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礼盒送月饼过度包装回潮社会不能买单

2022-04-04 16:13:29热度:118°C

 

中秋将至,月饼热销。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过度包装现象明显回潮,有的礼盒如“套娃”,里三层外三层,拆好久才看到“本尊”;有的“反客为主”,又是蓝牙音箱又是红酒茶叶,没有标识都不知卖的是月饼;还有的玩起了“高仿”,傍高端奢侈品大牌售卖“三无”月饼。

这些年,相关部门多次出手遏制过度包装,专家也反复科普,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其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换言之,买不买礼盒,表面上是买卖双方的自愿交易,是个别消费者被收割了“智商税”,但深层次看,是全社会在为资源浪费买单。过度包装为何屡禁不绝?本质上还是因为有市场、有需求、利润高。有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只要装进礼盒,几十元的普通月饼摇身一变能卖三五百元。而有些礼盒,甚至要手速快才能抢到。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颇为注重面子。在很多人看来,中秋送月饼,不仅是送那一口“吃食”,更是表达情谊、体面乃至品味,“裸着”出手着实不够有面儿。对礼品进行适度装饰,当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装饰加码、攀比成风。你的礼盒10寸,我的必须12寸;你用了缎面材质,我就来个立体景观……内卷越来越厉害。特别是一些人希望借“礼”拉关系、走门路,既然月饼本身不能做出大文章,包装就得花心思,于是红酒茶叶大闸蟹等等都一并打包,总之要往“贵”了整、往“豪”了包。

过度包装难除诱因复杂,整治必须对症下药。首先,对那些暗藏“利益输送”的礼盒,有关部门完全可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而对厂家、商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范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要求,严格限定包装层数和成本。严管严查,才能倒逼企业不再追求包装“大”“多”“贵”,将成本投入到创意上来,推出更多有文化也更环保的节礼。

“风清气正”“简约适度”,不只是党政部门的作风要求、商家企业的生产规范,也应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风尚。无论送礼者还是收礼者,都对过度包装说“不”,传递不给“无谓浪费”买单的态度,才能逐渐扭转歪风。剥离“庸俗”“虚荣”的负累,让人情往来回归心意本身,我们才能与亲朋好友共同欣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中秋之美。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编辑:汤华臻

流程编辑:郭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