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茶为何在中国式微,却能在日本保留并发展成今天抹茶?
2022-03-29 09:39:51热度:125°C
2022-03-29 09:39:51热度:125°C
其实大家肯定都看出来了,题主十有八九混淆了煎茶跟末茶,也没搞清楚日本茶到底怎么一回事,才会说出中国不煮日本煮的妄言。
【一、吐槽】
明朝老祖宗发明了炒青~~~从此绿茶发生质的飞跃~~~热水一冲就香得不得了~~~不同品种形态各异的茶叶在茶碗里悠悠打着旋~~~那叫一个美啊醉啊~~~谁还去喝末茶那种难搞的玩意儿~~~如此,散茶开始大行其道。但明朝实施海禁,中日主要靠倭寇进行非法贸易,清朝闭关民国抗日更加不用说。日本的茶人没及时跟上技术革新,精进宋茶(碾碎注汤点饮,即末茶)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制茶饮茶法,即今天的抹茶。明中后期,千利休成就了日本茶道(抹茶)。而日本所谓的煎茶,是明末被僧人从中国带回去的,还给明式冲泡法改了名字叫“煎茶道”,坑了个大爹。
(友情提示,本答案太长难读,后面可以忽略。)
---------------------------------------
九月中快速更新: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朱权《茶谱》嗯,这是朱元璋的儿子对宋代末茶的吐槽。简单来讲,在天然去雕饰的炒青散绿茶面前,用华贵的龙凤团饼搞出来的末茶实在相形见绌。再换句话说,我们都有轻巧的碳纤维折叠雨伞了,谁还日常用油纸伞挡雨?可以是可以,麻烦也是真麻烦。
----------------------------------------
【二、「唐」煎茶与「宋」末茶在中日分别发生了什么】
㈠ 「宋」末茶
一言以蔽之,日本僧人千利休1591年逝世,福建僧人隐元隆琦1592年出身。等1654年隐元隆琦从福建把制法喝法焕然一新的明茶带到日本,1663年创立黄檗宗,那会儿千利休的弟子已经把基于末茶的日本茶道又发展了七十多年,千利休已经从日本茶道宗师变成茶圣了。关于传承,日本人管自己的“煎茶”叫煎茶也就算了,还在抹茶粉包装上面写“煎茶”,这真是很奇异。首先抹茶其实跟煎茶完全不是一回事;且抹茶不煮,它是宋代末茶的延续,继承了粉末化、冲点、击沫等工序,精进了种植采摘技术大大改善了末茶的口感。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这种纯日式的改良是对宋茶的继扬。抹茶原料是散茶,承袭与宋代禅院,宋代的皇族与士大夫喝的是珍贵难得的团茶。比如建州北苑龙团,初造龙团茶白胜雪。白露未晞时采摘,取其阴腴(这一点被日本人发展到了极致);宋茶蒸芽与今天的杀青有所不同,工艺极其讲究:“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北苑别录 · 研茶》宋然后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不深究其各种失传手艺,仅在其对草木之气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宋代的好茶跟今天的日本抹茶味道截然不同,色泽鲜绿的抹茶是推崇草木之气的。最后,抹茶道繁文缛节很多,在日本市井之中也不流行,不是抹茶粉冲开拿茶筅打膏就叫抹茶道。
