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茶的千年战争腾讯新闻
2022-03-27 21:47:17热度:120°C
2022-03-27 21:47:17热度:120°C
1
去年,一位常住英国的美国博主,在TikTok上示范用微波炉冲泡英式奶茶,茶包扔进冷水,冷水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分钟,放奶放糖,大功告成。
这条类似于教意大利人如何在披萨里加菠萝的视频,成功的让英国让英国人体会到精神上被挖祖坟的痛苦。
在经由社交网络发酵后,该视频成功引发外交事件,英国驻美大使请出了陆、海、空三军代表在野外,厨房,甚至飞机上向不懂喝茶的美国佬展示了英式奶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而美国军队则以咖啡教程回击,并称。
“我们不喝茶,我们只喝咖啡”。
这种美国人对着英国人脑门吐口水的纯侮辱性事件自独立战争后已不多见。
但作为触发此次事件媒介的茶和咖啡之间的斗争多年来却屡见不鲜。
同样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和咖啡一直被作为竞争对手相互对比,即便到了现在,“为什么茶不如咖啡流行”、“为什么咖啡不能代替茶”之类的争论依然不少。
与之类比的大概是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
在消费主义活跃的当下,茶和咖啡在市场上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常常有人讨论咖啡和茶谁更有市场,谁会是流行饮料之王,瑞幸和小罐茶谁会教华尔街做人。
二者的交锋,不仅仅是消费行为,更是文化差异。
红茶、咖啡,你想起的是口味。
但这两种饮料放在历史上,是贸易、殖民、战争,以及无数血债。
所有让人类对其有成瘾性的产品,不管是盐、糖、多巴胺、咖啡因,都会衍生出相应的经济,而经济必然与贸易,战争,宗教,文化相互关联,最后变成基于利益的定义权争夺。
咖啡与茶的战争延绵千年,人间的纷争始终不变。
2
茶和咖啡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都因大国势力的影响而成为文化代表。
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即便是保守考据,在秦汉时期便有了确凿可考的证据证明茶的存在。
至少千年前,茶就已经是亚洲的国民饮料,并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独特的茶文化。
茶在当时,是毫无疑问的流行饮料之王,而形成这一切的,是无双的国力。
而咖啡同样代表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咖啡本身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后传入也门,13世纪左右,咖啡在也门盛行一时,摩卡港成为著名的咖啡出口港。
在也门,咖啡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强者——奥斯曼帝国。
这个由一个流亡突厥小部族的政权通过残忍的弑亲继承法获得一个又一个凶暴而智慧的君主,并在其领导下逐渐走向强大。
16世纪初,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的奥斯曼帝国出兵征服埃及,将饮用咖啡的风潮带回伊斯坦布尔,随后后奥斯曼帝国占领也门,控制了出口咖啡的摩卡港。
然而一统中东并非苏丹的最终目的,在往后数十年,奥斯曼帝国击灭匈牙利,上逼维也纳,夺取巴格达,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奥斯曼土耳其便成为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人口过千万,囊括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垄断东西方贸易的超级大国。
但此时,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一度是被禁止的,原因无他,宗教。
在宗教人士眼中,这种能够提振精神,让人兴奋的饮品与药无异,且所有能唤起欲望的东西都应该被禁止。
但民众表示不乐意,还是要喝。
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周期性的禁止又开禁间传遍整个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并因此被来自欧洲的冒险家和商人所看中,成为欧洲商人口中的“伊斯兰酒”。
