标国际食品和药品冷链管理认证标准,打造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三)基本原则。
1.制度集成创新原则。
按照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加快推进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自由、运输便利的制度集成,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动力。进行贸易、投资、金融、口岸等制度创新,营造航运创新发展国际环境,创建航运服务新业态。
2.对标国际标准原则。
积极推进国际物流规则、规范、标准的应用。引进国际航运、航空、物流先进经营模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制度政策,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发展新范式,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前沿地带。
3.供应链集成原则。
按照新技术、新产业、新交易、新市场需求,以一体衔接、辐射广泛、业态融合的联运系统为核心,建设智慧物流服务系统,连通生产与消费链条,促进供应链协同,实现物流服务流程再造。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供应链服务向中高端发展,强化物流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集成。
4.生态引领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物流生态发展理念。优化运输结构,推广低碳、绿色、高效运输设备应用。发展数字港口、数字机场、智能化仓库设施体系。注重逆向物流体系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清洁能源化,培育生态供应链新动能,打造低碳绿色物流体系。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物流设施体系,基本完成数字化物流服务体系框架搭建,基本形成通达全球、服务全国的海洋物流和航空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多式联运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建成国际航运航空枢纽和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国家大仓库”。
到2025年,全省集装箱吞吐量达700万TEU,航空货邮吞吐量达40万吨;物流业总收入达13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到13.2%左右。
预计到2035年,全面建成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交通强国示范区。建成国际化的港口设施和国际化航空设施体系,全面建成数字化国际物流中心;建成连接全球航运和航空供应链网络体系,形成国际一流的物流服务环境。
预计到2035年,全省航空货邮吞吐量达200万吨;物流业总收入达32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到10%左右。
注:[]表示累计值。
四、优化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布局,建设全省物流经济带,布局四大物流枢纽群、七个物流园区、完善N站点、构建多航线。形成以物流枢纽群为核心、物流园区为重要节点、城乡配送为终端的物流设施体系。
(一)现代物流经济带。
根据我省西部地区资源禀赋,重点产业园区和交通枢纽的布局,以海口、洋浦和三亚为核心节点,推动物流资源要素在西部地区聚集,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促进临空临港产业以及引致产业的发展,形成辐射广泛、集聚效应显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引力强大、高效运行的西部物流带。
(二)四大物流枢纽集群。
物流枢纽集群是由多个物流枢纽或者物流园区和市场主体在地理上的聚集,以及现代物流装备、物流服务链、服务业态、物流功能在空间上的集群。
通过物流枢纽集群,创造物流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物流活动组织中心。重点布局建设海口、三亚、洋浦和东方四大物流枢纽集群。
1.海口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海口港区、中国(海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海口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重要枢纽节点以及配套建设的物流园区,重点发展海洋物流、航空物流、冷链物流、高新技术产品物流、免税品物流、应急物流等,开展中间品加工、冷链加工、包装、贴牌等商贸物流增值服务。其中,海口港马村港区重点打造辐射东南亚和国内的集装箱中心港,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定位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海口综合保税区重点打造以免税商品、跨境电商、钻石珠宝等为主的物流仓储和展示交易中心。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重点打造以食品及药品冷链、航材及维修等为主的产业,服务国内市场保税仓。海口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成现代物流制度集成示范区及国际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区。扩建铁路轮渡泊位及增加建造渡轮,推动滚装运输和海港、空港联动发展,形成快速进出岛的多式联运数字化通道,满足我国中西部省市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需求。
2.洋浦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洋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洋浦港、东方机场及产业园区资源,重点发展港航物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创新发展油气物流、矿石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等,逐步做大危险品物流。开展中间品加工、包装、贴牌等商贸物流增值服务。建设海南国际能源交易和国际航运交易等场所。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代理、航运教育、航运咨询、海事仲裁等航运服务业。积极扩大“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规模。
3.三亚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亚国际邮轮母港、南山港、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三亚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配套的物流园区,重点发展旅游消费、冷链、保税、离岛免税、邮轮供应、种质中转、再生资源及科研、新型制造等物流。依托三亚国际邮轮母港,积极发展邮轮游艇、邮轮母港配套服务;布局三亚港近海锚地,发展散货船自动装卸游艇业务。
4.东方物流枢纽集群。
依托八所港、东方机场及其配套的物流设施,重点发展资源型大宗散货物流服务,包括化工、矿石、煤炭等物流运输需求,开展冷链、再生资源、应急等物流服务。利用东方八所边贸口岸,发展边境贸易,探索边境易货贸易、对销贸易等边境贸易模式,逐步扩大边境贸易规模。东方机场近期定位为新型航空货运枢纽,远期定位为全球航空货运物流枢纽,与洋浦港共同打造数字化国际航运中心。在东方机场大力发展B2B普货、B2C货物、B2B特货等货运业务。
(三)七大物流园区布局。
全省布局规划七大物流园区,适应产业和区域增长的市场需求。
1.新海陆岛物流园区。
依托新海滚装运输、火车轮渡运输,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北部湾地区为目标市场,规划建设海港服务型国际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国际加工贸易、轮渡运输仓储、应急物流等,保障琼州海峡物流畅通和应急保障任务。
2.澄迈金马物流中心。
依托海口港马村港区、环岛高铁、G98高速公路和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以东南亚为目标市场,以琼北区域物流配送为服务对象,优化物流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临港物流、高端制造供应链物流、大宗资源型物流仓储和交易市场、平行汽车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化工仓储物流等,着力打造生产服务型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推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高度聚集。
