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明珠”爱拼才会赢

2022-04-03 17:36:55热度:107°C

“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杰出范例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泉州项目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同。”

7月,关于泉州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7月25日下午,亲朋好友们聚在南安市水头镇龙风村李发彬的家中。当李发彬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1公斤级决赛中为中国军团赢得第5金时,全场欢呼雀跃。这是福建选手参加东京奥运会所获的首枚金牌,也是泉州第一块奥运金牌。李发彬在比赛中呈现的“金鸡独立”绝技,成为中国奥运记忆中的经典一幕。

无独有偶,这一天,正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再传喜讯——泉州,成功申遗!2021年7月25日17点38分,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处。

2011年,诗人余光中在83岁的时候再次回到祖籍地泉州,写下了被称作“泉州版《乡愁》”的《洛阳桥》:“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泉州,这颗千百年来默默守望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而今有理由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

1

20年申遗路漫漫

余光中所走过的洛阳桥,北宋年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申遗遗产点之一。其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空前繁荣的海上交通,造就了其兴盛的桥梁建设。据统计,泉州至今可考的古桥有609座,未见于文献记载又湮没无迹可寻的古桥尚不可胜数。无论数量还是技术,泉州的古桥在中国桥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称。

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

从洛阳桥向南驱车约45公里,还可以见到安平桥。这座位于晋江市安海镇的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长2000多米,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洛阳桥与安平桥代表着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印证着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风采,也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洛阳桥是泉州首批申遗点之一,而安平桥与泉州市内的顺济桥则是此次申遗新增的遗产点。

“作为宋元时期泉州桥梁建筑的代表,这三座打通泉州南北通道的桥,勾勒了其时水陆联运的大致脉络。再加上商船抵达泉州港前看到的航标塔——六胜塔、万寿塔,船舶停靠的港口——江口码头、石湖码头,七处遗址点还原了整个水路联运体系,被打包归纳为一组‘运输网络’。”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冀平认为,相比于此前几次的申遗文本,而今对遗产点的梳理和阐释更为清晰,对古泉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能够更好地展现与诠释。

事实上,在最近这次申遗中,泉州所有22处遗址点被细致地分门别类,分成制度保障、城市结构、多元社群、商品产地、运输网络五大类。

“这样能够更完整地讲出作为港口和商贸中心的泉州港是如何运行的。”李冀平说道。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市舶司及郡守等地方官员登临及为番船祈风的史实。

泉州申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若从2001年算起,泉州的坎坷申遗路已走过了20个年头,期间也可称波折重重。

1990年至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从西至东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在泉州待了6天,也将整个考察活动推向了高潮。外国专家们在泉州受到了直击心灵的震撼。

在见到晋江草庵寺内的摩尼光佛之后,领队迪安博士兴奋地称其为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摩尼教,于千年前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而考察团所见到的也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教寺庙遗址。此前在1987年8月于瑞典召开的国际研究摩尼教的会议上,这尊摩尼佛像被选为大会的会徽。

草庵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华表山南麓,摩尼光佛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随之在泉州火热起来。1999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州文化官员理查德·美格哈特给泉州提出了建议——可以考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2001年,福建省政府同意了“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同意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预备清单。这个想法,在当时却没能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完全支持。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成功申报首批6处世界遗产,包括长城、故宫、莫高窟等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文物古迹。当时间的轮盘转动至世纪之交时,中国申遗尚经验不足。

在2006年、2012年两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泉州都只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成员之一在列,并且捆绑申遗联盟由泉州、宁波二市拓展到南京、扬州、宁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莱、广州、北海九市。

这是由于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成功申遗的经验在前,“捆绑式申遗”成了当时提高申遗成功率的新思路。

2013年,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进程开始加速。

2014年11月,《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共识》发布。占了申遗遗产点半壁江山并且筹备多年的泉州,自然成了联合申遗当仁不让的龙头城市。

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函明确由泉州市牵头,并联合广州、宁波等城市,全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

西街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图/泉州通

随后一年,泉州迎来了新的机遇。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这成为泉州单独申遗的起始。

