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专业”需要怎样的正名
2022-04-03 05:50:42热度:63°C
2022-04-03 05:50:42热度:63°C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兵因一篇《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走红。在这篇文章里,邓教授为被网友戏称的“天坑专业”正名,呼吁“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根据这封信里的说法,所谓的“天坑专业”是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专业。网友之所以戏称这些是“天坑专业”,主要是因为专业难度大、就业难、薪资水平较低。现实中,在一些学校这些专业确实招生不理想,比如邓教授所教授的专业,“我们去年只招了170多人,指标是290多个,没有招满,还有很多人进来之后转专业的。”
不过邓教授的正名文章,在网络上并没有收获清一色的好评,相反,却被不少网友指责“站着说话不腰疼”。显然,很多网友对这种价值陈述并不买账,大道理都懂,但若是放到现实中进行利益规划,人们恐怕不会轻易地选择理想主义。毕竟,气势十足的豪言壮语,终究要面对柴米油盐的“拷问”。
邓教授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期待的,我们需要有人仰望星空,选择坐“冷板凳”的专业。不过,这篇正名文章之所以显得说服力有限,主要是因为邓教授的开导是个例表达,而且是个相当“高端”的个例——武汉大学已是国内一流的大学了。另一个原因则是回避了现实图景,并没有正面提供专业去向等“干货”内容。
对大学的经典描述,往往是仙气飘飘的,比如“象牙塔”“真理的殿堂”云云。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就是谋生的必经阶段,大学选专业,其出发点必然是“好不好就业”“收入高不高”之类的世俗视角。当然,肯定也有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情况,但如果视角拉远至“人才市场流动”的高度,影响专业冷热度的只能是更普遍、更常见的市场因素——投资回报比如何。
改革开放之初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脑体倒挂”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集体反思的标签。毕业就业也好,科学研究也好,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的、世俗的、庸常的价值坐标系。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强调专业选择的道德感,相反,对于专业前景的分析,应当基于无情感倾向的市场规律,这也是解决一些问题的前提。
所以,如果社会认为“天坑专业”应该被正名,大学生对“天坑专业”避之不及的现状也应该被扭转,那么毫无疑问应当在资金投入、财政补助上多下功夫,让专业前景更好地满足个体化的期待。
其实从近些年的情况也能看到,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不少措施。相信随着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基础学科的待遇改善,“天坑专业”自然会慢慢被填上,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来源:光明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上一篇 : “小裤脚教授”团队来到东钱湖洋山村,这次他准备……
下一篇 : 吃立夏蛋,中医说不妨来个茶叶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