3.三亚综合物流园。
依托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亚国际邮轮母港,以国际旅游消费、商贸物流、保税、离岛免税、跨境电商、种质中转、交易展示、智慧物流服务、进出口加工等为主导,发展海上牧场、高科技产品和热带农产品等高端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保障国际旅游消费物流服务需求,打造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4.琼海综合物流园。
依托博鳌机场、东环高铁,规划建设东部快递物流中心,为东部地区提供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仓储和配送服务。规划建设临空物流中心,重点为航空腹舱货邮运输提供仓储、分拣、配送服务,保障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药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和博鳌亚洲论坛、会展、免税商品等航空物流需求。
5.儋州综合物流园。
依托洋浦港和东方机场资源,重点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日用消费品、建材、家私、快递物流仓储等提供服务。
6.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
依托地处海南岛中心区位、中线高速和万洋高速公路交汇的便利条件优势,以全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国际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为定位,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重点发展南药、农产品及食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国际农产品加工以及中部地区日用消费品仓储、配送服务等。
7.万宁乌场港冷链物流园。
在万宁乌场港区建设冷链物流园,作为乌场港区生产、流通保障基地,重点建设服务于海产品博览、养殖冷链物流服务等,建立水海产品到餐桌全链条冷链服务体系,保障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四)N站点。
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区域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寄递网点建设。推进快递智能箱在重点社区、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布局,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
按照“县级中转、乡镇级分拨、村级配送”的基本定位,以提升农村物流服务供给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县级物流中心分拣、转运等设施和乡镇物流运输分拨中心节点建设,落实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加快完善农村寄递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各市县应以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资物流、邮政快递、日用消费品配送等专业化服务为特征,完善县级农村寄递物流节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
(五)多航线。
构建支撑“一带一路”、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联通欧亚主要港口的海洋运输干线,织密洋浦、八所、马村至北部湾港口、我国沿海港口、东南亚国家港口的区域支线。逐步拓宽三亚、海口、博鳌、东方机场至东南亚、南亚、非洲、澳洲、欧洲空中货运快线,发展轴辐式航空运输,打造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打通海南至我国西部、华北、华南、华中铁路运输通道,支撑多式联运的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营商环境。
1.加快推进运输自由便利制度集成。
加快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完善保税燃油加注规范。完善以“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的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设立便捷、高效的船舶登记程序,吸引境内外船舶注册“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引导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登记,释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红利,对标国际规则,逐步放开船舶法定检验,推动船舶检验便利化。建立更加开放、自由便利、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运输制度体系,打造海运强国先行示范区。
研究制定第五航权、第七航权开放试点具体细则。简化空域、航权、航线审批流程与程序。争取海南基地航空公司开拓国际航线备案制。落实进出岛航班加注保税航油。积极协调相关国家和地区空港承接经海南至第三国(地区)的客货业务,实施航空国际中转旅客及货物通程联运相关事项,建立国际化的航空寄递物流服务体系。
2.建设国际一流物流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LPI)六个构成要素,加强口岸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清关效率和提升贸易与运输服务质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物流运输服务流程再造,促进物流服务便利化。推进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服务的竞争力。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立和提升货物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物流运输准时制生产(JIT),推进货物运输既定或预期交付承诺制,全面提高货物交付时间到货率。
3.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效率。
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设计,加快建立洋浦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东方边贸城等“一线放开”示范。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海关流程再造,全面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办理通关手续。建立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监管模式。完善口岸联检基础设施,提升口岸数字化水平。加强专用设备配套,完善24小时预约通关长效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通关环境。配套其他“二线口岸”设施建设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实现场所场地、设施设备的共享和监管集中高效、邮件快件出岛通行便利。
(二)打造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枢纽。
1.建设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
(1)建设联通全球海洋物流大通道。
建设数字化多式联运通道。依托国家铁路干线网络和沿海南北海运网络,建设由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具有物流资源高度集聚,数字化、智能化引领,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畅通我国西部的物流运输大通道。加快推进海南联通国内外主要货源地的物流网络建设,形成覆盖主要贸易伙伴的立体物流网络体系,增强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能力。
