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碧螺春真相——价格
2022-04-02 08:58:57热度:123°C
2022-04-02 08:58:57热度:123°C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阶段,碧螺春茶是供销社按采供计划统购统销,价格长期稳定。后来市场化改制,合作社与茶企成为茶叶采供经销主体,销售渠道拓宽了,碧螺春价格也逐步上涨。茶叶的高利润带动外地碧螺春茶大批进入苏州市场,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稳定的碧螺春市场价格体系。
近几年洞庭东西山交通便利,电商和微商进入生活日常,大量原产地茶农可以直接面对消费市场。大致估算,洞庭东西山至少有1万年轻人在苏州各区域工作,他们发动亲戚或朋友代销,就会有5-10万人在朋友圈卖茶。加上茶商、茶馆、茶艺师等专业推销者,一时间苏州朋友圈充斥了卖茶信息。
同时,十八大以来,传统茶企失去相当一部分采购大户,只能转型零售市场,短时间内失去了洞庭碧螺春的市场价格主导权。其实全国的茶叶市场现状都差不多。最直观的现象就是在大型的茶叶批发市场和商业茶馆,只卖一个茶叶品类或品牌的越来越少,产品逐渐多元化,什么热销卖什么。
卖家多了,货源多了,价格也多了,想买茶的人一时间就有点眼花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有经验的茶客,能准确判断茶的品质与价格。
洞庭碧螺春的价格底线
价格最终由市场交易决定,但是市场价格的基础是生产成本。
所以我和朋友们说,买洞庭碧螺春并不是价格越便宜越好。成本线是朋友们购买洞庭碧螺春的一个基本参考。
茶叶是农产品。碧螺春的采制以嫩芽嫩叶为主。正如这个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茶农采摘的每一批茶青都会有细微的差别。洞庭碧螺春制作工艺讲究一气呵成,炒制中的搓团显毫等环节,需要制茶人对炉灶火候、炒锅温度、茶叶湿度等凭借个人感官和经验进行精准把握。对制茶人来说,每一次的炒制过程,都像一次艺术再创作的经历。
制茶师炒茶(苏茶网供图)
苏州原产地的洞庭碧螺春,迄今为止只能纯手工炒制,机器还做不了。厂家和农户一样,都是人工采摘、挑拣、炒制。茶农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和家人的业余时间采制,降低成本;厂商的优势在于,通过工场组织集体采制,流水作业,提高产出效率。明前洞庭碧螺春需要几万个芽头才能做一斤,哪怕再粗制滥造,茶商和茶农的综合成本都在每斤五百元以上,特级成本要上千。
了解这些,判断明前洞庭碧螺春价格的底线就有了。
洞庭碧螺春的生产供应
茶企的茶叶主要两个来源,一个是茶企的制茶工场统一采制,一个是向在家炒制的茶农收购,然后根据茶叶的不同等级品质分装出售。茶企规模化运作,除了采制生产以外,还有品控、管理、推广、运营、库存等多种成本,并有能力一年四季向国内外供货。一般来说,茶企品质更稳定,洞庭碧螺春的品牌零售价在生产成本一倍以上。
对茶农来说,每户一般产茶也就几斤到十几斤,售完即止,不留库存,所以售价会比茶企便宜得多。城市里有经验的茶艺师,都会在茶农手里找到性价比高的好茶,然后彼此作为固定合作伙伴。
老奶奶挑茶(苏茶网供图)
但就像中国人做菜,哪怕原料和工艺差不多,制作者的手艺不同、经验不同、偏好不同,做出来的每一份菜,口味和品质也是千变万化,高低有别。茶农自家生产的茶,往往品质差异很大。数万茶农一起卖货,就容易低价竞争,形成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原产地的农民大多朴实传统。他们每每找我聊天,感慨好茶卖不出价格。茶农虽然无奈,只因割舍不下几十年做茶的传承和情结,还是年年认真制茶。
每次说和他们聊到这里,言者默然,董叔亦默然。
洞庭碧螺春的价格因素
还是说价格吧。生产成本划定了洞庭碧螺春的价格底线,品质、产量和文化决定了它的市场最终价。
先说品质。洞庭碧螺春的品质,决定因素有两个半。第一个是适宜的气候及土壤酸碱度提供了茶树独特的生长环境(产地)。第二个是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洞庭碧螺春群体小叶种(树种)。最后是独特的制茶技术将群体小叶种的内质与口感充分挖掘出来(工艺)。工艺现在可以通用,所以只能算半个因素。
再说产量。根据官方数字,目前原产区茶园面积,东山约11000亩,西山约18000亩,茶企约100家,茶农数约17500户。每年碧螺春产量100吨左右。按人均半斤消费量估算,只能满足国内40万消费者。
最后是文化。洞庭碧螺春的历史底蕴,苏州人的时令饮食传统,以及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都会叠加成每年春茶上市时的抢购动力。苏州常住人口超1000万,每年至少几十万人会买各种碧螺春送礼或自饮,对等级与价格的需求也复杂多样。
俗话说,物依稀为贵。苏州的洞庭碧螺春和阳澄湖大闸蟹一样,名声长年在外,市场需求量大,多年来一直有外地碧螺春进入本地。鱼龙混杂的结果是让非内行人士难以判断品质和价格。
每年春茶季,只要是明前茶,上好的特级洞庭碧螺春卖到3000元/斤是常有的事,级别低一点的洞庭碧螺春也都要每斤千元以上,一般人日常消费不起,最多是买来送礼。即使苏州当地的老茶客,也顶多喝喝谷雨后400-500元/斤的碧螺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