咖啡的名气,与奥斯曼帝国的国力齐头并进。
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步入极盛,咖啡的大范围流行也由此开始。
但辉煌之中往往隐藏着衰败的开始,欠下的债总要还。
3
在16世纪通过蹂躏欧洲踏入巅峰的奥斯曼帝国终于迎来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敌人——“欧洲列强”。
日心说发表,伽利略铁球实验,麦哲伦航行世界,科学开始萌芽,16世纪的欧洲在科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开始崛起,而其中发展得最迅猛的一个领域,是海军。
此时双方的冲突是必然的。
一个称霸百年的帝国,没必要跟后来者讲和平,只想打死你。
而另一个被你欺负了半辈子的人,终于大棒在手,更不会跟你讲和平。
于是,一个奥斯曼帝国,一个欧洲列强;
一个地表最强的陆军,一个疯狂崛起的海军;
一个伊斯兰教,一个基督教;
一个中东强国,一个欧洲新贵。
还说什么呢,盘他。
这一打,就是百余年。
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各国大小战役不计其数。
今天你进犯,明天我还击,后天我奇袭,大后天你阻击。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依然以胜居多,但随着战争的延长,形式开始逆转,奥斯曼颓势渐显,胜多败少,变成胜少败多。
1529年,维也纳之围,奥斯曼土耳其几乎将欧洲逼至生死边缘,建立起无上的帝国荣耀。
1683年,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奥斯曼在欧洲的扩张就此终结,其所控制的贸易通道被各国蚕食,宣告盛极而衰。
成也维也纳,败也维也纳。
同年,在奥斯曼帝国的折戟之地维也纳,战败的奥斯曼军队撤退时留下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包含500袋阿拉伯人视作珍宝不肯外流的贸易品——咖啡豆。
咖啡就这样通过战争这种非正常的交流方式,以战利品的身份,慢慢传到了欧洲。
这时候,咖啡的意味就变得讽刺了起来。
所谓“战利品”,必然是胜者从败者处掠夺而来,唯有胜者才配享有。
因此,作为战利品的咖啡在欧洲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奥斯曼帝国的战败羞辱。
作为战利品的咖啡在欧洲越是火热,反过来也就代表着奥斯曼帝国越是衰落。
败者食尘,咖啡成为胜者的玩物。
自此以后,欧洲发展再无阻碍,随着西班牙、荷兰等一个个海上霸权的建立,欧洲人咖啡越喝越多,咖啡馆越开越多,甚至将咖啡豆种到了自己的殖民地中。
而奥斯曼帝国自此陷入衰退,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皇室被驱逐出境,帝国迎来终章。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消费资源的大范围流转往往与战争挂钩。
正是在这个崛起中的欧洲,来自东方古国的茶叶和兴于奥斯曼的咖啡第一次短兵相接,成为无数势力交锋的前线战场。
而茶和咖啡带来的也不止是作为饮料的风味,而是作为资源所引起的贸易、纷争、乃至战争。
这一次的主战场,在英国。
4
作为欧洲咖啡文化的诞生地之一,英国早在17世纪起便开始引进咖啡。
那时候的咖啡,是精英阶层的“社交良药”,而原因,离不开咖啡馆这一载体。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伦敦诞生了英国第一家专业咖啡馆。
作为舶来品的咖啡价格并不亲民,价格的门槛让咖啡馆成为精英阶层的热门选择,大量富家子弟,高知识分子,政商精英在咖啡馆齐聚,咖啡馆因而获得“便士大学”的昵称。
由于行业精英和富家子弟的大量聚集,使得英国咖啡馆在身兼伦敦商业、政治情报的集散地,先进文化思想的萌发地之余,也成为了“意见领袖”交流观点表达意见的“网红场所”。
处于伦多商业中心的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巴斯瓜·罗塞咖啡馆,由于大量商业从业者聚集成为股票市场的重要据点,人称“第二股票交易所”。
十八世纪后,仅仅伦敦一地就拥有超过500家咖啡馆,咖啡馆文化由此蔓延开来。
咖啡的盛行,代表的是阶层分化的开始。
唯有进入商业社会,才能诞生出专职作者,股票交易员,大学教授等不同的职业分化,才能诞生所谓的“社会精英”。
咖啡馆的流行,是英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以此看来,咖啡已风行英国,没有茶出场的余地了?