拓宽大宗资源运输通道。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正面清单所形成的大宗货物贸易物流需求,依托我国船队保障矿石、煤炭、木材、石油等大宗货物物流运输需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依托洋浦港VLCC码头以及LNG码头,继续扩大原油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洋浦-中东、洋浦-非洲、洋浦-东北亚以及我国沿海地区石油化工运输航线,逐步提高我省石油储备和运输国际竞争力。依托八所港、海口港和洋浦港,保障海南-东南亚进口煤炭航线和我国北部沿海港口进口煤炭航线畅通。开展矿砂战略储备和中转贸易、矿石、化工交易交割服务。重点开辟海南至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家矿石运输航线。
(2)建立通达全球的班轮航线网络。加强与中远海运等集装箱班轮巨头合作,加快开辟洋浦到全球的班轮航线,提升洋浦港的通道能力。2022年以前,加强与新加坡港口合作,加密海南-新加坡班轮航线,开辟印度洋航线,提升海南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枢纽能力。2025年,在全省港口通过能力初具规模之后,积极开通海南-美洲、海南-欧洲、海南-非洲航线,提升海南联通主要经济体的海洋运输供应链能力。推动物流供应链资源要素在通道上的高度集聚,加快打造数字化国际航运中心。
(3)加密集装箱网络支线。整合国内沿海运输资源,与东北亚地区船企或者船联盟合作,开展国际集装箱中转、集拼等服务,建立便利化中转服务机制,增强洋浦、海口海洋运输服务能力。探索成立泛北部湾支线船公司,打造北海、钦州、湛江、越南海防和胡志明与洋浦枢纽港、海口港之间的穿梭巴士,建立快捷、高效的区域支线运输网络。探索推进八所-越南、三亚-越南滚装运输航线,支撑边境贸易发展。
(4)创新邮轮航线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完善邮轮航线,开通三亚-北海-深圳航线,在继续加强建设三亚/海口-越南、三亚-西沙以及香港-三亚-越南-香港航线的基础上, 2022年前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开启直达航线合作。2025年前开辟至欧洲和美国等远洋航线,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国际化邮轮母港。
2.建设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空枢纽。
(1)构建通达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利用海南区位优势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第五航权和第七航权开放试点的制度优势,在已开通103条国际航线的基础上,加快开通洲际国际航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国际航空中转航线格局,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强化海南与全球主要航空货运枢纽航线的高效通达,加强与海外货运枢纽的中转与联运协作,拓展完善覆盖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着力打造4小时、8小时航空货运服务圈,构建24小时全球可达的航空货运服务体系。建立“腹舱+全货机+航空货站”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客机腹舱资源,辅以高效运营的全货机,打造航空普货和航空快件运输优质通道。进一步完善海口、三亚、博鳌、东方机场的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实现国际客货运输协同发展,打造国际快件分拨中心、国际邮件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分拨中心。
(2)加强航空货运运力建设。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交通工具“零关税”和进出岛航班加注保税航油等优惠政策,鼓励筹建海南本土全货运航空企业,联合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成立航空货运基地公司,加快推进基地货运航空公司集群。鼓励省内航空公司与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开展代码共享、交叉持股等深度融合,形成航空运输比较优势。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土地、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国际航空运输能力或拥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入驻海南,建设快件集散中心。引导国际大型物流集成商设立区域物流总部,将海南打造成全球航空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3)完善航空地面交通配套体系。建设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辐射中短程市场的地面物流集疏运体系。依托海南环岛高铁,探索“航空+高铁”联运货运发展模式,拓展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东方机场辐射全国的寄递物流网络。实行“客货分离、进出分离、单向循环、集疏高效”的智慧交通引导系统。
(4)全力支持自由贸易港寄递业务发展。以发展航空邮件快件为切入点,顺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探索带电产品空运业务,形成货运业务的亮点和增长点。推进“快递出海”工程,预留寄递物流用地,升级改造或新建自由贸易港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自由贸易港快件监管中心。鼓励快递企业区域总部落户海南,优先保障邮政快递企业用地需求,满足邮件快件仓储、运输特殊时效服务的需要。
(5)做大做强航空冷链物流。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航空运输时效优势,开展优质海产品、高附加值农产品、OTC药品等深加工冷链物流服务。进一步完善临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食品、高端消费品等展示展销服务,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冷链物流中心。
(6)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新业态。培育国际货代、报关等专业服务主体,推进航空快递物流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发展,将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全球跨境电商的门户。推进航空物流数字化,实现线上线下高度融合。以延伸航空产业链为目标,以海口、三亚、东方为重点,在临空产业区域配套发展飞机维修、航油供应、航材保税等业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维修基地。
(7)建设机场配套功能货库。改造升级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现有货库,完善易腐货物、危险品、牲畜、贵重货物等特殊货品处理功能,满足多类型货物特殊处理设施需求。建设空港智能化货运处理系统,升级运输工具等配套设施,实现空港物流数字化。
(8)加大货运补贴力度。建立航空货运财政补贴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全省航空货运财政补贴政策,增强财政补贴的经济效益。
3.构建安全便利的陆岛大通道。
积极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综合管理,整合琼州海峡南北岸港航资源,以能力提升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方向,畅通海南与国家铁路网和公路网的高效连接。
(1)构建铁路快速进出岛通道。
推进粤海铁路扩能升级。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富余资源,扩建粤海铁路南、北港铁路轮渡泊位,建造新型火车轮渡船舶,增加运力,增加海南铁路货运班次,解决粤海铁路通过能力中“跨海运输能力”不匹配的瓶颈。推动我省以汽车货运进出岛为主的运输方式逐步向铁路货运方式转变,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辐射范围,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到2025年全省铁路货物运输量占全省货物运输总量的17%。
创新发展铁路冷链物流。建设海口南站、儋州站、东方站和天涯站等冷库、冷藏集装箱作业场地和冷插,发展冷链集装箱海铁联运。依托外挂式铁路机组、保温箱、安装220V电源的行李车、自带动力冷藏集装箱和平板车供电冷藏集装箱等标准化单元,无缝衔接洋浦港和海口港马村港区进口生鲜农产品,实现货物在海南与内地之间的快速转运,并与公路运输企业合作,保障货物在货源地、消费地与铁路冷库之间的全程快速衔接。
