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央视《茶叶之路》中的孟津铁谢“黄河古渡”
2022-03-30 05:14:55热度:72°C
2022-03-30 05:14:55热度:72°C
中央电视台
91集纪录片《茶叶之路》
第50集“黄河古渡”
2012年8月27日
CCTV-10 科教频道播出
【解说】茶叶之路自洛阳进入山西,必须要从孟津渡过黄河。
【解说】摄制组到达黄河的时候正值汛期,从上游夹带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沉默却一刻不停地奔腾而下。河面上泛起的波浪,浑浊得几乎接近固体,反而让我们感到母亲河特有的温暖和坚韧。
【解说】从前的古渡口已经被防汛堤所覆盖,看不出任何痕迹。倒是离这里不过几百米的一家专卖羊肉汤的餐馆,在抚慰行人胃腹的同时,还不时唤起人们对古渡口的记忆。
【解说】铁谢羊肉汤,源自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这里,曾经是黄河的主要渡口。李松老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据说,从他的祖辈开始,就守着渡口卖羊肉汤过活。虽然上了年纪,但他收拾羊肉和配制调料的动作,依然干净利落。因为除了肉净汤鲜,铁谢羊肉汤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
【楚鹏】老爷子,我觉得刚才要的这羊肉汤上得特别快。
【李松】我们孟津渡这个渡口,听我爷爷说来往人很多,南来北往都是做生意的。那时候,我们这里很繁荣,比洛阳还要繁荣。运货物的船大概有二三百辆,这是听我爷爷说的。羊肉汤很快,第一省钱,第二很快,第三能吃好,达到客人满意。所以,这个羊肉汤喝家特别多。
【楚鹏】当年这个渡口,南来北往基本上都在这里喝这个羊肉汤?
【李松】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很快就喝了,就可以赶路了,上路出发了。
过去,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货物,全靠船只摆渡过河。那时候,铁谢村的居民们大都是船工或者纤夫,直到现代化的黄河大桥横跨两岸,河面上才冷清下来。
【解说】时至今日,铁谢村依然有很多人操船弄桨,但只是打鱼或到河洲上去种地。在黄河边长大的人从不会小看这条大河的威力。他们时常要请谢新要帮助检查修补木船,因为他家祖传几代都是村里最好的木匠。
【楚鹏】师傅,我们这是在修船是吗?
【谢新要】对!这条船前几天下河碰了。
【楚鹏】那你是要修哪些地方呢?
【谢新要】这边劈开了,要把它起开,去掉以后重新再把它加固。
【楚鹏】为什么把两只小船合在一起呢?我在其他地方看到都是大船。
【谢新要】这个船年数就多了,这是民用船。我小的时候就有这种船,主要是交通方便,一个人两个人划着就走了。
【楚鹏】渡河也是这种船吗?从这边到河对面去,大船不就能多坐些人吗?
【谢新要】那是过去,我们的老人们过去做的船都大得很,大木船,有桅杆,有风帆,拉起来以后借风过河,那船大。但是,也很被动,从这边过去,到那边就游到下游太远了,有时候没风也不好过,就是来回扳着过。在过去,这木船几百条,太多了。
【解说】我们很难想象,这种木箱大小的简陋船体,怎么能够渡过汹涌的黄河?谢新要用三轮车载上小木船来到黄河边,要亲身证实给摄制组看。
【楚鹏】现在汛期呀,这船能过黄河?
【谢新要】可以。
【楚鹏】水很急呀!
【谢新要】可以过。穿上这救生衣!
【楚鹏】这个太重要了!
【谢新要】太重要了。
【楚鹏】这船最多能坐几个人?
【谢新要】能坐四五个人。这种船历史太悠久了,时间太长了。我们老一辈人用的就是这种船。在过去,我们这里是大渡口,很热闹,大小船只都有,搞点运输干个啥,都用船。现在这种小船,我们在家农闲的时候打个鱼,起这作用。在我们这儿,像你这种年纪都划得美着哩,一个人哗哗哗就划过去了。
【楚鹏】那运货呢?
【谢新要】运货有大的。那时候船有一百多辆,河边都排满了。在过去没有黄河大桥的时候,做生意的全都靠渡船过河。也有大帆船,借风过河的大帆船。
【楚鹏】到浅滩了,以前在这里玩吗?
【谢新要】对!
【楚鹏】我来试试,这是黄河的泥!
【谢新要】这是黄河里的泥沙。
【楚鹏】这一片都是浅滩吧?
【谢新要】全部都是。
【楚鹏】那我试试啊,我踩踩。这个感觉,好!我得上来了,感觉有点要陷进去!
【谢新要】水太凉了。
【楚鹏】水倒还行。
【解说】今天,我们不必像过去茶叶之路上的商帮那样提心吊胆地摆渡过河,担心湍急的河水会吞噬生命和辛辛苦苦从南方运来的茶叶,汽车用不了几分钟就从桥上呼啸而过。老渡口早已废弃,可老船工的后代对黄河的依恋却像奔腾的河水深沉而连绵不绝。
总导演 王新建 李德刚
总策划 黄灿红
总摄影 殷 鹏
导 演 汤文靖 田 野
摄 影 赵博渊 郭 雷 于 洋
编 辑 尚 翀 姜 巍 周 昊
赵伊晨 李 哲 文 旗
解 说 于 毅
上一篇 : 《茶之路》为了一种极致的美
下一篇 : 茶之路中国茶的源头与中外茶文化交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