而末茶在中国也并非完全绝迹。① 在私人集会的茶席中仍能见其遗踪,虽然使用的茶叶与宋代末茶大相径庭。本人前几天拿恩施玉露(蒸青绿茶)费劲捣鼓了一碗茶膏,上古的味道很赞?非也。蒸青绿茶本来就比炒青绿茶涩,更不提末茶要吃掉茶叶,当然了,也跟现代制茶工艺和古代不同有关。② 台湾人根据记载复制过宋代团饼,但没能回归主流市场(那必须不能嘛)。③ 末茶还有个亲戚叫擂茶,历史极其悠久,是在擂钵里碾碎然后冲水而成的膏状饮料,有时也被当做主食,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南方各地。宋代末茶也像擂茶会加盐甚至别的香料,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擂茶不专注于茶本身的味道。虽然擂茶在世并不等同于宋茶未亡,但毕竟粉末化冲点的形式被保留并流传下来了,且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末茶与擂茶的关系究竟几何至今存疑。有人就喜欢讲末茶几多高贵,怎么会跟擂茶这种市井玩意儿有一腿。但这两样东西并道走了几百年,又具有各种通性,如果说相互之间无半点牵连……谁爱信信,我反正不信。求别发私信找上门来跟我吵,谢谢。)㈡ 「唐」煎茶
早在秦汉就有了黑茶(不是唐朝上流社会的菜没传到日本),一煮煮了两千多年,出口西域后少数民族也开始煮,一直煮到今天。日本煎茶道(法):① 更像中国今天的绿茶泡法,因为它本来就是从明茶基础上发展来的。 ② 讲求绿茶的甘鲜而不是香味,水温不能太高,高温则容易苦涩。“煎茶”一般使用一种叫“宝瓶”的无把手的、不适合高温的带嘴盖碗。总之不煮,总之不煮,总之不煮。③ 并不把茶叶碾碎。唐代和先唐煎茶,是碾碎茶叶然后像中药一样煎。P.S. 之前只写了黑茶以至于对大家产生误导我表示很抱歉。唐煎茶,除了黑茶还有晒青白茶、蒸青绿茶、蒸青闷黄的黄茶,种类丰富。其对于如何炙茶、如何碎茶、用火、用水、水的沸腾程度、如何投茶、如何用盐、如何倒茶等等等等,都是讲究的。说像煎药不太负责,煎药也自有学问,跟煎茶不同。㈢ 末茶在中国的衰落与原叶冲泡的兴起
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炒青制茶法,这是制茶史的一大飞跃。对主流审美而言炒青比蒸青更香,之后炒青散茶基本取代蒸青散茶,至此绿茶制作工艺趋于成熟,散茶叶美味香又不苦涩(相对之前而言),这才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主流。茶的喝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炒青绿茶不用煮,热水冲泡,不用吃掉茶叶就能充分享受绿茶的清香。红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乌龙茶到清雍正年间才被发明,这两种后世主流茶叶都诞生于冲泡炒青绿茶兴起之后。此时人对茶味的审美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涩就是不好,不涩为佳。纵然红茶香醇、乌龙茶甘香,煎煮也是会略有苦涩的。为了显得公平也说一下其他茶。① 我大湖南的君山银针(黄茶、散茶)倒是唐朝就有了,百度百科说要70°的水泡十分钟(湖南人表示惭愧我从来没了解过),但这么诡异的泡茶法真的是唐宋就有的吗?表示怀疑,既然要泡十分钟,可能以前也要煮吧。(这一条极端不严谨。)② 白茶和晒青的历史最为悠久,散白茶最初是煎来喝的,但地位不高(宋代讲究“白”的那种进贡的团茶不是白茶),而且后来制茶工艺发生变化,现在也不煎了。③ 同样历史悠久的黑茶倒一直是煮来喝的。黑茶对消化系统好,少吃蔬菜水果的游牧民族非常喜欢,“茶马古道”里的“茶”就是指黑茶,一开始主要是湖南黑茶,后来明朝时普洱黑茶也加入西征。咳,所以黑茶主要是用来跟西北甚至藏区搞好关系的,地位类似于今天日本的出口商品,在中原不是什么高级货。如今都吃得油腻了,社会不再像唐朝一样以胖为美,黑茶的地位方随之提高。此处插播:熟普洱是一种黑茶,不是黑茶之外的一个独立品种;生普洱是未经人工发酵需要妥善陈放自然发酵成熟的黑茶半成品,新生普性质类似但口感远不及绿茶,自然完全发酵后即为黑茶(一般没熟成就被喝掉了)。