“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申报世界遗产,经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结果并不美好,“发还待议”相当于驳回了泉州的申遗。参与审议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部分遗址点与海上贸易路线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

这次失利,并未打消国家文物局对泉州申遗项目的信心。此后3年,推进泉州项目申遗都顺利入选了当年国家文物局的工作要点,也给了泉州以充分的时间去总结经验、完善申遗项目。

2020年4月18日, 在“国际古迹遗址日”分享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透露,“古泉州(刺桐)史迹” 申遗项目已正式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安平桥、顺济桥、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德化窑遗址6个遗产点,将申报的遗产点总数由16个增至22个。

宋新潮指出,泉州申遗项目的调整是针对其突出普遍价值(OUV)的阐述,重新梳理与调整后这种价值的体现比之前所述更为丰富。

如新增安溪青阳冶铁遗址,就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冶铁业的风貌;将德化窑遗址(包括屈斗宫遗址、尾林-内坂遗址两个片区)纳入,又使其制瓷业得以一窥;另外,还增加了管理机构,如市舶司,是管理外贸、贸易的机构;宗正司则是(南宋)皇家在该地区管理宗族皇族的机构。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南450米。

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专业工程。

近年来,泉州市成立系列遗产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三部地方法律法规,并将遗产保护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等“五纳入”,22个遗产点均设置了日常管理实体。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也迅速“下沉”到泉州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在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看来,除了技术层面上的改进,泉州申遗成功,贵在保护持之以恒。

千年后的今天,当环湾向海的泉州城成为世界遗产地图上的又一文化坐标,这座散发着坚韧进取、兼容并蓄气质的古城,正徐徐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芳华。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所言:“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杰出范例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高度肯定。这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泉州项目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同。”

泉州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合作共赢的精神,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缩影。

2

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

“泉州的系列遗产包括寺庙、桥梁、墓葬、建筑遗址等多种类型,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构成了一个复合型系统。”泉州申遗成功的好消息传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项目申遗文本技术团队负责人傅晶尤为兴奋。

泉州是付晶的家乡,从小在泉州城长大的她对家乡的眷恋溢于言表。“22个遗产点是能够共同证明这个系统的代表性史迹,它们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整个宋元泉州世界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说道。

小朋友在泉州市鲤城区金鱼巷口玩耍。金鱼巷改造中植入了咖啡文化、南音戏台和文创空间等。

图/新华社 林善传 摄

“傍晚,趿拖鞋摇葵扇,逶迤两三步去东西塔下纳凉。凉茶摊,扁食担,碧绿的盐水桃儿,浇了红糖浆的热豆花三分钱一碗……”身为泉州人,旅游博主温梦同样以此为荣,诗人舒婷的那篇《籍贯在泉州》她读了许多遍,最喜欢的便是舒婷的那一句感叹——“好时光呐!”

温梦常常会在旅途中与相遇的朋友提起泉州,她总说这是一座难以用几句话来描述的城市,因为这里的文化积淀太深厚,这里的时光太多情,这里的人太有趣了!

在开元寺大殿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题写的。泉州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其全盛之时,有众数千,海内外硕德高僧尝云集于此,故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

而泉州又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这是因为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海上商业贸易活动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之间货物和人员的流动,给曾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变迁,也对城市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时期,各种宗教随着各国商旅传播到了泉州,不仅中国本土的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获得巨大的发展,外来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异国宗教也传播到泉州落地生根,并且和泉州本土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泉州特色的新的宗教元素以及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并存的独特局面。

承天寺是泉州三大丛林之一,规模仅次于开元寺,有“闽南甲刹”的称号。

“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对泉州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的赞誉。两宋时,自宋室南迁、全国政治中心转移之后,“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泉州人才辈出,有宋一代,中进士者即862人,足可见人文之风鼎盛。

圣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理想中最高的人性典范,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里,他相信人性皆善,给出“满城皆圣人”的评价,他对泉州人的赞誉与喜爱也可见一斑。后来这句“满街都是圣人”还载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之代表作《传习录》中,成为阳明心学的重要哲学论点之一。