探索铁路快件物流运输。完善部分高铁站货运功能,依托高铁线路确认列车(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高铁列车带货、高铁图定列车加挂高铁货运车厢和高铁货运班列等运输组织模式,实现航空快件经由高铁快速中转和集散。2025年,依托普速旅客列车加挂行李车,通过海口站和三亚站以及八所站三个铁路客运站,实现经由海南的航空国际快件空铁联运。
提升铁路运输组织化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各货运场站增值物流服务,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综合型(一级铁路物流基地)+专业型(二级和三级铁路物流基地)铁路物流节点体系。重点发展集装箱、冷链物流、快件和大宗物资物流,积极推进铁路运输一体化服务,完善铁路运输服务链,大力推进 “一票到底”“端对端”“门到门”服务。
建设铁路物流信息平台。构建铁路全流程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工作人员和客户进行一站式查询,及时掌握货物时空信息;构建基于货运需求数据分析的运量预测系统,实现铁路物流供需高效匹配。积极推进铁路信息资源共享,打破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阻断,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主体间主要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物流订单、储运能力、货物追踪等信息的关联共享。
(2)构建公路陆岛运输通道。加快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推动海口港秀英港区轮渡功能全部搬迁至新海轮渡港区,形成铁路轮渡与公路轮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依托新海、南港滚装码头和海口火车站的客流优势,大力发展离岛免税物流、商贸物流以及滚装运输引致产业。
(三)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对标国际标准,适度超前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发展现代多式联运,大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要。
1.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一是加快构建以海口、三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主,洋浦、文昌、琼海、东方、琼中、三沙等市县区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延伸辐射范围,增强国家战略保障功能和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高等级公路路网体系,实施环岛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升级改造,推进港口集疏运高等级公路建设。
三是加快西环铁路复线和洋浦港、海口港马村港区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改造升级八所港进港铁路,完善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推进海南铁路南、北港码头扩建,增加火车轮渡运力。视需求规划建设洋浦港至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货运铁路。
四是持续提升海口美兰机场保障能力,建成美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三亚新机场、东方机场、儋州机场建设。
2.构建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1)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积极参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制定和完善的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运输、包装、中转、装卸、信息等各环节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标准与规范,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大力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大力推进邮政快递领域多式联运发展。
(2)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支持市县依托城市交通枢纽建设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公共货运枢纽场站,为城乡货物、邮政快递、农资等提供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支持物流企业完善城区公用配送设施网络。加强城乡社区、住宅区等快递末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货运班车和货运火车班列。支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模式。建设全省城乡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农村“货运班线”,鼓励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递运输服务,加快推进快递下乡、进村。
(四)构建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利用“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的政策,大力发展原材料、中间品(零部件)进口加工服务,转口供应内地市场,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1.建设“国家大仓库”进出口物流体系。
依托洋浦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和海口江东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以及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和完善仓库、堆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拨分拣、加工贴牌、换装转运和物流配送等服务。在自由贸易港制度框架下,创新海港与空港之间的管理模式,建立国际与国内之间快速便捷的完税、监管体系,促进海空联运的发展。
完善东方八所边境贸易政策,争取三亚崖州开辟中越边境贸易口岸,逐步做大边境贸易规模。以洋浦、东方和三亚为重点区域,开展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过境货物再加工,与本地、国内出口的货物进行国际、国内集拼,通过洋浦港的全球航线网络,配送终端目标客户,打造东南亚地区集装箱集拼分拨配送中心。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中间品(零部件)加工贸易。
参照国内外中间品加工的经验做法,引进进口零部件和半制成品进行装配和生产,以最终产品出口。推动海南出口产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实现高新技术要素资源有效配置。
3.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
依托洋浦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海口、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以备货模式为重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备货仓储物流(BBC)。借助国内外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平台,通过保税备货增强用户体验感知,创新发展B2B、B2C、C2C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
(五)推动冷链物流创新发展。
1.建设高质量食品冷链服务体系。
