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的茶叶、炒股—损失厌恶、及“劣币驱逐良币”
2022-03-29 05:10:40热度:94°C
2022-03-29 05:10:40热度:94°C
后来,我经常去她家,丈母娘都会泡一杯绿茶,这是她们那代人的待客之道。1986年我从上海农学院归来,承蒙领导错爱,做了个小秘书,在古老的仁德路,坐上了办公室。对坐是郑老师,他教会了我班前打扫卫生并帮同事泡上一杯热茶的习惯。慢慢滴,我自己也开始喝(但我几十年只在办公室喝)。这时候,再去离我办公室不足100米的丈母娘家,我才发现,她的茶,茶质并不如我办公室公家的好,凡是都有点泛黄。后来,有一年清明我把明前茶带给她,才发现,她老人家把明前新茶放到了冰箱的冷冻室,而把去年的旧茶拿出来泡,我晓得,她在吃这个问题上是个非常节俭的人,一如她常常说的,“菜,是用来骗饭的。”她如若上午去菜场买了菜回来,都会留一小半在菜篮子里,我问她为什么不全烧了,她说,“全烧了,晚上怎么做人?”因此,她家的茶叶都是一年压一年,来年吃头一年的茶。
接下来说炒股的事。
我丈母娘历来是反对炒股的。她耳背,把炒股说成“抄火表”。她从旧社会并不富裕的人家嫁过来,当然不知道什么是股票,但她知道那是赌博,只要是赌,她都反对。但,无论她怎么努力,在巨大的赌力推动下,她的儿女,我,始终听不得她的劝。
说回正题。有一年,是还不能用手机炒股的年代,我一个朋友去西双版纳旅游,委托我那几天帮操作下账户,他会随时发短信给我指令。就这样我打开了他的账户,一看,吓了一跳,整版大概有十一二只股票,绿油油,就像龙井村的那片茶叶地。有亏三四个点,有亏十几个点的,最多的一只印象中亏了将近50%。我不禁好奇,何以炒股炒成这样,难道,他的股从来不赚钱么?带着这个疑问,我禁不住查了查他的交易记录,这才发现,他买了赚钱的股票后,基本上盈利不足5个点,便都卖出了,而亏了的股票便舍不得割,一直等解套。后来,我有机会接触了更多投资者,包括有段时间拥有了一批基民粉丝,我进一步发现,我这朋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代表了一个个人投资者的庞大集合。大凡个人投资者以“落袋为安”的心理卖出优质公司股票,拿着劣质公司股票等解套,包括股票解套就出局,是一个常见现象。所以,有时我不禁调侃说,“散户炒股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套”,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
将上面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进行比较,敏感的人可能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有趣:我的丈母娘的消费思路是这样的:吃了差的茶叶留下好的茶叶;而我们的投资者恰恰相反,卖掉了好的股票、留下的是差的股票(姑且称作“龙井账户现象”)。
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问,我觉得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发现了一个规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这个现象也称“格雷欣现象”。这个经济学规律很好地解释了丈母娘的茶叶(姑且称作“陈茶现象”)问题。
自从有了“行为金融学”,就产生了许多理论,但它其实只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理论基础都来自后者,比如“噪声交易理论”、“赌徒谬误”等等。在行为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定律叫“损失厌恶定律”。意思是,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与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受。这便是Tversky和Kahnerman期望理论的最重要发现之一—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举个例子:假设有两项选择,一是肯定损失7500元;二是75%的概率损失10000元,25%的概率没有损失;虽然理论上这两项选择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在实际决策中,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与“损失厌恶”相关的还有“维持现状偏差定律”,即,如果一个交易可能带来实际损失,则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这项交易,而更乐意安于现状,哪怕这个损失可能伴随一定的收益。我想,这个规律能够很好地解释“龙井账户”现象。
说到这里,多数人都会认为,“陈茶现象”与“龙井账户”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只要你再深入分析下就知道,“陈茶现象”其实正是“损失厌恶”的另一种表现。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丈母娘心里,陈的茶叶不抓紧吃了,就会变质,造成实际的损失,所以,得把好的茶叶储藏起来。
前文说了,我一直是不喜欢喝茶的,直到现在,我睡前一定得喝的是一杯咖啡,蓝山或者雀巢。但是,我爸爸在我有记忆的年龄里,就是绿茶瘾君子。虽然他的茶品从来不好,都是收购站买的茶叶末,但是,他有次告诉我,“茶叶,一定要喝当年的、新鲜的。不然,你每年喝的都是陈茶,永远体会不到喝新茶的愉悦和快乐。”
我记住了爸爸的话。我的账户基本都是红色的,我心里很难容下绿。
上一篇 : 有一种股票叫“茶股”,有一种限量发售叫鸿中鸿【三星青饼】!
下一篇 : 股票持仓多少,看喝什么茶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