不,接下来才是茶出场的开始,因为咖啡的活路,就到这了。
首先,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且由于饮用前需要烘烤、研磨、冲泡等一系列工序,导致咖啡只能在咖啡馆中消费(家用设备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对于许多社会中下阶层而言,咖啡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其次,由于咖啡馆内常有大量年轻男性聚集并伴有酒精消费,在酒精和荷尔蒙的滋润下,部分咖啡馆一度以打架和通奸闻名,臭名昭著。
这和今天的优雅调性完全不同。
强烈的男性氛围和恶劣的治安环境导致咖啡馆对女性的门槛过高,即便是贵族女性,很多时候也受不了。
这就损失了一半用户。
这些门槛和限制使得女性对咖啡馆充满敌视。
即便刨除经济和治安问题,咖啡作为来自中东的“异教徒饮品”,在宗教上有“政治不正确”的原罪。
精英、有钱人这些强势阶层可以无视社会风评,但普通人不可以。
这使得咖啡少了巨量的客户。
5
英国或许不需要咖啡,但英国需要咖啡因。
咖啡因不是只有咖啡中才有。
这种需求源于一件大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将英国民众从无休止的田园劳动中解放出来,诞生了工人群体。
工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振奋精神饮料,以支撑其完成一天的工作,同时以此为消遣打发空闲时间并进行社交。
而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工业革命的降临,贵族女性迫切需要一个和男性主导的社交圈截然不同的场合来展现自己。
并且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大量污染,水质污染严重,无法直接饮用,但单纯饮用热水并不舒适,热饮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整个英国都需要一种适合日常消费用以提神的热饮。
而此时,欧洲有禁酒令,不允许把酒当成日常饮料。
恰恰是在这个时候,酷爱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联姻成为英国王后。
贵族妇女学习王后开始喝起茶,她们身穿优雅的服装,摆上精致的茶具,展现仪态、彰显品位,同时交换八卦,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这种习惯渐渐流传开来,被称为“下午茶”。
喝茶的习惯渐渐从皇室,到贵族,最后传至普通大众。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具有提神作用,同时无需复杂工序消费门槛更低的饮品正是他们日常所需。
至于宗教问题,当时的中国对于英国大众而言依然是一个远方的文明国度,而非奥斯曼这种明确交恶的异教徒,大家没有矛盾,所以茶的“身份因此”更加纯正。
更何况,国王带头喝的东西,你宗教不允许?
教会有几个师?
在皇室带头下,红茶渐渐取代咖啡成为英国人的最爱。
6
然而,茶叶的地位,来的也不简单。
明面上看是民众出于需求做出的选择,实际上也是英国的幕后玩家们自身不得不维系的利益所在。
选择茶而非咖啡的原因,有三个:政治,经济,文化。
在咖啡刚刚流行时,英国的资本家们也曾跃跃欲试。
但咖啡没有他们插手的余地。
在十七世纪之前,咖啡还只能从阿拉伯半岛进口,而阿拉伯半岛处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尽管奥斯曼帝国荣光不再,但也不是随便谁都惹得起的。
咖啡贸易被奥斯曼帝国严格保护出来,只作为商品出口,所有咖啡豆都必须烘焙后出售,断绝他人培植咖啡树的可能。
但我们都知道,有个东西,叫走私。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你没看错,东印度公司不是只有英国东印度)首席商人彼得·范·德·布鲁克,通过走私咖啡打破了阿拉伯人对咖啡的垄断,让列强们从中看到了暴富的希望。
这场关于咖啡的贸易战争正式掀起。
首先吃到肉的,是荷兰人。
随着荷兰击败葡萄牙,控制斯里兰卡。
咖啡种植园开始遍布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
为增强产能,荷兰人又将咖啡种植业带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随着咖啡贸易白热化阶段,咖啡甚至比暴力团体还赚钱,赚钱到连暴力团体,政府都开始阴招不断,加入抢钱行列。
一名法国海军军官直接率队盗走献给路易十四的咖啡,落草为寇跑到加勒比海,干起了咖啡种植生意。
不知道这是不是种田流网文的起源。
远在南美的巴西政府则指派军官去从法国人手中窃取了咖啡树苗,通过花言巧语从法属圭亚那州长的妻子,骗来大量咖啡种子。
咖啡从巴西的帕拉一路种到里约热内卢,成为了巴西的支柱产业。
英国也是列强之一,眼瞅着大家赚的盆满钵满,这个早已成为海上强国的国家也坐不住了,飞速加入了咖啡贸易。