依托省内国际贸易枢纽节点,建设进口肉类、海鲜、水果、农产品以及药品等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完善冷库分拨、加工、转运等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冷藏集装箱插座等设施设备,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食品冷链运输需求。以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为目标市场,适时开辟洋浦到东南亚、海口到东南亚、海南到大洋洲、海南到南美洲等冷链运输航线,打通海南与国际之间的快速运输网络,培育2-3家具有国内外冷链资源整合能力的供应链企业,构建以海南为核心的冷链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冷链物流企业入驻,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冷链物流先进技术应用,建设冷链货物的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建立药品冷链物流服务机制。
依托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东方机场和博鳌机场,大力发展药品冷链物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生物制剂、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物流,加快推进药业冷链物流与海口药谷融合发展。促进药品原材料、中间品、成品与药品物流供应链服务集成,提高药品物流服务效率。争取在海南设立OTC(非处方药)药品出入境通关口岸,打造全国进口药物引进示范区。
3.推进冷链安全规范管理。
推进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管理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GMP(良好生产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等管理技术标准的应用,开展ISO9000国际认证。推动药品运输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医药物流验证中心(CEIV Pharma)的药品认证。塑造海南冷链品牌,确保品牌、商标信誉和商品质量。通过严格食品安全管理,打造海南食品安全国际品牌。
4.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推行国际商品编码(EAN)和射频识别系统(RFID)的应用,实现商品自动赋码与扫码读写。建立食品与药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构建全链条可追溯体系,实现冷链产品全流程可视化、闭环管控管理。积极推进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实现信用记录多部门共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推动食品冷链高质量发展。
5.提高冷链运输通关效率。
结合冷链货物和水产品“不断链”运输特点,在具备条件的场地实行“提前申报、货到验放”、非侵入式查验和“下厂查验”的通关模式,建设常态化、标准化、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机制。进一步完善“单一窗口”通关服务功能,提高验放效能,确保冷链货物快速顺畅通关。
(六)创新发展物流服务贸易。
1.提升国际航空服务连接度。
充分发挥第五航权和第七航权开放试点,以及进口交通工具“零关税”制度设计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服务贸易,加密国际航空网络布局,提升全球航空连接度。依托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东方机场,发展国际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租赁服务贸易。
2.增强海运服务竞争力。
依托“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的船舶登记制度和国际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等政策,培育海运核心企业。引导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吸引国内外航运企业船舶挂靠海南港口,逐步推进中国洋浦港和“中国洋浦港”船籍港船舶融入全球港口与航运供应链市场。参照国际通用航运指数的总指数计算方法,探索发布具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航运价格指数。发展海上运输以及船舶租赁和船员培训、船舶维修等航运服务业,提高海洋运输服务竞争力。
3.推进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发展。
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交通工具“零关税”、国外收入免收所得税等制度优势,鼓励物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营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服务机构,开展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
4.优化运输服务组织。
加强民航客运组织管理,实现航班正常率达85%以上。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港口作业效率,加快港口装卸工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投入建设数字化港口,实现洋浦港装卸效率180TEU/小时。依托数字化技术,推进航运船舶进出港数字化调度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船舶在港时间、在泊时间和辅助作业时间。
(七)积极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
1.积极推动供应链集成化管理。
基于数字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支持企业通过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电子数据交换(EDI)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鼓励企业采用供应链计划(SCP)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内部职能集成管理。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商、用户、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有效协作,建立集采购、物流运输、配送于一体的集成化供应链,构建网链式供应链机构,最终建立集成化供应链联盟。
2.积极构建海港空港服务供应链。
依托海港、空港物流资源,通过接收发货人和收货人的需求,以供应链集成化和协同化为重点,整合以海港、空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构建物流服务流程与客户生产流程之间无缝链接的网链结构,打造海港空港服务供应链条。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系统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推进国际物流、边境物流、跨境物流合作。鼓励建设新型物流经济合作区,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同开发、成果共享。鼓励企业“走出去”,在重要目标市场建设海外仓、物流配送中心,设立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等,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
3.培育供应链龙头企业。
积极引进和培育供应链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信息咨询等服务,吸引全球供应链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引导供应链采购、仓储和配送等要素资源集聚,形成供应链金融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和配送中心。
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鼓励海南农垦商贸物流产业集团、海南海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整合组建省属物流产业集团。
4.推进可持续性供应链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供应链。推动包装减量化、回收重用、循环再生、可降解(3R1D),建立和完善逆向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充电站(桩)建设。加快城市物流配送领域车辆电动化,新增和更换轻型物流配送车(含邮政及城市物流配送)100%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港口和运输污染物排放。