现在新的人工发酵技术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香醇的好熟普比从前易得得多。自然老熟非普洱独有,广西梧州六堡茶就有生砖。当然了,良好的熟普洱比一般的其他黑茶口感好很多很多,哪怕是上好的湖南安化茯苓黑砖,也跟普洱青饼一样涩。综上,冲泡原叶茶成为主流,是因为它为主流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应运而生。制茶法进化了,古法(饮法)自然退隐。我们没有培育研发出最适合碾碎注汤点饮的蒸青绿茶跟日本人一较高下真的无伤大雅,因为当年那帮最了解抹茶并把它本身及其周边产品与文化发扬得极其辉煌的老祖宗,选择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制茶方式。㈣*抹茶粉
抹茶粉的原料是蒸青绿茶,中国现在的绿茶大多炒青和烘青,都是绿茶!都是绿茶!都是绿茶!蒸青能保留更多的叶绿素所以它绿,但蒸青没有炒青香,而且蒸青更涩。日本人对绿茶的审美是基于“要把散茶连茶带水全吃掉”这个形式的,但宋北苑的高级茶龙凤团饼制茶工艺没传到日本去,因此他们另辟蹊径将种植采摘精进至极。采茶前大半个月不给茶树见光,做出来了不苦涩(相对古法而言)的蒸青绿茶粉。这功劳大了,要是没搞定涩味末茶可能发展不成今天许多人喜闻乐见的抹茶。好喝易得才是王道,所以明朝人选择了炒青冲泡,日本人则种出了不苦涩(相对古法而言)的蒸青绿茶,而且还帮喝茶人省掉了磨人的碾茶过筛的工序。日本也从中国进口根据抹茶种植制作要求专门生产的蒸青绿茶,所以进口抹茶粉不一定真的是进口的,国产抹茶粉显然也有渠道学到制作上好抹茶粉的全部工艺。当然还是有些选购时要关注的东西:新鲜程度。但凡是绿茶均要求冷藏,但即使全程冷链,过一年之后鲜味也几乎流失殆尽、颜色变黄,所以抹茶粉这个东西不是当年的就别买了。像国人清明时去称斤新出的明前绿茶一样,春末一段时间里新产的抹茶粉也是最鲜最绿的,买回来一定要继续放冰箱。以及真抹茶粉太阳一晒就要完,颜色很快就变了,染色的绿茶粉本来也偏黄,但人工色素不怕晒。没什么我写这一段单纯是看不惯淘宝全球购神化进口抹茶粉。但是:没有采摘避光工序的蒸青绿茶,咖啡因含量比鲜而不涩的抹茶高很多,是以不建议长期做成茶膏食用,容易造成的咖啡因上瘾,晚上服用容易失眠,烘焙倒无所谓。上面写国产抹茶粉可以买,不等于不用精挑细选。以上内容主要针对吃茶,烘焙、烘焙在我眼里就随意了开心就好。【三、历史文化、末茶兴衰(已经没力气写了)】
先唐唐茶【起】宋茶【承】(先推荐天天向上中华礼仪之茶道篇,节目讲的不全对,而且把各朝各代甚至两国的东西混为一谈了,但看一看也不会被毒死。)明茶【转】日本所谓“茶道”中,饮法之外对唐宋茶的继承、发扬与创新。茶道。首先日本茶道有禅茶一味之说,而佛教有道,是以茶道一词放在日本未尝不可。但中国茶是另一回事,第一个给茶写经的人是僧人没有错,但在中国将茶发扬光大的是士大夫,这个阶层已经跟着科举一起消亡了。士大夫有没有道呢?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宋王心学,都是士大夫的道,茶文化跟士大夫的道法有没有关系?有。但“士茶一味”吗?非也,这话圣贤(酒)听了要气得跳起来。然后我们可以从字典里筛选出信息:①“道”指的是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个人非常爱茶,但这么说茶实在抬高了,让人深深感觉“茶道”实在是一种无稽之谈。那么退而求其次,②“道”指方法、办法、技术。说“茶道”是种茶、制茶、饮茶的方法技术的话,倒是很容易接受,然后被营销茶艺的人挂在嘴上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TAT 茶人感到深深的不爽!嗯,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词(认真严肃脸)。精神文化。①这一点是从“茶道”说延伸而来的。日本茶圣千利休有“和敬清寂”,于是总有各路神人问“应该用哪四个字来总结中国‘茶道’?”也真有各路神人来回答。那么我有一问:中国的四个字是应该表达过去「士」的精神,还是今天茶「人」的精神?假设是先人,那么士有入世、出世、隐市,再加上僧人,能用四个字总结过来吗?总而言之,一味模仿别人的外壳,我们的茶文化实在堪忧。②……【四、今天】