温梦的家在鲤城区,这片区域是泉州古城所在地(因古城形似鲤鱼得名),也是遗产点最密集的地方。一公里长的涂门街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古城中心地带,仿如彩练串起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群——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13处宋元文化遗存在这条街上比邻而居。

涂门街西头坐落着泉州府文庙,其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于此。如果时间来得巧还可以在这里欣赏一曲南音的表演。走入露天观众席里,找个座位坐下,吮一杯浓茶,聆听“御前清客”之古朴悠扬,也是十分惬意的事情。

开元寺在涂门街西北方。国内名为“开元”的寺庙不少,泉州的这座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而闻名遐迩。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如今已成为泉州古城的象征和“老地标”。

这两座塔是泉州古城核心保护区“第一高”。40年来,泉州曾多次出台“古城专项保护规划”,东西塔成为古城众多建筑难以逾越的“天际线”。

泉州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

离开元寺2公里处还有承天禅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据说弘一法师曾四次住过承天月台别院,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每每都挂起一幅由其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一位佛教徒的爱国之心。

弘一法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之长于一身。他一生中最后的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现在,开元寺内还设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在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附近,刻有郭沫若《吟泉州》的诗碑赫然在目。而在诗碑不远处,还有一块刻着“刺桐”的石碑,碑上刻有一段关于刺桐树及刺桐城的简介。

小的时候,温梦对开元寺印象最深的,除了宝相庄严、香火鼎盛,还有寺内盛开的火红的刺桐花。“据老人讲,曾经开元寺内外有近百棵刺桐树,每逢刺桐花开,艳如红霞,非常壮观。可惜刺桐树易遭虫害,所以后来好多都砍掉了。”温梦惋惜道。

泉州以刺桐作为市花,是有历史渊源的。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早在中世纪,泉州城就因生长着许多刺桐花,以“刺桐城”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

因古时泉州市内生长着许多刺桐花,故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

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的时候, 在记述中就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在马可·波罗的笔下,将刺桐城描述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说“剌桐港者,则有船舶万余”。

如果时间倒回一千年前,泉州城应是当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街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理应肤色各异、语言各异、文化各异,他们都在泉州这座神奇的城市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泉州的全盛时期是宋元年间。北宋中期超明州,南宋末年超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宗教随经济兴盛,泉州的“宗教博物馆”之誉,正是对那段“中国大航海时代”的见证。

3

从“光明之城”到“海丝明珠”

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于1271年至1272年来到泉州,他看见满城刺桐一片火红,夜里忙碌的码头火把通明,一片繁盛之景,遂写下游记《光明之城》。

《光明之城》里记录道:“刺桐人在自已房子的入口处和庭院里都点了油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而那些在夜晚赶路的过路人也点着无数的灯笼以照明,因此整个城市都在闪烁,处处都有灯光。”

在那之前,泉州的发展源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人口大规模南迁。流散到泉州的人怀念故土,将流经泉州的河流起名为晋江。南下的精英带来中原文化,包括闽南语,就发源自古代河南话。

隋唐时期,泉州继续发展成更大的城市。“金青龙、银聚宝”“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等流传至今的闽南俗语,说的就是其时城南一带“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贸易的历史演变刺激了泉州的发展。唐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交通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早在隋唐时期,泉州就已经开辟了海上交通的航线,到五代十国的闽国时,更加积极地发展海外贸易。

红色大厝是泉州老城的典型景观。图中路口处为2001年仿照宋元建筑风格重建的朝天门。

图/新华社陈英杰摄

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政治重心向东南转移。相比前朝,福建地区拉近了与政治中心的距离,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北宋灭亡后,宋仅剩半壁江山,被迫进行实质性迁都,杭州成为行在,政治中心南移。而福建地区毗邻行在(杭州)所处的浙江地区,成为了南宋朝廷的可靠后方和提供财政来源的重要地区。位列遗产点之一的南外宗正司,便是对迁居泉州的南外宗赵氏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

进入北宋后,北宋政府更加重视海外贸易,于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为了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北宋政府还在泉州建“来远驿”,借以促进海外贸易。

