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学史力行办实事,服务茶农助振兴

2022-03-28 10:13:22热度:101°C

 

央广网泉州6月15日消息 茶山竹海,绿意绵延。晨风润润,带着一丝似有若无的茶香,刺激着你尘封了一个晚上的嗅觉。茶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成片的摇摆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安溪铁观音的这抹绿,让无数茶客惦记上了。

近期以来,安溪县结合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我为茶农办实事”,以茶产业的发展成果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多方合力 解茶农燃眉之急

春茶萌动时节,在安溪县感德镇槐东村,和煦的阳光温暖着万物复苏的茶山。茶园里,村民们一边动作熟练地采茶,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今年采收春茶给他们带来的收获,个个喜笑颜开。但让他们最开心的不是卖茶赚了钱,而是跟着村里的制茶大师陈清元及党员茶农学到了花钱也学不到的手工制茶技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到许多贫困户因制茶技术较差而没有办法做好茶,改善生活质量,陈清元组织开展党员连心帮带——党员茶师“1+1”评茶活动,一对一帮扶指导,使一株株茶树成为“党员连心树”。

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铁观音茶叶需经过多道繁琐工序才能制成,对温度、发酵时间等要素的要求极高。为了更好地帮助茶农提高制茶技术,陈清元在感德镇铁观音制作技术研究会党支部设置党员责任片区,成立党员科普服务小组,将茶事活动与党建相结合。考虑到上好的茶都是在半夜凌晨制作完成,茶季时,茶农既辛苦也没有时间,陈清元便将课堂搬到制茶现场、搬到田间地头,形成“支部+民间社团”党建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场指导再到现场制作,将长期浸润田间地头的茶叶制作经验分享给茶农,与茶农共同探讨制茶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茶叶“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

制茶大师陈清元现场指导女工采茶(央广网发)

“他们确实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通过他们的指导,我们的茶叶品质香气条形要好一些,市场上要好卖一些。”在陈清元手把手地指导下,王梅菊的茶叶卖出了好价格,她兴奋地说道。陈清元表示,只要有茶农需要,就第一时间赶到那里去,及时地到茶园、到茶农家、到茶厂车间,进行具体指导。

茶人采茶忙,茶师傅来帮忙。2020年5月成立的感德茶师傅技艺传承创新中心,被安溪县委人才办授予安溪县乡村振兴茶业人才培训基地,主要用于感德茶师傅日常技术交流,同时兼容感德茶馆交流品鉴及感德镇茶叶相关赛事举办场所。感德茶师傅技艺传承创新中心引导了更多高素质年轻人加入制茶师傅队伍,培养出一批有传承、精技艺、能创新的新一代“茶人”,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单打独斗’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许多人选择加入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加入合作社后,大家不仅提高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性,还积极跑市场、找销路,合作社在促进群众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感德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庆云说道。作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感德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的运作模式,设立理事会管理机构,为合作社开展生产协作,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发放农事投入品。合作社社员责任制管理茶园、制作茶叶、以质定价,并互相联保、监督,强化集体连带责任。首推实行“四重体检”(茶园茶树的体检、农事投入品的体检、加工环境的体检、毛茶产品的体检),始终做好各个生产环节的卫生管控,多重措施并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提升茶叶品质,开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据统计,该合作社拥有77个联保小组,798个社员户,653个毛茶加工点,管控茶园6500余亩,年产量400多吨。

“一叶”到“一业” 以茶富农办实事

“茶业已成为安溪富民强县的最大民生工程、助力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引擎。”据安溪县副县长肖印章介绍,作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拥有茶园面积60万亩,涉茶人口8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6%来自于茶业。

据悉,今年春茶开采以来,安溪除了提供农技指导外,还从联系招募采茶工、为茶农购买保险、广泛联系茶商进山收购春茶等多方面出实招、办实事,千方百计服务茶农促增收。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系列活动之一,安溪县财政投入100万元实施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立足产业发展和培训需求,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土专家”组成讲师团队伍授课,建立了层次多样、技术齐全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团队。在教学方式上,按照“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要求,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培训、指导、实践、服务一体化。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从‘一叶’到‘一业’,一株株茶苗,与茶农们的致富之路紧密相连。”安溪县县长吴毓舟说道。如今的安溪发展茶产业链条由“一叶”向“一业”加速转变,茶机械、茶配套、茶包装、茶文化、茶旅游等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产值突破50亿元,大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在此基础上,瞄着更高的目标,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世界茶叶制造中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安溪县正着力实施品质、品牌、市场、文化、素质五大提升工程,争取用2-3年时间,进一步提升安溪茶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加快品牌国际化步伐。

“数字+互联网” 助力乡村振兴

春季茶园管护时节,放眼茶乡田间地头,“数字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龙门镇洋坑村的高科技病虫害生物防治,引得央视《新闻直播间》“春日中国”专题报道现场连线;桃源有机茶园借助5G技术,茶园的温度、湿度、茶树生长情况、病虫害、土壤的信息,管理者足不出户实时检测……

这是该县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的缩影。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进“互联网+”现代数字农业,凝心聚力开脑汇智,通过创新5G、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让“数字”下沉,数字乡村活力不断喷涌。在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交流活动上,以全省第一的亮眼成绩,获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走出一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工作人员检测茶园5G物联网灭虫灯(央广网发)

近日,走进部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桃舟乡桃源有机茶园,云雾缭绕,一株株茶树生机勃发。一张张粘虫黄板插在茶园每个角落,无线网络全域覆盖,一个个摄像头、传感器守卫在茶园各处。轻敲键盘,就能实时察看茶叶的生长情况;鼠标一点,就能自动给茶叶浇水施肥。原来一个茶叶基地需要多人管理,如今一个人就能扛下,这是有机茶园给人最深的印象。

“过去,种茶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茶树种植管理全凭经验,耗时耗力,效果还不好。”桃源有机茶园负责人汪健仁介绍,如今,通过建设茶园环境数据采集气象站、物联网灭虫灯、智能高清监控系统等,实时拍摄画面,智能监测基站收集茶园的温度、湿度、风向、降雨量等基本数据,改善局域小气候,让茶树“缺啥补啥”。之后通过分析处理图片与数据,还可实现茶园监控平台系统、虫情测报、土壤环境以及水肥一体等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大大节约人工成本,实现茶叶种植可控、加工可控、品质可控。

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已成为安溪县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表示,安溪以茶为媒,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数字农业,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茶农增收,铺牢乡村振兴轨道,绘出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新图景。(张锦川 刘育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