工夫茶所谓茶艺台湾大陆现代茶人【合】谢美人邀@蔺佳。茶可能是知乎最令人失望的一个板块,不是抖机灵就是营销,再不然故作高深……本来不想答结果没忍住(╯‵□′)╯︵┻━┻。这大半夜的,我新买的宋代古刻茶具图还没送到,缺失的部分容后再补吧,么么哒。关于日本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我一个好基友,家里世代卖茶,他自己在日本留学。每个人接触茶的道路都不尽相同,以上说法统统不绝对,茶有经但无道,也尚无当代陆羽上下求索给历史盖棺。不过某人提出的种种问题已稍作改正。最高票答案见解独到,富人的言行,总是不缺人跟风追捧。茶商的那一套玄学我的确没关心过,可能略微妨碍人做生意,好怕怕啊以后只写文化向。自陆鸿渐以来,宋明清皆有诗、词、赋、谱集可考,茶文化的主要人群载体:士大夫阶级从来不吝惜笔墨,僧人和封建统治阶级喝茶之余也一样没闲着。问题易考,有事找书。传送门(包括但不限于):[唐]《茶经》陆羽;[宋]《茶录》蔡襄等;[明]《茶谱》朱权。我天,赞的多绝不等于这是一个教科型标准答案。
一开始这道题问出来好多天了都只有零星几个答案和十分微弱的关注度,我当初并非以诚挚分享严肃科普的态度来答题。目前文章的一大半,都是我抱着“没人看没关系反正我也不在乎”的心情写着自己乐一乐,多处细节与表达方式都是“反正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就OK”的态度,完全没准备要为近千读者负责。因此本文对看客而言难免有表达不严谨之处,甚至顾此失彼产生误导,对此我很抱歉。我尽量每次打开看都重新检查修正,谢谢大家支持。但基于如今知乎极其低下的友善度,评论区仍然关闭。对我而言答案都在历史典籍、文物考古、言传身教的家风和今天的茶席里,个人毫无与人冤家路窄地争辩追究所谓百分百正确答案的兴趣,请各位谅解。
……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很惶恐!!!……等得闲了再来仔细修正和填坑……
日本人有钱的时候,大伙只知道日本人煮茶。
后来福建人有钱了,大家知道了功夫茶。(不好意思说错了,不知道是潮汕的)
然而西北的农民至今还没钱,大伙还不知道罐罐茶。
但不代表只有有钱人才有什么“传承”。
谢邀。
这几天一直在忙别的事。中午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他现在一部分业务就是南部铁壶,于是想起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图多杀猫,请谨慎打开。
----分隔线-----
在知乎写了一个关于茶道的专栏,参见:
茶道的起源是个笑话 - 远方的茶和理想国 - 知乎专栏最近还准备陆续对日本茶道做一些展开的分析分享大家,请关注专栏
远方的茶和理想国 - 知乎专栏----分隔线-----
这个问题已经被修改了几次,好像现在的修改也不严谨,仍然会有很多人喷。
其实我想,题主的问题无非是:
为什么日本饮茶是那样的,而中国饮茶是这样的?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再引申一下,就更加有趣,一直以来我也一直想回答一个这样的问题:
茶无疑是从中国传出去的,那么为什么日本饮茶是那样的、英国饮茶是那样的,而中国饮茶就是这样的?
