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存成老茶后,颜色是否会慢慢发黄有图有真相,事实为证

2022-04-04 07:04:36热度:90°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茶友过来私信,分享了件稀奇事。

茶友称,他发现某款外形奇特的白毫银针,芽头是金黄的!

啊,这是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

“我朋友买了款金芽银针,年份是16年的,白毫银针里有金芽银针吗?”

当然没有。

银针有分新茶老茶,分头采、非头采,分荒野、抛荒,分高山、平地,分日光萎凋、非日光萎凋……

这金芽银针,又是从哪冒出来的?

此前从未听闻!

略等几秒,茶友的信息再一次发过来。

“据商家说,金芽是这款银针的一个特征,之所以称之为金芽银针,是因为芽头经过转化,上面的白毫会慢慢变黄。看起来像金色的芽头一样,所以叫金芽银针。”

呃,闻言,村姑陈想起了一道福州名菜。

眼下这场景,倒是应景得很。

那道菜的名字,叫虾扯蛋!

毕竟,那款所谓的金芽银针,处处充满了不对劲。

《2》

点开图片细看。

那款银针的外形,直观感觉上,就充满了别扭。

首先,它的芽头是细小娇小的,不够肥壮。

并且从芽头外形看,这不像是福鼎的针。

因为,一旗一枪的标识,并不明显。

芽头光裸居多,极少有小鱼叶。

其次,从颜色看,与其称其为金芽,不如称其为“土黄芽”。

因为芽身颜色偏暗黄,无光泽。

甚者是,不少萼叶的颜色已接近黑褐。

芽头在采茶时,被掐下来的断口处(或是像苹果、梨子、樱桃的果蒂那样,称为蒂部),颜色也是发黑的。

整体色系以土黄、暗咖、暗褐为主,很是低沉。

最后,从芽头表面附着的茶毫情况看,这款茶的含水量状况,估计不大理想。

干度达标,储存到位,干燥保存的银针,芽身表面的茶毫是蓬蓬的。

像是刚做过毛发美容的小奶狗,浑身上下的茶毫是“支棱”的,不会如此紧贴。

当然,这只是凭图观察的猜测。

若想知道这款银针到底做得干不干,存得好不好?

如果能接触到实物,那么,大可直接上手掂量。

或是,伸出手指的指腹,去轻轻触碰芽头的尖端处。

干燥的银针,会有微微的扎手感。

反之,则手感偏钝。

通过这招来大致判断银针含水量,可谓屡试不爽,一击必中!

《3》

结合制茶现实看,这款金芽银针经不起深扒。

一方面,白茶的树种,并非如此。

现行版的白茶国标里,对白毫银针的适制树种,有着明文规定。

要以大白茶、水仙茶的茶树单芽为原料。

有的树种,芽头肥壮有余,但茶毫分布量却极少,稀稀疏疏的。

有的树种,看似茶毫纤长浓密,但做出来的成品,却没有毫香。

有的树种,外形拥有明显变异。

比如,安吉白茶里的“白叶一号”、岩茶四大名丛里的白鸡冠。

以及一种名为“黄金芽”的黄色变异茶树新品种。

这些变异树种的共性,体现在茶树体内的叶绿素缺失和性状改变,导致茶树芽叶白化,或黄化变异。

或是对低温敏感,在早春温度较低时,新生芽叶呈现为玉白色。

或是对光照敏感,在特定光照条件下,茶树新梢芽叶呈现黄化,类似韭菜和韭黄的关系。

但很显然,那位茶友遇到的黄芽银针,情况并非如此。从头到尾,没有提及它的树种特殊性。

另一方面,白茶的工艺,并非如此。

听浙江的朋友提过,大佛龙井里有黄版、绿版的区别。

导致两者差异的原因,最主要是工艺的不同。其中大有文章,这里就不岔开话题另述了。

再说了,六大茶类里,黄茶的成型其实脱胎于绿茶

和绿茶相比,各地黄茶的主要制茶区别,体现在多增加了“闷黄”。

但白毫银针的制作情况不同。

白毫银针是白茶的代表,制茶工艺方面严格遵守萎凋+干燥为主的传统制法。

将饱满粗壮的新芽采下后,及时摊晾,薄摊薄晾。

最好是,用温和适中的日光进行萎凋。

待萎凋到一定程度,再进一步细心烘干。

在这种不揉不捻不杀青,也没有过多工序干扰的前提下。

白茶最终成品的模样,可以极大程度地保留下天然外形。

就像脱水蔬菜,除了水分脱离外,其余地方和刚从茶树枝梢间采下时,别无二致。

白毫银针刚加工出来时,新银针的外形,可用古籍里“绿雪芽”三字概括。

绿雪芽本是白毫银针的旧名,意指芽头底色是绿的,白毫银白如霜。

绿白相间,两色分明!

