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茶香时,春天的第一口“江南”滋味来自碧螺春

2022-04-02 14:12:12热度:101°C

疫情再度袭扰之下的苏州,位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洞庭东山和西山,似乎拥有“结界”,在严格防控之下,至今没有检测出阳性病例。昨天,一年一度的洞庭东西山碧螺春采摘和炒制踩着春天的节拍,如期而至。东山茶农汤飞鹤带着26名采茶能手,爬上海拔200多米的东山莫厘峰近山脊处,把他家位置最高的一方茶林的新芽全部采完。

这段时间,是东山茶农汤飞鹤最忙的日子。他家的80多亩茶园,是祖上传下来的,至他已传4代人,大大小小六七方的茶林,全在莫厘峰向阳的一面山坡上,从山脚分布到近山顶处。

采茶技巧很讲究

生在茶农世家,汤飞鹤自小便耳濡目染,一缕鲜灵茶香扎进心中,生根发芽。三十多年来,他对碧螺春的热爱与执着,单纯而简单。再多名誉都不及茶客们的一句好喝,更让他满足与欣喜。

图说:在苏州东山镇,茶农们正在展示采摘的碧螺春新茶嫩叶。朱桂根 摄(下同)

宽仅一人,且需时时提防留意横生的枝条灌木,地有崎岖石块及下雨便无比湿滑的青苔,一条蜿蜒狭小的山路,从山脚到山头,其实并不长,壮硕的汤飞鹤可以健步如飞爬到山顶气都不带喘的,然而采茶的工人们就不行了,平均45度的坡度对她们是很大的挑战,往往要歇上四五趟才能“登顶”。然而这样的茶林,不仅总面积稀小,且无疑所长之芽叶却是品质最高的。

采茶讲究品相,不可破坏芽叶的完整,采到手中不可紧捏,放到茶筐不可紧压,指甲更不能碰到新鲜的嫩芽。其中任何一个不注意都会破坏最终茶叶的完整性。

弯腰低头采摘,一个动作重复六七万次,才能得到可以炒制出500克左右顶级碧螺春的青叶。

鲜叶送下山,不能超过一小时,挑拣成“净胚”,全凭拣茶人火眼金睛和灵巧双手,方能捡出符合标准的芽叶。所有的芽叶匀整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冲泡时茶叶的美感。看似简单,但挑拣1公斤芽叶,需要2至4小时,费时又费力。

手艺需要传承下去

鲜叶不隔夜,需当天炒制完成。而炒茶,就是汤飞鹤的“祖传”艺能了。汤飞鹤父亲汤龙兴是东山十大炒茶高手之一。就这样,汤飞鹤继承了他父亲的手艺。

图说:茶农们在挑拣茶叶。

汤氏父子炒茶,全程不戴手套。炒茶之时,以双手做锅铲,放进烧得滚烫的铁锅里翻炒,完成一锅茶的时间大约是40多分钟。锅内温度250℃~300℃时。双手反复抛料翻炒,但不能太用力,要把茶叶杀匀、杀透;等待锅温降至70℃~75℃,要进行揉捻,茶叶内水分减少,条索逐渐形成。这一步,不能将茶叶揉烂,但要揉透,使汁水溢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锅温降至50℃至60℃时,再将茶分为几团,置于掌心搓团显毫,这是茶叶定型的关键。双手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既不能用力,又不能无力,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而1斤青叶,烘干后也就只剩下3两左右,十分珍贵。其中考量成茶品质和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汤飞鹤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得,他在炒茶的时候,会目不转睛地看着锅内的茶叶,似在和茶叶对话,茶叶在手掌间或飞舞,或翻转,得心应手。

图说:汤飞鹤在炒制碧螺春新茶。

如汤龙兴父子一般,东山的许多碧螺春世家,祖孙三代都会制茶。从前,老一辈制茶小辈就跟着打打下手跟着学。“后来父亲召唤我成为徒弟,我追随父亲成为师父。”

前人脚步中,是前人的梦想,后人足迹里,有后人的希望。

汤龙兴表示,“从父辈接过这一门手艺,日复一日地学习,再年复一年地精进。手艺就这样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地学习,精进,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邱如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