(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1.着力发展多业态金融服务。
鼓励大型航运企业积极参与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通过设立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合作,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海洋物流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投资港口深水泊位、物流园区、船舶购置以及具有海洋运输潜力的企业股权。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航运金融、物流供应链金融、质押等金融服务业态。充分利用船舶贷款融资工具,支持海洋物流的发展。
2.支持设立多元化金融机构。
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争取银保监会批准在琼设立全国性股份制法人机构。引进国际知名保险机构,推动保险机构丰富船舶保险险种,降低海运金融风险。设计开发企业(个人)船舶抵押贷款、在造船舶抵押贷款等金融贷款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拓展离岸金融业务,利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政策便利,实现外汇资金的高度集中运作。
3.创新发展航运交易服务。
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场所。支持有关机构分阶段开展包括邮轮游艇交易在内的船舶买卖和租赁交易、航运金融和航运保险等业务,以及开展航运期货、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等服务,创立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运价指数。
4.拓展保税燃油加注服务。
实施保税燃油市场的开放政策。允许开展港外锚地供油、“先供船后报关”“一船多供”“一库多供”“跨关区直供”“跨境供应”等海上保税燃油供应业务。同时借鉴新加坡与浙江舟山经验,做大船舶保税燃油加注服务规模和服务范围,以低成本的燃油,吸引船舶挂靠。发展船用低硫(硫含量不超过0.5%m/m)保税燃油业务,吸引更多的国际船舶靠泊和中转,带动船舶供应物资、船员置换、船舶维修、物流备件等产业链发展,增强港口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
(九)积极推进物流数字化体系建设。
1.建设物流中心数字化体系。
依托海南省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数字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物流感知设备和网络,实现智能终端互联,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知识库、算法库集成的数字物流中枢。以洋浦数字孪生为重点,推进设施设备、人员进出、车辆进出数字化监管和货物数字化标记与监管,实现洋浦港生产运行及监管防控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基于中国(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持续推进智能口岸建设,构建服务海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联通全球的口岸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口岸智能化、透明化监管。
2.建设冷链监管供应链平台。
市场监管部门继续完善海南省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对人、货、车、场等要素进行全面精准管理,对生产、存储、采购、销售、运输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动态感知,实现供应链全程可监管、可追溯。鼓励大型企业建设海南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平台,与海南省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食品、农产品、药品和高端中间品等提供冷链物流全链条的综合服务。
3.建立“国家大仓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平台。
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国家大仓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广“三智一码”(智能安检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语音申投诉处理系统、通用寄递地址编码)项目试点应用。采用先进数字技术、优化监管机制,针对海港、空港和轮渡滚装运输联动的口岸物流监管需要,提供内嵌监管技术手段的物流业务服务系统,服务中间品供应链创新。实现国际贸易物流的集成化线上服务,对外实现多层面的数据对接合作。实行国际中转海空联运一张联运电子单,凭单关联全部物流通关环节,岛内进出口业务一张电子集装箱设备交接单(EIR)覆盖全部门到港业务,实现24小时预约货运快速通关。推进电子标签在货物进出口监管领域的应用,与中国重要产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实现重点敏感产品全过程监管、信息可追溯。
4.建设自由贸易港物流“数字大脑”。
引入港航大数据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和团队,以港口、航运大数据研究成果为基础,拓展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物流大数据分析需求的数据集成、分析、挖掘、预测及物流指数等一系列大数据应用研究,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数据实验室。拓展消费物流数字化应用,设立全省进口商品线上商圈。
针对B2B、B2C开展线上进口商品和海南特色产品、伴手礼等商品购物平台,开展线上展示、营销体验等商业服务。探索冷链、生鲜和农产品的电商配送一体化服务,推广应用“三无”(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项目,助力智能物流建设。聚焦公铁水+快递、及时配送(JIT)、外卖骑手等大物流思维,将具有海南岛特色的冷链、生鲜和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和岛内外物流配送服务相结合,促进商贸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打通国际快件寄递全程数据链,借助数字物流中枢的大数据能力,为打造重要跨境电商寄递中心提供支撑。设立全球免税购物线上中心,使游客离境时在空港、海港、火车站等指定提货点可直接提货。
5.构建物流数据开放体系。
推动发改、商务、农业、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海关、海事、邮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和港口、航空、铁路等企业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政府间公共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通过对接海南省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开放物流行业信用、货物状态等物流数据查询,提升智能服务能力。搭建物流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之间以商业化为基础的数据合作。
(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1.壮大石油化工产业物流需求。
借鉴世界石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我省加大投入推动基础炼油产业规模化,支撑乙烯、丙烯、芳烃基本油气化工原料规模化生产,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通过石化产业集群,推动石油化工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壮大石化产业物流需求,推动物流经济均衡生产。
2.创造旅游物流消费需求。
提高空港航空运输中转能力,巩固、加密现有航班航线,开通更多国际航线,优化国内航线。沉淀机场、腹舱、航线等物流能力,提高海南与世界各地的通达性,增加客流带来的物流需求。
3.发展药品加工贸易。
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支持政策,提升海南医药产业的开放水平,优化仿制药、肿瘤药等海外创新药的测试审批流程,推动海外OTC药物进口创新模式在海南先行先试。大力发展药品中间品加工包装,进口药品原料进行药品制造,打造中国医药流通的创新示范中心。