但最赚钱的,只有一个,这一个,依然是那个时代的霸主,飞翔的荷兰人。
荷兰人依靠殖民地出产的大量廉价咖啡垄断整个欧洲市场,赚得风生水起。
英国完全没有插手的余地,只能更多的投入到竞争更少的茶叶贸易中。
而且,对英国而言,咖啡不止在经济上不赚钱,还在政治上恶心人。
18世纪初,英国革命繁发,咖啡馆这种聚集大量精英人士的政治讨论场常常成为政变的源头,当时的咖啡馆在政府眼中跟反派大BOSS眼里的新手村别无二致,不说亲如一家,也可以说是不共戴天。
因此当时英国政府曾多次下令限制咖啡馆的营业,并取缔了大量的咖啡馆。
而喝茶则相反,在英国,不论是喝茶还是下午茶都是相对私人的行为,避免了大规模政治集会的发生,消除了国家发生思想政治革命的潜在危险。
茶叶作为对抗咖啡的工具得到了政府支持。
这是政治的需求。
资本家讨厌咖啡,因为赚不到钱,政府讨厌咖啡,因为咖啡馆总给他们上眼药。
于是英国政商一致,将精力投入到竞争更小更有利于政府统治的茶叶生意中去。
即便茶叶生意比咖啡好做,但好得也很有限。
原因无他,还是荷兰。
当时欧洲的茶叶贸易也被荷兰所垄断,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这段时期更是欧洲茶叶供应的集散中心,由于英国悬孤于欧洲大陆之外,英国的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比别国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茶叶。
虽然选择茶叶的代价比咖啡要小,但即便是再小的代价,也没有资本家愿意付出。
留给英国的路只有两条:
1.经济上干掉荷兰;
2.物理上干掉荷兰。
而英国人的选择是:干就完了。
为了将茶叶贸易利益最大化,英国资本家两头出击。
一方面,打破垄断。
英国从源头出发,效仿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做法,组建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这个集武装和贸易于一体拥有独立舰队、陆军、商船队的殖民机构,直接绕过荷兰,去中国采购茶叶。
法国、普鲁士等国家眼见英国吃肉纷纷跟进,茶叶采购市场被打乱,欧洲茶叶价格迅速腰斩。
而荷兰,由于殖民地人民不满荷兰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加上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使荷兰在对华贸易中出于劣势;
同时由于荷兰与中国贸易存在大额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荷兰东印度公司银库空虚,大量赊帐,荷兰商人在中国茶商眼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
与此同时,由于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反而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将茶叶反销至荷兰。
左手失去货源,右手失去市场,荷兰茶叶贸易走向末路。
另一方面,物理打击对手。
商业只是表征,实际比的是拳头。
17世纪,呆在不列颠群岛闷头发育的大英已经饥渴难耐了。
重视商业的护国公克伦威尔上台后,颁布了《航海条例》,直接摆明了针对荷兰。
在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中,英荷两国互有胜负,双方角力,工业之子大英和欧洲扛把子荷兰的三场战争却在不经意间养肥了高卢雄鸡。
法国靠着战争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超越荷兰成为欧洲霸权之一。
三场战争过后,荷兰面对大英依然略胜一筹,但隐患已经埋下——大资本。
或者说,大资本的背叛。
资本不在乎国籍,只在乎增值。
荷兰国内大资产阶级为了所谓“利润”,宁愿把两百多年来累积的资本,借贷给欧洲各国的政府、企业,赚取稳定的利息,也不愿再当所谓的“海上马车夫”去对外冒险赚钱。
他们把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了敌人。
资本的短视,一览无余。
于是,荷兰自裁大部分的军力,自愿降低国际地位、心甘情愿的沦为二流国家,从而换取“更轻松的利润”。
躺着赚钱的荷兰为了能继续躺着赚钱,自愿输给了站着赚钱的英国,六十多年军备废弛,导致在18世纪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被英国直接打穿。
可即便输了战争的荷兰依然是欧洲三大富国之一,资本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谁都说不清楚。
而还在发育期的大英,通过击败荷兰,获取金融霸权,成为当世第一强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垄断世界海权贸易。
茶叶贸易唯大英独尊,可是茶叶真的重要吗?