上图,日本的茶道。
上图,传统英国下午茶。
上图,中国的绿茶。
一撮中国茶叶,漂洋过海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而在茶的母国,又是怎样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才是有趣的比对。
为什么日本产生了茶道?茶道的本质是什么?茶道的营销模型是什么?茶道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煮茶是怎么一回事儿到了唐代,在中国,饮茶渐渐流行。陆羽是一位有名的饮茶爱好者,到处喝茶试水,并著茶经。但是其实茶经对后代影响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陆羽称为茶圣,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过誉。
陆羽卢仝时代,茶是煎的。也就是茶和其它东西放在一锅里煮。
煮茶,到中国当代其实也还有。西藏、内蒙、新疆一些地区,牧民习惯将茶和水共煮后兑入牛羊奶,或者索性将茶与奶共煮。一些地方还要再加入盐或者酥油之类。云南的烤茶是另一种煮茶的方法:茶在陶罐中烘烤变色,倒入水再煮。
这些煮茶的方法,其实都是唐人煮茶之风的继承。陆羽的茶汤里,除了水之外,还要有盐、葱姜、煮出来的茶,大概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饮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茶是一种男女老幼皆宜的饮料。热水烹茶,令人类远离水中的病菌与寄生虫。我们注意到,茶中的添加物热量都很低,基本也不会因为饮茶有饱胀的感觉。所以在中古娱乐贫乏(没有电视手机报纸杂志),茶炉边可以打发掉大半时间。排遣寂寞很重要,排遣寂寞是仅次于吃饱肚子和找到性伴侣的人类重要生活。现代娱乐业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煮茶其实不仅限于茶,包括炒米、面糊、树叶、桔皮等等都可以作为原料,这就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令煮茶的习惯可以从高门大宅普及到寻常百姓。煮茶的方法很快随着大唐的繁荣,传入周边地区。主要是和唐交流比较频繁的地区,北方、西北和西南。
煮茶时代最重要的茶具大概有这么几种:锅子、炉子、茶碗和茶杓。我们想来这几样东西就足以煮茶……
煮茶的燃料,在唐代大约是木材和炭,煤的使用在当时并不普遍。
煮茶所用的茶,当时多制成茶饼。唐代茶饼制作,现在考据说是茶叶蒸后捣制成饼。晾晒烘干而成。饮茶的时候还要切碎研磨。看起来还是挺麻烦的。
茶的形态其实和茶具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茶碗。可以说茶推进了陶瓷的发展,陶瓷的发展也改变了陶瓷。
唐代的碗主要有几种:金、银、铜、陶、瓷、木。其中陶瓷主要是北方的原始白瓷和南方的原始青瓷。大概是这样的:
你感觉一下。这就是唐代的邢窑白瓷碗。
在这种碗中烹茶,茶汤透明度神马的,可能没多重要了……
唐代是茶的发端时代,这个时候茶还是一种相对罕有的饮料,饮茶的器具也未定型,饮茶的仪式和礼仪也没有齐备……
煮茶的方法传到日本,有这样的记载: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
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
永忠在
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
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
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2.传到日本的是宋茶
宋代的中日交流显然比唐代更多,至少在留学僧数量上。宋代也有了比较大宗的对日贸易,各种茶具能够被留学僧和商人辗转带到日本。
上图,宋代建窑盏,茶具。黑色和窑变的斑点是建窑盏的典型特征,黑瓷也和宋代的团茶饮用习惯息息相关。
在宋代,禅院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仪式。这个可以理解,搞迷信活动的最喜欢弄各种仪式,庙宇、神像、文字、经书、法事……甚至吃一顿饭、喝一碗水,都要有一定的礼法、流程、规矩。这些仪式最能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到集体生活好、我佛庄严等等。
上图,宋人斗茶图。斗茶图是宋画里的一个成熟题材,上两幅画能看到宋代市井斗茶的一些要素和情趣。带有长流的壶是典型工具,茶碗相对较小等等。