4.发展大宗商品贸易。
发展矿石、煤炭等资源性大宗商品贸易、仓储、加工与配送。以高附加值为特色的新形态,不过分追求规模,打破区位边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高端特色物流体系。
(十一)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1.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按照省委部署建立健全海南省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加大物流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力度。鼓励省内物流企业引进各类高端、紧缺人才,对金融、保险、信息、医药、科教等物流相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端专业人才,不以学历、职称为必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技术贡献、社会认可度等。对引进的境外人才简化出入境手续。
2.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鼓励与国内外知名的海事院校合作设立相关分支机构,以航海、海运管理、物流工程、信息工程、航运金融、海商法为重点专业,对标国际一流院校,建立本科-研究生-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物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申报海南高层次物流人才。鼓励各类院校设置物流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将物流业相关职业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范围,列入急需紧缺(工种)目录,开发物流领域的专业职业能力考核项目,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加强物流人才培训,不定时组织物流新技术、新模式等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培训,推动物流人才动态性管理。
六、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工程。
1.补齐港口设施短板。
瞄准全球船舶大型化对港口码头泊位的需求及海南自由贸易港航运枢纽的定位,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建立以公共型深水泊位为主的基本港港口管理体制,鼓励全球航运企业船舶挂靠我省港口。
(1)推进港口提质升级。加快洋浦港区航道改扩建工程、洋浦港小铲滩起步工程能力提升工程、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小铲滩码头扩建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航道工程等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拓展港口功能。
(2)提升港口服务能级。推进洋浦港集装箱小铲滩集装箱码头二期数字化码头建设,满足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挂靠技术要求,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服务体系。理顺海口港马村港区三期工程海洋用地,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推进马村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打造深水泊位群,完善危险货物码头与仓储需求功能,预留配套日用、农业、化工等专业仓储区域,与洋浦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港错位发展。加快马村港区危险货物滚装运输作业码头建设,推进洋浦港、八所港危险货物码头及储运能力建设。
专栏6-1港口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小铲滩码头扩建工程、洋浦港小铲滩起步工程能力提升工程、洋浦港区航道改扩建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三期集装箱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航道工程、乐东通用码头工程。
(3)推动海口港秀英港区搬迁。支持秀英港区集装箱功能和件杂货功能搬迁到马村港区。发挥马村港区既有码头设施的投资效益,解决港城矛盾,促进港城协调发展。
2.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海口美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客货兼顾,统筹规划全货机机位及货运服务的需求。加快推进三亚新机场建设。争取东方机场早日建成投入运营,适应全球航空货运发展的趋势,满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航空货运需要。
(二)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物流枢纽工程。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化大型物流枢纽,构建联通全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枢纽节点,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加快推进海口市、三亚市和洋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中国(海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及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落地。加快落实临港临空大型国际中转型冷库建设,保障物流仓储、加工、贴牌等作业需求。统筹港口、机场危险品仓储设施和专用泊位建设。扩建海口美兰、三亚凤凰机场货站规模。
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国家物流枢纽规模用地建议在0.5km²(750亩)左右,物流强度不低于国家有关规范要求。普通仓库建议考虑多层结构,冷库建议按照多温带、多层结构建设,提高投资强度,节约土地资源。
专栏6-2全省危险品仓储设施
洋浦港:国投洋浦港、小铲滩作业区危险品仓储仓库、堆场,专用装卸泊位。
海口港:马村港区、新海港区危险品仓储仓库、堆场,专用装卸泊位。
海口美兰机场、三亚新机场、博鳌机场、儋州机场、东方机场危险品仓储仓库、堆场,专用装卸机位。
(三)集疏运体系建设工程。
推进海南铁路南、北港码头扩建,提升铁路轮渡能力。加快推进现有西环货线电气化改造和闭塞改造。建设西环铁路复线,改造铁路限界,满足双层集装箱运输荷载要求。建设洋浦港、海口港马村港区和大型工矿铁路专线,升级改造八所港进港铁路。加快洋浦港区疏港大道二期工程、马村港区疏港大道以及大丰互通改扩建工程建设。
专栏6-4:集疏运工程项目
西环铁路货线能力提升工程、洋浦港铁路支线、八所港疏港铁路改造、马村港疏港铁路支线建设、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洋浦港区疏港大道二期工程、洋浦疏港高速公路、马村港疏港公路改造。
(四)跨境电商物流工程。
依托中国(海口)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三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智能化物流运输服务平台。引导第三方物流服务、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特别是航空物流企业入驻开展业务。积极培育跨境电商跨境(境外、境内关外)物流配送主体,保障跨境电子商务配送通道畅通。创新免税购物新业态,进一步完善线上免税购物平台服务功能和快递物流服务需求。
专栏6-5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工程
中国(海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
(五)冷链物流工程。
1.建设国际中转型冷库。
按照多温带、多层建筑的原则,在洋浦港区、海口临空经济区、澄迈马村港区、东方市等地建设大型国际冷链物流设施,满足食品、药品、高端商品、种质等冷链加工包装、贴牌、中转贸易的技术要求,打造集深加工、交易、仓储、配送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冷链物流集聚区。
专栏6-6海南省国际冷链物流重大工程
1.海口美兰国际中转型冷库,容量100万m³;
2.马村港区国际中转型冷库,容量150万m³;
3.洋浦国际中转型冷库,容量350万m³;
4.东方国际中转型冷库,容量180万m³;
5.三亚国际中转型冷库,容量47万m³;
