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冲泡时,要把盖子揭开,那冲泡岩茶、红茶、白茶也要开盖

2022-04-04 08:03:13热度:99°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泡茶的时候,总是有很多讲究。

有一些是必须的,有一些,则是杞人忧天的狗尾续貂。

还有一些,是沿袭过去的旧历。

然而,时移事易,旧历又如何适应得了新篇章?

从前,人们泡铁观音,喜欢每冲出汤之后,把盖子揭开,开盖晾茶。

然而,那只是针对铁观音,并且是针对消青的铁观音而言,怕叶子被高温捂黄了影响茶汤口感。

但绝不是所有铁观音都要如此,并不是所有铁观音在冲泡时都需要出汤后揭盖晾茶。

传统工艺的正味铁观音,就不需要这样。

看来,连同为铁观音一脉的茶,亦不必款款都揭盖晾茶,又何况树种、工艺、品质要求都完全不相同的白茶岩茶红茶乎?

可见,揭盖晾茶这种行为,只是针对某些特定的茶叶而为之,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

盲目照搬,只能邯郸学步,由此而泡坏了一碗好茶,得不偿失。

《2》

铁观音离开茶界“一哥”的宝座,也有十多年了。

因9.9包邮,而使它掉下皇座,这是它之不幸。

然而,下野多年之后仍能得无数因循守旧之茶艺师、茶艺培训学校将它的冲泡方式奉为经典,并盲目照搬到后来兴起的所有茶类,比如白茶、红茶、岩茶中,这则是它之幸。

甚少有一款茶,江湖上已经少见其踪迹,却仍能时不时从一些老旧派的泡茶礼仪,泡茶手法,泡茶方式,泡茶规则中,窥见它的影子。

揭盖晾茶,便是一例。

揭盖晾茶的初衷,前文提过,是怕高温闷伤消青铁观音的茶叶。

生怕沸水留下的高温将其闷黄,生成一碗“温州黄汤”般的黄茶来,才需要在每一冲出汤之后,揭开盖子,降低盖碗内的温度,以便保留下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和茶氨酸以及叶绿素,确保下一冲的茶汤颜色清亮,香气清幽,滋味鲜爽。

但这种担心,大多数时候只针对消青的铁观音,不针对其它茶类。

像是白茶,日光萎凋+烘干,加工过程中经历过高温的考验,故而,它冲泡时,不惧高温,不必揭盖晾茶。

尤其高山白茶,生于严寒的气候条件下,浑身上下连茶梗上都密布着厚厚的白毫,就仿佛穿上了一件狐狸毛和貂毛混合织成的大衣,嗯,兴许还掺了一些鹅绒,于是,这件“白毫”大衣,便非常地轻便又保暖、非常地防水防虫。

有这么多厚实又密实的白毫保护,高山白茶,哪里还怕区区沸水?连沸水都不怕了,又怎么会恐惧沸水出汤后盖碗内部残留的温度会闷黄茶叶呢?

还有红茶和武夷岩茶,它们在加工的时候,同样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高温的洗礼,武夷岩茶还需要烧炭焙火,至少在极度高温的焙火间呆足十几个小时.....

这般凤凰涅槃过的茶,又何惧区区100度沸水生成的高温?

这温度对它们来说,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故而,因为消青的铁观音需要揭盖晾茶,便认定所有茶都要揭盖晾茶的脑回路,实在是有点短路。

这跟“张三容易感冒,便推断李四也是易感体质”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令人不忍直视的思维BUG。

《3》

由此想起,关于茶界的一些争论。

大家时常在一些旧的东西上,不加思考地沿袭。

并振振有辞:我从小就是这么喝的。

就像“煮茶”。

一位茶友就老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煮茶喝的。

我把唐宋元明清细细回想了一遍,就问伊,您说的自古,是哪个古代?是汉,还是唐,还是宋?

伊答不上来,只能顾左右而言它,说,反正就是古代。

然后村姑陈去查,发现汉朝是煮茶喝的,唐朝前期是煮茶喝,后期是压饼后吃点茶,大宋朝基本上主流都是吃点茶......