不,重要的,只是钱。
茶叶贸易是为了钱,打败荷兰是为了钱,殖民争霸,都是为了钱。
所以,打败荷兰,垄断茶叶,钱就赚够了吗?
不,不够。
远远不够。
因为做生意赚钱,远不如躺着赚钱。
于是,英国把目光投向了亚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彻底掌控茶叶贸易,不断从中国带出茶树种子和制茶师傅(也有说法是偷窃和哄骗),在自己殖民地里尝试种植,并最终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
就这样,茶叶贸易被英国人玩到了极致,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自身也随着茶叶一同登顶,茶叶压住了咖啡,成为世界饮料。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咖啡并非毫无希望。
在英国打败荷兰之后,英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曾有一段时间的增长。
因为,在这期间英国通过抢走了荷兰手上的斯里兰卡,大量廉价的咖啡原料供应。
所以,当咖啡能赚钱的时候,英国人还是愿意做咖啡生意的。
但好景不长,18世纪末,斯里兰卡(锡兰)爆发“叶锈病”疫情,种植园中的咖啡树成批死去,为挽回损失,种植园园主们纷纷改种茶树,斯里兰卡由此成为世界红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
咖啡产量骤减,茶叶产量暴增。
咖啡就此丧失了自己在英国境内最后一次机会。
英国人对于咖啡和茶的选择,从来不是依据口味、宗教或是文化,他们选择的只有一个,利益。
工业革命,红茶满足了用户需求;
海权争霸,茶叶成为贸易核心;
殖民战争,茶叶产能稳定。
英国需要茶,但更是英国选择了茶。
随着英国在列强争霸中胜出,茶叶相关贸易让英国成为当世第一强国,英式红茶也由此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文化符号。
日不落帝国的称霸之路,也是红茶在英国作为消费品走向国家文化的封神之路。
咖啡输了,咖啡有错吗?
没错。
但纠结有没有错,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
毁灭你,与你无关。
7
日出日落,世间常理,太阳不会因为你叫日不落,就真的永升不落。
只不过这次的日落来得快了一点。
17世纪后期,随着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咖啡和茶几乎同时传入北美。
由于英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到18世纪中期,茶成为北美各阶层人民最普遍的日常消费品。
一位法国旅行者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如同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
但矛盾也因此而起。
随着英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种茶成功,廉价茶叶涌入市场,茶叶价格一路走低,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利润降低,库存大量积压。
茶叶,毕竟还是农产品。
1767年,英国颁布《贸易与赋税法》,对大量商品征收高额税金,使得北美人民不得不选择廉价的荷兰走私茶叶,进而导致东印度公司面临危机。
为了抢救差点被自己玩死的东印度公司,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批准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征收轻微的茶税,同时条例也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立法垄断,吃相难看。
但事已至此,英国已经无力保持吃相,毕竟茶叶生意只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代表,真正的问题是背后那个不堪重负的英国。
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英国政府已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靠殖民地输血是当时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
对于英国统治者而言,殖民地里那些因圈地运动丧失家园的农民,逃避宗教迫害、战祸的难民以及旧贵族旧地主们,根本算不上所谓的“自己人”,充其量不过是开荒种田用的牲畜。
对他们的压迫也不止在茶方面,各种苛捐杂税,经济掠夺从未停止,只不过作为最常见的日常消费品而言,茶叶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
那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
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
北美民众认为假如他们继续消费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必须继续忍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
怎么办?
反了。
殖民地民众成立抗茶组织和革命团体,拒绝卸运茶叶,开始反抗。
有反抗自然有镇压。
波士顿惨案、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波士顿倾茶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爆发。
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逐渐走向不可调和。
最终,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
战争爆发,茶成为了英国垄断的代表,普通民众和革命者对茶极为反感,把茶看成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不愿再买茶喝。
不喝茶喝什么?