6.琼海国际中转型冷库,容量30万m³。
2.完善农产品冷链设施。
以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沿海渔港为重点,加快田头预冷库、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冷库、批发市场冷库、渔港冷库等建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消费需求。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体系建设,提升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3.推广冷链技术装备应用。
加强食品、生物、药品等保鲜保质技术研究和应用。促进流通加工技术、储运技术与包装技术、冷藏冷冻技术的集成。推广先进冷链装备技术应用,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冷库,支持冷库仓储特别是超低温仓储区域运输自动化。支持高性能、低能耗冷藏冷冻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全程冷链信息化管理,完善冷链追溯体系。
4.推进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化和信息化。
支持企业利用冷链物流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无断链”冷链物流运作。加强冷链物流温度监控,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建立生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健全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机制,提高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升行业监管和质量保障水平。
(六)物流标准化工程。
1.推进国际先进物流服务标准的应用。
借鉴国际航运、航空、国际物流等先进经营模式和标准规范,积极推进物流设施设备、服务质量、数据标准、术语标识等与国际标准衔接。实现国际单证、国际电子数据交换(EDI)以及电子商务国际标准的应用,保障国际贸易数据畅通。积极推广ISO9000体系认证,提高物流服务竞争力。
2.推进物流运输单元标准化。
积极推进标准化集装箱、600mm×400mm模数系列的周转箱(筐)以及标准化托盘等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应用,鼓励发展标准车型和建设标准冷库,提升物流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七)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全省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制和机制。依托物流枢纽群,建设多种应急需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在全省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统筹规划建设应急物流工程,培育具有较强应急物流服务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依托洋浦港、东方机场,建设国际应急仓储中心;重点在琼中湾岭建设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依托省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全省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研究制定应急物流协调调度制度,规范调度程序,优化指挥流程、业务流程。加强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备、调拨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应急指挥保障。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设立应急物资运输中转站,并制定完善实施预案,保障应急物资有序中转。
专栏6-7海南省应急物流工程
在琼中县、万宁市、三亚市或乐东县、东方市、文昌市或定安县建立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省级应急物流设施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市县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现代物流业牵头部门,完善物流管理体制,结合实际,编制本地物流业相关规划或行动计划,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共同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和用好国家及海南省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财政、融资和产业发展等支持政策。
1.建立物流用地保障政策。
各市县将仓储、冷链、邮政快递、电商物流等设施用地纳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预留用地空间和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于规划布局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和省级物流园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省重点(物流)项目,优先安排土地供应。
2.加强融资支持。
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物流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允许企业利用资产作为抵押物,给予一定比例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基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以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企业并购方式等方式募集资金。
3.加强资金支持。
围绕我省物流业发展重点和短板,高水平谋划实施一批物流项目,各市县、各部门积极将物流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海口、三亚、洋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全国示范物流园区,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项目列入省重点产业扶持计划。
(三)积极开展物流招商引资。
加强精准招商。通过引入龙头物流企业或培育当地大型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在海南开展相关业务,加快海南物流及相关产业体系构建。发挥我省海洋物流服务的优势,积极引入海洋联盟船队落户海南,开展全球物流服务业务,引导全球大型海洋运输企业引入其上下游企业在海南开展业务。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海南成立货运航空公司,加快打造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发挥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在海南航空物流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
进一步完善全省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提高统计分析质量。加强产业监管和运行监测,保障物流运行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企业统计人员培训,定期跟踪样本企业物流经营情况,提高物流企业统计质量。支持海口、三亚、洋浦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开展社会物流统计工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物流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附件1
海南省物流空间布局图
附件2
海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项目表
(点击可查看大图)
来源:网易房产综合自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一篇 : 臭氧发生器对冷库保鲜、杀菌消毒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