南宋时,政府依然注重发展海外贸易。在南安县丰州镇旭山村金鸡自然村后九日山上的摩崖石刻,便记载了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市舶司及郡守等地方官员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史实。

再加上唐末五代时期,大批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入闽,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组织技术一并带入等因素。这些社会大环境,为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泉州的经济发展,在宋元时期生产力所能达到的条件下,已经呈现出百业俱兴、多头并进的局面。海上的鱼盐、山上的矿冶、纺织业的贡品棉布、陶瓷业的磁灶青瓷与德化白瓷,均是那一时期泉州地区的工商业代表。

德化窑是中国四大名瓷窑之一,而德化窑产的白瓷则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的杰出代表。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上来的文物中,大约有1/3都是德化窑产的白瓷。同时,西沙“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菲律宾尼拉圣安娜遗址等一系列国内外考古发现也都表明,德化窑瓷器是宋元泉州港海外贸易的重要外销品。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当时德化烧制瓷器的盛况:“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位于德化的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分别创烧于宋代和元代,经考古发掘后,发现有多处龙窑、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窑具和瓷器。正是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德化月记窑,薪火不息四百年。图/陈健

那个时候,泉州出产的陶瓷,被称作“刺桐陶瓷”,而泉州出产的丝绸,则被称作“刺桐绸”。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也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大城市,的确好极了,他们织造的天鹅绒锦缎和各种丝织品,就以刺桐制造命名,比杭州和大都的织物还要好。”

随着泉州地区生产力的提高,本地甚至国内需求已经无法消化这些产能,必须找到新的市场。而当时与宋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于中国,泉州的产品在当地有相当的竞争力。由此,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势在必行。

元代泉州海外交通畅达东、西大洋彼岸,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可谓“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当时从这一海上通商门户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宝、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泉州名产绸缎、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主。到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市舶税利高达100万缗,剌桐港在国库财政收入中占有可观的地位。

千年过去,而今的泉州依然是我国雄踞东南的经济重镇。2020年,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58.66亿元,增长2.9%。在“十三五”收官之年,泉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连续22年位居福建省首位。

截至2020年,泉州已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等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县域经济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近年来,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福建全省首位,也被明确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城市定位。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的“2021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中,福建安溪铁观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上榜。图/王慧颖

近年来,泉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经贸合作取得良好成效。泉州海关发布的外贸进出口成绩单显示:2019年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11.80亿元,同比增长13.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进出口额为1053.55亿元,同比增长达24.6%。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红利正在持续释放,已成为拉动泉州市外贸增长的新动力。

陶瓷和茶叶仍然是泉州出口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化县有关部门数据显示,该县所生产的陶瓷已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陶瓷出口总额为4350万美元,同比增长29.8%。

穿越时空的隧道,泉州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而今,从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中,依然可见当年宋人谢履在《泉南歌》中所云的盛世繁华。

4

文创时代里的新起始

19世纪,法国人波尔在其所著《中国美术》中说道:“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中国白”的原文为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

德化的制瓷业始于宋,盛于元、明。德化陶瓷又称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化瓷器具有白度好,光泽度高,热稳定性强,耐温、耐压、耐磨、耐腐蚀等突出特点,更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今日,陶瓷产业依然是德化县的支柱产业。德化境内聚集了3000余家陶瓷企业,全县有十余万人从事与陶瓷产业相关的工作,占全县总人口的1/3,2020年全县陶瓷产值突破400亿元。

伴瓷而兴,因瓷而名。5月26日,“世界瓷都·自在德化”2021年德化全域旅游推介活动在九仙山隆重举行。在一系列推介项目中,位于德化城东开发区的顺美陶瓷文化世界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在这片占地210亩的园区内,坐落着陶瓷文化生活馆、海丝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工厂探索之旅、陶艺工作坊和顺美悦瓷园等与陶瓷有关的文化艺术空间。游客在游览、休闲、购物的同时,便能体验到新颖、生动的陶瓷文化。