只能是咖啡了。
同样作为提神的功能性饮料,咖啡和茶在欧美消费市场中一直互为替代品。
既然你英国人喜欢茶,那咖啡就是美国的天命之子。
受到反茶事件影响,咖啡被北美殖民地人民视作反茶代表而广受欢迎。
而被英国统治者厌恶的咖啡馆开始发挥统治者厌恶的作用——引导革命。
如英国人所料,咖啡馆作为公众场所不可避免的与公共事务和社交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与在18世纪北美殖民地建立初期需要大量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相吻合。
咖啡馆不仅是当地的商业活动中心,到了独立战争时期,新闻在这里传播,信息在这里汇合,商人在此集会,股票交易在这里展开,各类思想于此萌芽生长,咖啡馆甚至一定程度上兼任了法庭和市政厅的工作。
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使得北美民众对咖啡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在战争的催化下,茶和咖啡被北美殖民地民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茶被当作英国专制和压迫的代表,咖啡则被视作爱国和自由的象征。
茶和咖啡最大的作用不再只是提供咖啡因,而是强化政治概念。
8
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独立战争爆发,最踊跃的,除了不喝茶的美国人,剩下的就是英国的宿敌们。
哪些宿敌?
不知道。
为什么?
因为太多了,数不过来。
英国在争夺霸权过程中,赚了多少钱,就得罪了多少人。
初代日不落西班牙,最佳对手荷兰,还有打了两次百年战争刚刚输了七年之战,新仇旧恨堆一起的法国。
一堆国家听说北美反了,欢呼雀跃的就跑来要给英国佬助助兴。
剩下欧洲国家几乎都是武装中立,等着看戏。
英国人好运到头了。
1783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而此时距离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不过堪堪20载。
一个帝国的崛起孕育于另一个帝国衰落。
茶叶的垄断,引发了咖啡的革命。
命运的嘲讽有时过于无情。
至此战争结束,美国独立。
但茶也确实不能喝了。
此时,不喝茶不再是出于对抗,也不是口味,而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考量。
在独立战争前后,茶叶主要产地集中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而上述这些地方贸易航线实际上都处于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中,一旦英美再次发生冲突,美国被封锁,茶叶贸易就会成为英国针对美国的工具。
而咖啡的主产地在南美,离美国更近,即便英美发生冲突,近在咫尺的南美也很难被封锁。
于是,独立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咖啡都被渲染成代表美国的“爱国特饮”。
“食物的意义与国家统治者的意愿和利益紧密相关,与国家本身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
但咖啡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正如美国的国运,那时才刚刚开始。
9
咖啡作为一种消费品在经济和政治红利的影响下,成为了美国的选择。
但作为一种消费品,咖啡需要烘焙、研磨、再冲泡的特性使其难以在脱离咖啡馆的之外的场景承载民众的消费需求。
门槛越高,受众越少。
这一次,历史的进程再次与产品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1850年,部分美国咖啡企业开始自己对咖啡进行烘烤、研磨,装罐,这些前置措施大大减少了咖啡消费门槛使得民众可以轻松的自行冲泡咖啡,而密封铁罐包装使得咖啡得以配送到全美各地。
标准化,解决了咖啡的储存、运输和消费场景问题。
罐装咖啡刚一发明就遇到了适合的场景,西部和战争。
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发起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大批东部移民向西部进发,屠杀原住民,开发西部,以此吞并土地,获取资源,扩大国内市场,完成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咖啡成为了西部牛仔和拓荒者们的最爱。
罐头咖啡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享用摄取咖啡因,即便是得克萨斯州的荒漠,只要有火就有咖啡。
荒野牛仔们围坐在篝火前用铁罐煮咖啡的场景也因此成为了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景象。
消费品和城市化,以咖啡和牛仔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
这一时期,除了牛仔和拓荒者之外,咖啡最大的传播媒介,当属美国大兵。
咖啡一直是作为美国士兵打仗的“物军需资”而存在的,在早期分配咖啡豆时期,为了能够喝上现磨咖啡,便有士兵在随身武器上装磨豆机的趣闻。
在咖啡粉包发明后,美国军方开始向士兵提供定量干燥的咖啡粉包,士兵们可以在战争间隙靠咖啡提神醒脑,并省下煮咖啡的时间,以此作战警觉性。
阿尔及利亚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依靠战争,美国吞并土地,获取资源,发战争财,建立海外基地;
战争既让无数士兵加入咖啡爱好者的行列,也让美式咖啡随着战争的爆发走向世界。
为什么冰美式是韩国国民饮料?
