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崛起
2022-03-31 13:25:20热度:92°C
2022-03-31 13:25:20热度:92°C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积极扶持,我国的茶叶贸易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长时期来茶叶列为二类农副产品,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产品统购包销,统一定价,统一调拨,统一出口,计划供应,这虽在一定历史阶段中起过重要作用,但是茶叶市场长期来属于卖方市场,以致产供销之间分离脱节,市场机制得不到发展,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1978年至1982年,茶叶产量增加渐快,丰富了市场货源,开始取消了计划供应,实行内销市场全部敞开,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并向“统购包销、独家经营”的流通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后一度在局部地区出现茶叶滞销、积压和生产徘徊的局面。1984年开始,由于取消茶叶统购包销制度,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一度在1986年后的二三年间,由于茶价的不正常上升甚至失控,茶叶生产经营各方,各自为了本地方、本部门或本单位利益,出现了争抢货源的“茶叶大战”。之后,“体制外”孕育的茶叶市场逐步成长,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新型流通体制,即自由交易的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到20世纪末,茶业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突出表现在:
第一,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出口数量和创汇能力不断增加。2000年全国茶叶出口达29.7万吨,出口茶创汇额就达6.82亿美元。1950~2005年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反映了我国茶叶外贸是稳步发展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多口岸经营条件下发展速度更快。
△ 近60年来我国茶叶出口情况表
第二,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茶叶贸易网络不断拓宽。我国茶叶贸易一直采取专业公司统一经营,直接出口的方式。自1950年成立中国茶业公司以来,已由初期的4个茶叶专业公司发展到80年代有18个省级茶叶出口公司,下属还有许多支公司,负责茶叶购销的商业网点更是遍布全国各个茶区。外贸机构方面,50年代起就派茶叶贸易代表长驻伦敦,并在英、法、日、美、加拿大、巴基斯坦、前苏联、前联邦德国及港澳地区等设立茶叶贸易机构,中国驻100多个国家的商务处也多承担茶叶贸易业务,进入90年代,随着茶叶出口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一批茶叶生产企业相继获得了出口经营权,到1998年全国获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29家。2004年国家外经贸部决定取消茶叶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即凡具备资质的企业都可经营外销业务。接着,2006年起取消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从此茶叶出口彻底放开经营。茶叶贸易网络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外贸,拓宽了茶叶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市场已由50年代的十余个发展到五大洲的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5国,2005年年销量达13万吨以上。销量在5000吨以上的有加纳、阿尔及利亚、香港、利比亚、塞内加尔、德国、阿富汗、毛里塔尼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五大洲的众多客商建立了长期茶叶贸易关系。在主销地区还举办华茶展销会等多种形式的推销活动,提高了茶叶在这些市场的占有率。
第三,国内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茶叶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国家统一定价,产品统购包销,消费水平增长不快。70年代后,茶叶从计划限量供应逐步敞开。1984年开始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同时积极开拓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市场。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茶叶公司和茶厂先后“淡出”,或实行市场化改制,一批名优茶市场应时而起,如浙江新昌、福建安溪、安徽峨桥、广西横县等产区市场,也有北京马连道、济南张庄、广州芳村、上海大统路等销区市场。到20 世纪末,已形成了一个功能各异、产销衔接的茶叶市场体系。大城市中销售网点也相继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茶叶消费。2008 年中国大陆人均年消费茶叶600多克。
第四,茶类结构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初步统计,1950年时全国茶叶产量中红茶占10.2%,绿茶(包括花茶坯)约占48.7%,而乌龙茶仅有0. 3%,紧压茶类占40.8%。由于世界市场上茶叶贸易量中90%左右为红茶,特别是对红碎茶需求更殷;加之,日本市场的中国乌龙茶热,以及不少地区出现的花茶嗜好等,20 世纪80 年代根据市场变化,研究需求导向,逐步调整了茶类结构,积极发展了红碎茶,有计划地组织乌龙茶和花茶生产,努力提高绿茶品质,在巩固并发展绿茶市场的同时,大力推销其他茶类,90年代随着国内茶叶消费的提升和茶艺馆行业的快速发展,名优茶生产持续升温。据有关资料介绍,1984年全国市场名优茶供应约3000吨,1990 年上升到1.88万吨,1993年4.30万吨,1996年达到7.50万吨。此后几年稳定在7~8万吨之间。进入新世纪后,名优茶市场重现勃勃生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并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从东部茶区逐渐向东西部茶区发展。茶类结构经过近几年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绿茶仍然是我国最主要茶类,占总产量的75%(含晒青毛茶),乌龙茶占11%,红茶约占5%,紧压茶约占9%。茶类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产销基本平衡。
摘自陈宗懋、杨亚军著主编《中国茶经》2011修订版(上海文化出版2011年10月第1版)
延伸阅读
近现代中国茶叶贸易
古代的茶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连载四)
古代的茶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连载三)
古代的茶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连载二)
古代的茶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连载一)
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连载四)
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连载三)
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连载二)
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连载一)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共同履行行业责任
合力推进行业发展
理事长单位
湖南安化经济开发区
副理事长单位(按品牌拼音排序)
湖南阿香茶果食品有限公司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
湖南省褒家冲茶场有限公司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建玲实业有限公司
湖南安化县金峰茶叶有限公司
湖南金湘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赛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湖南惟楚福瑞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安化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云上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云台雾寒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
常务理事单位(按品牌拼音排序)
湖南省道然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高家山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鸿飞泰农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安化县晋丰厚茶行有限公司
湖南省魁泰和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老顺祥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连心岭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梅山黑茶有限公司
湖南省千秋界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天宝仑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永泰福茶号
安化御君康茶业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按品牌拼音排序)
安化县马路茶厂
广东东菱电器有限公司
安化县安蓉茶业有限公司
益阳冠隆誉黑茶发展有限公司
安化县湖南坡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慧鑫居工艺陶瓷有限公司
安化县银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化北纬叁拾度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化县苏家溪茶叶专业合作社
安化县天植坊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仙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
安化祥强源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雪峰溪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鸭耳湖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裕鑫纸制品包装有限公司
安化县云天阁茶业有限公司
会员单位(按品牌拼音排序)
安化县茶亭湾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九成宫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化县老茶斗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濂溪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渠之源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天泉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烟溪丰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化县亦神芙蓉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左宗棠茶业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伙伴
深圳波尔多国际酒店
湖北武汉楚天茶道会员倶乐部
中国安化黑茶(长沙)文化交流中心
上一篇 : 这些顶级茶都喝过,你才称得上大神!
下一篇 :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