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沟脱贫记:小茶叶闯出了大名堂

2022-03-30 22:06:56热度:91°C

   【脱贫攻坚地方行】田家沟脱贫记:小茶叶闯出了大名堂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实习记者彭典 吴仪)“

【脱贫攻坚地方行】田家沟脱贫记:小茶叶闯出了大名堂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实习记者彭典 吴仪)“小青瓦、白粉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7月23日,记者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映入记者眼帘,仿佛走进烟雨江南的小巷中。

田家沟一角

贵州山多,山大路深,山地贫瘠,带来深度贫困。曾经,田家沟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这里有多穷?龙凤村村支部书记伍荣明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1993年的时候,村民家的小孩把家里的鸡蛋悄悄吃了,家里大人知道后小孩被打了一顿。

原来家里实在是太穷了,鸡蛋得卖了交学费,不能拿来吃。

“十几年前,这里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男的只愿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说起村里以前的情况,龙凤村村支部书记伍荣明面露难色,思忖片刻,他又加了句:“现在大不一样了,自从村里发展茶产业之后,村民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

穷则思变。变化发生在最近这些年。依托村里的茶产业发展,招来了龙头大企业,合作社、企业和村民抱成团结成链,田家沟茶产业闯出了大名堂。

“茶产业是改变一切的关键!”兴隆镇党委书记陈力说。

“靠山吃山,咱的优势在大山,发展茶叶是条路。”伍荣明反复调研,提出了想法。

田家沟茶园一角

湄潭县是产茶大县,龙凤村也是产茶大村。从2008年开始,田家沟通过政府的引导退耕还茶,只要种一亩茶,政府就发两三百块钱的补助,这就激发了村民种茶的积极性。

“种茶能当饭吃?”“万一赔了怎么办?”……刚开始时不少村民有顾虑。

听到村民的顾虑,伍荣明心里也有点忐忑,可转眼一想,只要村民实实在在赚了钱,他们就不会有此顾虑。

伍荣明挨家挨户的走访,一遍又一遍的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讲解政府帮扶政策。

“村里发展茶产业是好事,大家得抓住这个机会!”

村民杨国琴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年前,杨国琴在珠海打工,赚得不多,离家远,照顾不了家里老人与孩子。

2008年,杨国琴回村后,正愁做什么好时,茶产业让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政府有帮扶政策,试一试呗!”杨国琴心里盘算着,就这样走上了种茶之路。

杨国琴家里的15亩地全部拿来种茶,收益可观。

田家沟的小洋楼

“我家茶产业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后来我家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杨国琴笑着说。

现如今,依靠种茶与农家乐,杨国琴年收入20万左右。

杨国琴只是田家沟的一个缩影,村民们慢慢的开始因茶致富,村民除了发展茶产业,还兼顾旅游业发展,很多村民都在家开起了农家乐,接待外来游客,不少农家乐还设置了采茶、炒茶等体验活动,真正做到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推动田家沟的经济发展向前迈进。

现在田家沟人均2.5亩茶园以上,家家因茶致富!

村里提供免费的茶苗,村里还通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坚持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统一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并通过免费发放茶苗和实施退耕还茶补助等措施,发展茶园500多亩,户均达12亩。

“我们村现在成了产茶大村,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陈力说。

目前,田家沟以茶产业发展为经济基础,村庄整治为文化基础,全景域旅游为发展理念,积极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美丽乡村,将山地高效农业、特色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充分彰显生态文化,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田家沟篮球场

现如今,一排排的“小洋房”矗立在茶丛深处、田畴大坝和果园旁,宛如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这就是田家沟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