顺美陶瓷文化艺术馆中的展品。

顺美集团是由郑氏后裔郑泽洽和妻子带领兄妹在1986年创办的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彼时,小作坊还只销售制作陶瓷产品的原辅材料。其后随着德化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顺美集团也逐渐转型开始生产瓷器。1998年,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组建,同年经国家商务部准获自营进出口权,自此走出国门。如今,公司每年出口陶瓷产品几千万件,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世纪之初,德化陶瓷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国内同业竞争激烈,各厂家苦于市场疲软、订单难求。董事长郑泽洽在此时做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2000年,顺美集团在德国哈根成立“顺美集团(德国)有限公司”,2001年又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独资公司“顺美集团(欧洲)总公司”,同时成立SMG(德国)工艺品设计策划中心。“顺美”成为德化县第一家走出国门创办跨国经营公司的集团企业,经营业绩也实现了“三步跨”。

“要让传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广泛接受,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把传统工艺与时尚文化紧密融合。”顺美公司总经理郑鹏飞介绍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敢于打破陈规,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是顺美这些年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关键原因。

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郑泽洽深刻体会到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探索和引入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管理模式。于是,采取了全球设计、开发、生产、服务、营销网络一体化策略,做到在欧洲策划设计,在中国开发、试制、生产,而后在欧美以及全球营销的新发展格局。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打造陶瓷衍生产品,也是顺美极其重视的。走入陶瓷文化生活馆的国际馆内,可以看到迪士尼系列、漫威系列的陶瓷产品,这些都是顺美集团与世界大IP品牌合作的。“顺美陶瓷文化世界的愿景是打造‘陶瓷界的迪士尼’。”在郑鹏飞看来,知识产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6月,顺美集团获评第二批福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我们希望将传统陶瓷文化年轻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对陶瓷感兴趣。”郑鹏飞说道。

泉州市木偶剧团为游客表演木偶戏。

图/新华社 宋为伟 摄

近年来,德化县把更多的文创基因融入陶瓷业的发展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成为泉州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东亚文化之都”的一个缩影。

自2016年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泉州市“十三五”文化改革与发展专项规划》《泉州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等政策发布,为全市各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规划。同时还针对具体领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等5份综合性政策和《关于推动我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试行意见》9份行业性政策,为文化产业特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泉州市培育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园区,重点文化企业不断涌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拓展,新兴文化产品供给层出不穷。

泉州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泉州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665家,实现营业收入774亿元,增长11.8%,总量居全省第一。其中,文化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增长52.7%,增长最快。

今年5月,据“泉州政务”发布,泉州市政府已正式发布《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中提及,泉州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具体建成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全球新制造重要基地、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山水田园善治之城。并且就在9月之初,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这是福建省“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总蓝图和“路线图”。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滨,是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

图/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这个炙热的夏天,泉州还有好消息不断:6月,泉州鲤城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揭牌,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这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将成为宣传泉州文化遗产、助力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重要窗口。

揭牌当日,泉州鲤城法院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审判综合楼也落成启用,将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诉讼,推动建立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

8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泉州市位列其中,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喜爱泉州的人,往往会对其发出由衷的感叹:这座城市太低调了!低调得与她的实力和吸引力有点不太相符。

今日再看泉州,这座隐藏深闺已久的宝藏城市,恐怕很难再低调起来。申遗成功,泉州赢得了全世界的目光、登上了世界舞台,也意味着她将迈向新的开始。

泉州,这是你一生中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新闻链接:泉州开发10条融合世遗之美的文化产业游线路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推出10条文化产业游线路,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所涉及的22个遗产点串连起来,迈出了探索共享“世界遗产”财富的第一步。

包括《日探世遗,夜游古城》在内的这10条线路,是第三届泉州文创展文化产业游活动经过广泛征集、初选入围、实地踏勘的重要成果,为迎接世界遗产时代的到来吹响了产业创新的冲锋号。这些线路将星罗棋布的遗产点、文化企业展馆和传统风味美食等串起来,让游客在体验泉州文创、品尝泉州美食、探寻遗产点的过程中发掘世遗之城的美,踏上一条细腻而富有创造性的发现之旅。

( 编校:苑宝平, 审读:郭丽)

点击下方

即可网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