此时再反过头来看,那款所谓的“金芽银针”,着实怪异得很。

究竟,它从何而来?

此处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4》

难不成,白毫银针在存老后,就会发生这样异变?

像开头里,商家给出的解释——伴随着白茶的自然陈化规律,存茶时间越久,白毫越容易慢慢发黄?

这番话可信吗?

当然不,对照村姑陈仓库里的老银针,这样的说法猫腻多多。

前不久刚喝了一次,即将存满3年的2019银针。

它的整体颜色灰绿,白毫仍旧泛着银色光芒,而芽身是略显陈旧的灰绿色。

而与“黄芽银针”同年份的2016银针,它也没有存到发黄。

只不过,白毫颜色从银白,逐渐转为暗白。

芽头底色的灰绿,更深一分。

但整体颜色,依旧是绿、白色系。

再早之前,那款被老茶客一众好评的2013银针。

它的白毫颜色,更深沉了一分。

它的芽身颜色,更深沉一分。

但该白的地方,仍旧是白的,该绿的地方,仍旧是绿的。

只不过,由新茶的银白亮白,转为暗白苍白;从嫩绿亮绿,转为灰绿墨绿。

从新茶的光鲜亮丽,逐渐变身为老茶的沉着沉稳。

摆事实,讲道理,以不变应万变。

在事实胜于雄辩面前,所谓的“白毫陈化变黄”论调,根本经不起深扒!

《5》

到底,那款金芽银针的真身为何物?

真实情况,并不好说。

有可能是,树种和工艺都比较特殊。

比如,滇红里的金针、金芽、金螺等。

它们就是在特定树种的情况下,采用红茶工艺,在发酵程度偏高的前提下,制出的产物。

也有可能是,工艺不当+储存失败。

之前有茶友问,白毫银针和月光白,有何不同?

于是就到网上,买了某款月光白当样品,回来作对比。

那袋样品月光白,卖家在发货时,只是用了密封袋草率包装。

当时还是2019年,刚收到货打开,从外形看,那款月光白芽头极粗大高挑,但芽尖处略弯曲。

并且,茶毫短小,芽身颜色并非是绿的,而是更偏黄绿。

此后过了很久,这袋月光白一直被存放在素材柜里。

某次打算拍视频时将其取出,惊奇的发觉,那款月光白的芽头竟然变色了。

看起来像发黄的老照片那样,蒙上一层名为“黄昏”的怀旧滤镜。

凑近去闻,茶香也淡了,有几分难以分辨的杂味涌出。

不消多说,这款茶肯定是变质了。

有可能是,这款茶在刚加工时,没有彻底烘干(如此硕大的茶芽外形,内层肯定很难烘透)。

因为含水量不达标,在后期存放时,芽头内部的水汽有内往外作用,引起变质。

也有可能,直接存放在密封袋内,因存茶密封不足,导致受潮跑气。

不管怎么看,事实摆在面前。

芽头外形无端端发黄变色,极有可能是存坏变质所致。

《6》

反推来看。

据大胆推测,茶友遇到的那款2016金芽银针,它有可能是外地的茶青原料,参考了白茶的工艺进行加工。

由于当地制白茶的工艺不成熟,不规范。

导致做出来的银针,内层没干透,无法久存。

存了三、四年后,芽头彻底发黄转色。

为此,若想明辨这款茶是否变质,闻一闻干茶便知。

储存良好,陈化出色的老银针,会拥有馥郁干燥的稻谷香、药香等。

而一款变质变味茶,最常见的弊端是,茶香寡淡,杂味明显。

既不香,也不好喝。

亲自一试,答案便知。

大熊猫里,除了常见的黑白色外,在陕西还有出现棕黄色的特殊个例。

为何熊猫会由黑白色,转为棕白二色?这是个未解之谜。

而白茶里,白毫银针从好端端的绿白二色,转为发黄变暗的颜色。

正好对应了那句老话,事出无常必有妖。

还得多小心警惕才行!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