民间和士林的饮茶,当然和这个另有异趣。宋时文人讲究的是斗茶和茶戏,一则侧重奢豪品味,一则侧重艺术情趣。高级人儿喝龙凤团茶。僧人当然用的也是团茶茶饼之类,因为僧人用茶与佛事结合在一起,用量也比较大,想来对茶本身的要求就不会特别特别高。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对茶具的使用、在茶事(佛事)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的约束。
日本和尚荣西从天台山带回了饮茶的习惯,也带回了茶的种子,并且在拇尾山栽种,这开始了日本茶道的起始。
随后,随着中国寺院饮茶所用的“台子”被带入日本,日本开始了台子茶的时代。而随着民间交流的加深,日本也开始借鉴了宋人的斗茶风气,开始了日本式的斗茶。在斗茶会上,茶是以进口饮料的身份出现,并且与进口的中国文具一同陈列,在斗茶的过程中,这些进口文具作为赌胜的奖品,奖励给夺冠的人。
茶、饮茶的仪式、饮茶的器具,从一开始就是属于上流社会和富裕阶层的东西。日本曾获曾经
3.室町时代的书院茶,相当于中国的元明时代
这种斗茶的风气,形成了日本书院茶的流脉。
在书院茶时代,来自中国的进口物品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主题,中国的瓷器、铜器、笔墨纸砚、家具(台子)等等,成为主人可堪炫耀的财富,那会儿桌上有个中国的青花大花瓶,大概和今人门前停一辆保时捷的感觉差不多荣耀。书院茶崇尚来自中国的器物,那会儿中国器物也确实华丽非凡。青花瓶子在那个粗朴的时代,格外美艳绝伦。抽空大家看一下黑泽明的电影,就可以知道一般日本武士阶层的生活也基本就是穷困、粗糙、蓬头垢面了。
日本自古就有搜集中国珍奇的传统。足利义政时期能阿弥组织将义政的擦到收藏编列成册,就是所谓的东山御物。从而将来自中国的器物,通过编列官方目录的方式,将其价值上升到国宝水平。
但是明代正好是中国海禁封关的朝代,中日没什么正经贸易,走私来的东西也不稳定,中国瓷器供应远远赶不上日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需要。普通茶人根本玩不起所谓书院茶。奢靡昂贵成为书院茶的瓶颈,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贯通禅院茶和书院茶以及日本本土文化的大师。千利休。
4、扭转进口奢侈品消费的一代大师千利休
写到千利休这里,我有点犹豫。我本人也是最早读了滕军先生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作为基础读物的。对千利休这位大师也很崇敬。但是作为一个营销人,我总认为一个如此规模巨大的产业和流派,在文化的表象之下,必然有更深层次的技术因素、营销因素和经济因素作为支撑。实际上通过最近几年的思考,我对千利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知道,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所处的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内乱频仍的时期。内战打的就是钱,内战的钱本质上当然是用粮米计算,但是高级官员的贿赂、藩国之间的交易往往不可能真的用几百万石粮米来搞,这个时候浓缩了财富的贵重物品就有了用场。
茶道具就是这种便于携带的贵重物品。
历史上织田信长是非常喜欢茶道具的,茶道具甚至成为他发动战争的动因,(当然实质因素可能远远比茶碗更复杂)这就是所谓的“名物狩”,据说信长的名物收藏多达220件。后来这些名物除了损毁外,多半被丰臣秀吉继承。
千利休是堺市商人的儿子,是日本一代茶人武野绍鸥的弟子,并且得了村田珠光真传印可。后来千利休做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道师范,相当于是丰臣秀吉这一阵营的茶道活动最高管理者。在丰臣秀吉时代,茶道活动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丰臣秀吉主办的北野大茶会,相当于宣示丰臣秀吉对日本全境的权威,也通过天皇的出席,肯定了这一权威。
历史上堺市和茶道的关系非常密切。
堺市、博多的商人垄断了南蛮贸易。堺市也出了不止一位茶道大师。事实上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代并称天下三大茶人的: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和千利休,都是堺市人,其出身都是堺市的富商。通过这种出身,不知道你是否看出一丝端倪?
