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札记太平猴魁

2022-04-04 07:15:40热度:115°C

 

名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青

他能成为享誉全国的名茶,真是太不容易了。

太平猴魁成功道路上的阻力,其实就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

也就是,安徽茶区。

安徽,产茶的传统十分悠久。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产好茶的地区。

1999年,安徽全省名优茶产量1.25万吨,产值5亿元人民币。

名茶产量,更是占到了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5.56%。

换句话说,当年安徽茶四分之一都是名优茶。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拿同为茶叶大省的安徽与福建做个比较。

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安徽有11只名茶获得金奖。

福建省则有5只名茶获得金奖,数量不及安徽的一半。

1997年,第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安徽有2只名茶获特等奖,3只名茶获一等奖,1只名茶获二等奖。

而同场评比中,福建省仅是铁观音、雪峰玉露1号、政和雁岭茶等三款茶获得二等奖。

因此,太平猴魁可谓生在一个中国茶界的“名门望族”当中。

多杰老师在黄山茶区

猴魁,产于黄山太平县(今黄山区)。这一带,又可谓是安徽茶区的重中之重了。

在太平县周边,西有祁门,南有黄山,中间还夹着一个休宁。

屈指一算,祁门的红茶、黄山的毛峰、休宁的松萝各个都是名茶。

的确,想在有着这么多强势长辈的名门望族中脱颖而出,实在太难了。

太平茶区,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扰。

成功路上困难多

要想成为名茶,无外乎就是两点。

第一,口感绝佳。

第二,制作精细。

但是这两点看着容易,真要做好很难。

多杰老师在黄山茶区

首先,口感是很主观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适口为珍”一说。

应该讲,想做到不难喝容易,想做到好喝真是有难度。

更何况,那么多名茶一直占据着市场。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口感的依赖。

像打破这种口感惯性,谈何容易?

况且,太平县是绿茶主产区。

可是绿茶的口感差异度,本来就不容易区分。

想靠着口感走红,太难了。

其次,做工就更不容易分出高下。

想把茶做的很细致,只需要秉承“不惜工本”的四字真言即可。

选料环节上严格把关,出厂时再来个精挑细拣。

至于原材料以及人工的损耗,直接加入成本就是了。

我们来看看红茶界。

正山小种这样的传统红茶,多是以茶叶为原料制作。

金骏眉、金针梅,就是秉承着精工细作的思路,以嫩采芽头制作而成。

因此,这名门双姝也就很快在红茶界脱颖而出了。

可在绿茶界,大家的制作工艺都比较精细。

这时候,再想单靠精工细作出人头地,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

但即使困难重重,太平猴魁竟然还是成为了茶界新秀。

崭露头角成名茶

关于猴魁兴起的说法很多,本文采取《中国名茶志》的记载作为参考。

1900年前后,家住猴坑的茶农王魁成(王老二)在茶园里精心挑选又壮又嫩的芽叶制作魁尖。

因其规格高、质量好,造型奇,最终的售价达到了1公斤2.4银元。

1912年在南京叶长春茶叶店的建议下,由王文志(王魁成的儿子)等四人精心制作2公斤魁尖。

当年陈列于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和农商部,荣获优奖。

这一次南京亮相,算是太平猴魁初露锋芒。

此后,太平猴魁一路可谓顺风顺水。

1915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猴魁作为珍品陈列展览,受到世界各国赞誉,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1949年以后,猴魁作为礼茶调拨,仅在大城市有少量供应。

1955年,中茶公司对全国优质茶组织鉴定,猴魁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56年,香港大公报刊登“中国十大名茶”榜单,太平猴魁仍然榜上有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