这些,在唐诗宋词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老苏是怎么写的?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感谢老苏这个吃货,把宋人制茶吃茶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以致于后人想凭空歪曲,都能立马被怼回原形。

可见,电视剧里惊鸿一瞥的那些穿着古装煮茶的场景,那都不一定是真的历史,就算是,也并不一定能代表所有朝代。

毕竟,天朝上国是一个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承载的文明繁荣,又厚重。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讲究与规则,不可轻易以“自古”二字,等而同之。

《4》

与此类似的混淆观点,还有紫砂壶。

总是有紫砂壶卖家,自称,中国人自古以为就是用壶泡茶的,紫砂壶就是国粹。

说的人振振有词,听得人十分无语。

很想送一本历史书给这位卖家看一看,求他认真读一读,认真研究一下紫砂壶的起源,认真看一看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最好去博物馆参观一下汉人煮茶用的釜,看看那是不是紫砂做的。

最终,也许未必会因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但至少,没有那个胆量继续在网上散播错误的言论误导观众了。

虽然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各种资料琳琅满目,但读书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关于上次大家关心的村姑陈读了什么禁书,这就不回答了哈,偷读禁书本就不该,岂可再大肆传播)。

读书可以让人明理,让人启智,让人不盲从,不盲听,不盲信。

而不读书的人,只是随便从生活中捕捉到只言片语,或者师从某位并非大学科班出身的所谓“老师”,甚至是某部流量小花主演的IP大剧里,浏览到一两个画面,便匆忙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观点未必是正确的,未必是有科学依据的,未必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但这个观点,却是妥妥地贴合了某些人的利益。

于是,这个观点就成为了一支笔,成了投向“敌营”的标枪。

不顾生死一通乱扎,还自认为正义,自认为是在“勤王”,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哀其不幸——被人洗脑;怒其不争——传播错误信息。

唯有一声叹息。

《5》

回到今天的主题。

低香类的茶,每一冲都要揭盖晾茶么?发酵程度低的茶,每一冲都要揭盖晾茶么?

当然不需要。

甚至,低香类这个概念,都要好好地讨论一下。

六大茶类里,哪种茶类是低香类呢?

红茶低香么?不低。

且不说滇红祁红,就说正山小种,桂圆汤花蜜香,甜馥得不得了,哪里低了?

武夷奇红里的代表作,金骏眉,花香飘扬,哪里算得是低香?

青茶的代表,武夷岩茶,半发酵茶,抛开冲天香的小品种们,单论古老的品种,水仙兰香馥郁,铁罗汉药香深沉,矮脚乌龙蜜桃香清甜,这些茶香虽然不张扬,但极其持久悠长,如何能称低香?

白茶低香么?当然不低。

不信?喝一泡《杏花雨》(清明白牡丹)试试,一汤入口,包管香到喉咙里去。

那么,黄茶,绿茶黑茶,这些茶都是低香么?

更加不低了。

龙井茶那股子清香,清丽纤长,哪来的“低”字可比拟?

遍寻六大茶类,没有一种是低香的茶,又何谈低香类的茶冲泡时要揭盖晾茶呢?

怕是痴人说梦吧。

庄生晓梦迷蝴蝶,醒来不知是人在梦中,还是蝶在梦中。

《5》

茶知识,实在是博大精深。

要学习,还是要多看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的著作。

比如各大农大、农学院的教授们研究出来的结论,多读多看多学多记录,才会增长知识,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而那些所谓的培训学校的“老师”们,传播的理论知识,还是建议考证一下再吸收。

买书,也要看这书有没有刊号,是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不是么?

术业有专攻,专业方显权威。

经过多年科研,经过反复实践论证出来的结论,才是最适合吸收的。

其它的小道消息,不听也罢。

好茶,从不怕高温与沸水,无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普洱茶,都一样。

不信?

自己去这些产区实地走访一次,去土生土长的茶农家,而不是茶商家里喝一次茶,听一次讲,便全清楚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快被村姑陈用滥了。

但除了它,还有更适合的句子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