我大胆假设,茶贸易和茶具贸易(尤其是中国进口的高档茶具贸易)是一项有厚利可图的生意,而作为重要港口进行海外贸易的堺市,少不了这类商人。千利休17岁开始向天下知名的茶人武野绍鸥(又是堺市的)学习(学费便宜不了),又在学徒期间就能动手买到武野绍鸥都动心的唐物青瓷花瓶,他家中的资材以及家中对他从事茶道学习的投资都不会小。
9月8日更新
刚才Iphone6屏幕摔碎了,心情不好。坐回来开始更新。
受到了系统茶道教育,天资聪颖,气度宏大的千利休,对茶道事业有不同的规划。
传统上,日本茶道是追求和极度追求来自中国的茶道器具的。青瓷瓶、青花瓷瓶、铜瓶、天目盏……
甚至在中国本来是很不值钱的东西,在日本茶道家的推崇下,都成为价值连城的东西,比如这个:
上图《唐物肩冲入》,是茶道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叫做浓茶小罐的,在中国,它只是一般家庭用来承装调料的带釉的陶瓶,在日本,则会配上象牙盖子,成为极珍贵的道具。一般外面还会用锦囊之类的反复包裹。
(如果中国的商人和陶匠知道这种仨瓜不值俩枣的东西都能在日本卖到价值数十万石,估计早发它几大船过去了。果真如此,想必那些将军大名之类就要破产一批。)
来自中国的道具数量稀少价格昂贵,一方面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千利休也看到这种道具生意中巨大的利润。于是积极寻找本土的替代方案,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山寨货。
这种山寨货的思路是,用廉价的高丽瓷碗和重新设计烧造的廉价的日本茶碗,代替来自中国的昂贵的华丽的天目茶碗。用廉价的竹子切削的花瓶来代替昂贵的中国青铜花瓶,用廉价的日本瓷水桶来代替中国的青花瓷水桶……
总之,给一切昂贵的茶道具找到廉价的本土解决方案。但是,你以为就这样就OK了吗?当然不!利休还设计了一套适应本土廉价山寨货的文化表述,也就是产品说辞,来证明本土的这些山寨货是更适合日本的、更有价值的、更加美好的茶道具。
这个本土的文化表述叫做情怀………………啊不,叫做“清静和寂”。千利休将禅宗、老庄思想和饮茶仪式和日本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理论系统。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推动这一理论的传播。
然后从这里开始,千利休就走向了自己的死亡。
【未完待续……】
千利休终于出场,然而我们的讨论才刚刚开头……
一、题主说的“煮茶”,应该指的是《茶经》中关于煮茶的记载,即是把碾好的茶末投入釜中进行煮饮的方式,和某些答主题到的现代煮茶方式完全不是一个频道。题主所说的“煮茶在中国消失”,的确是一个实情。
二、在中国消失,而在日本得到传承,这不算什么打脸的事。天朝的一些工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捡了很多别国淘汰的生产线回来用,还用得心花怒放——日本的抹茶道,你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是他们捡了我们淘汰下来的习惯在用。我们在宋代,就已经不用釜煮茶了,而改用“汤瓶”点茶。日本呢?自然也觉得用釜这么个粗笨玩意煮茶实在不方便,但这毕竟是捡回来的生产线啊,工程师们看说明书根本看不懂哇,怎么办?于是琢磨着在“釜”上加个提梁,这样就方便多了。你们所熟知的日本铁壶,就是这么来的:就是我们的“釜”,加了个提梁而已。而我们的“汤瓶”是什么样子呢?赵佶老师说:“瓶宜金银”。其实岂止是点茶用的汤瓶流行金银材质,就在当时的开封馆子里,喝酒都是用的银壶银杯。当然,后来日本人也学会了金银壶的制做工艺,也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审美体系,但这就是后话了。
三、再后来,我们连点茶也懒得玩了,于是直接冲泡。日本人在玩抹茶道的同时,也发明了他们的冲泡饮茶方式,就是现在的“煎茶道”。
四、现在的日本,日常饮茶方式就是“煎茶道”,这个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冲泡方式。日本传统的“抹茶道”,仍有传承,但他们追求的美学、遵循的规矩,已经和我们曾经的唐宋风雅相去万里,风马牛不相及了。
五、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说中国有“茶道”,那么此道,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非要说“茶禅一味”,那就是误入歧途了。
谢 @蔺佳 邀,试着回答,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还请多多指教。
首先煮茶在中国并没有消失,相对来说,现在比较少了。
历史的车轮路过,事物总是会进步的,会发展的。从唐朝吃茶加盐,加葱花,到宋代点茶斗茶,茶的饮用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它更加纯粹了。
那时的茶还是茶饼,主要的饮茶方式便是煮茶了。后来发展到散茶的出现,于是冲饮器具也随之改革,茶具的多样化大抵便是那个时候出现的。
现在我们选择煮茶或者盖碗(壶)冲泡茶,或是用其他的方式,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将这款茶最美好的部分尽量展示出来,将这款茶不足的地方尽量掩盖起来。用一个词来形容最适合不过:扬长避短。
而如今除了黑茶与普洱外,基本都是散茶的天下了,散茶对冲泡方式没有非常严苛的要求(有些年份的陈茶除外)。所以人们煮茶的方式便比较少了,毕竟冲泡方式较之煮茶,更为方便些。就有的也是大多出现在比较认真的茶友们的茶桌之上,基本也是煮黑茶普洱多些。
所以,我们这边现在煮茶的方式少了,是历史的选择,是茶发展的结果。
而日本现在还以煮茶为主,首要原因就是当初我大唐盛世的时候,日本学过去的,就是煮茶。
煮茶这个方式到了日本以后,经过了历代的传承以及他们自己赋予其中的文化,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便是以“一期一会”为理论基础的日本茶道。
这或许是与民族性格有关——接触过的日本人中,大体印象都是谨慎,近乎狂热的执着(似乎有点自虐倾向),所以繁琐而对于发掘茶叶本真滋味然并卵的煮茶方式,在日本本国文化耳目熏陶成长起来的日本茶友眼里,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我今天邀请了一位朋友来喝茶,于是我老早就起床,吃点东西,然后把干净的茶室再打扫的更干净。然后我洗个澡,换好衣服,然后恭敬的坐在茶室门口等朋友。等啊等,朋友准时来了,我们依次入座,然后我开始烧水,把茶研成末,然后冲掉第一遍,冲掉第二遍,冲掉第三遍,然后把茶放到壶里面去煮,煮了半个小时,倒出两杯茶,然后我和朋友两个人就把这比中药还难喝的茶喝下去了。我觉得神清气爽。”
中国人泡茶与日本人泡茶,私以为最本质的区别,便是中国人泡茶,重点讲究如何将茶泡的好喝,怎么泡都可以,只要好喝就行;日本人泡茶,重点讲究泡茶的过程,借着繁琐的过程,粹练自己的心境,至于茶好不好喝,茶不是就苦一个味道吗?
茶道茶道,茶与道,国人多重茶,日本人多重道。
以上观点不代表绝对。
感谢观赏。
上一篇 : 日本茶入门④ 日本茶的选购以及保存方法
下一篇 : 10种经典茶叶蛋的做法,茶香浓郁,百吃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