为什么日本对于咖啡如此有研究?
因为他们国土上有美军基地。
但更重要的是,战争造就现在的美国。
随着士兵、牛仔、拓荒者先后加入,咖啡市场快速扩张,随着咖啡一路传播,美国国力与日俱增。
不知不觉间,咖啡成为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国民饮料,而一个现代史上的巨无霸在咖啡的滋润下已经悄然成型。
战争落幕,开荒结束,该找个地方坐下来悠闲的喝咖啡了。
如果你经常看好莱坞电影,对以下这个场景必然不会陌生:在一家路边餐馆里,坐在一个靠近窗边的位置,悠闲的看着报纸,金发女郎穿着常见的餐馆围裙送来煎饼培根和煎蛋,男主端起咖啡,老头坐在男主对面开始交代任务……
路边餐馆之于美国人就像意式咖啡餐馆之于欧洲人,是家乡的味道。
这种原本为夜班工人和深夜醉汉提供的餐车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点亮“固定场所”、“24小时营业”、“高性价比”的技能点,渐渐地成为无数美国人对家乡的印象,也正是这种路边餐馆的存在,让咖啡渗入了美国人的潜意识中,成为其日常所需。
路边餐馆代表的,实际上是城市化的最后一步——服务业爆发。
战争,殖民,城市化,一系列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美国正式成型,也让咖啡深入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美国在战争和工业化的需求下选择了咖啡,咖啡随着工业化和战争的进程成为美式精神的代表。
作为一种消费品,咖啡成为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错点。
10
二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咖啡行业也跟随美国的发展,先后掀起速食化,精品化,美学化三波浪潮。
1938年,战争加速咖啡速食化的发展,速溶咖啡诞生。
雀巢,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公司追求以商业模式的方式来销售咖啡,掀起长达20年的速食化浪潮。
美式咖啡随着速溶咖啡这种极致标准化产品的诞生,随着美国影响力的日渐加强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广泛传播。
但即便此时,美式咖啡的代名词依然是方便、快捷,难喝,深受欧洲咖啡老炮的厌恶。
尤其是意大利人,他们觉得美式就是犯罪。
随着美国与苏联分庭抗礼,成为欧美资本主义明灯,大批专业人士来到美国,掀起精品咖啡革命。
也正是此时,美国世界警察的形象已经无可替代。
2003年,“知识分子”咖啡馆赢得美国咖啡师大赛,咖啡业界掀起美学化风潮,追求像对待陈酿葡萄酒一样对待咖啡,讲究咖啡豆的产地,原料的好坏,咖啡的风味,甚至讲究咖啡的艺术。
尽管在众多咖啡爱好者眼中,美式咖啡处于咖啡鄙视链的最底端,但就传播范围、产业规模、文化影响力而言,全球无人能出其右。
美式咖啡代表的不止是咖啡因,不止是功能性饮料,甚至不止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幻想。
这个幻想叫做“美国生活”。
美式咖啡之所以如此强大,不因为它是“咖啡”,而因为他是“美式”。
还记得前面写过吗?
商品的流行,永远基于经济、政治、以及宗主的利益。
咖啡与茶的战争汇总,胜利的不是咖啡。
是美国,航母、核弹、硅谷和华尔街。
11
那么咖啡的下一个对手是谁?
还是茶。
只不过这次的茶不再是英式红茶。
而是清茶与新式奶茶。
背后的玩家也不是英国,而是中国。
在近十年间,中国在国内经济和消费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即便放眼全球也难寻敌手。
如果要在消费和文化领域寻找一个符号作为中国的代表,茶必为其一。
茶和咖啡,或者说所有消费品的市场攻防,本质上也是关于“定义权”的争夺。
茶和咖啡的战争,说到底不过是不同文明,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利益的争夺站。
不论是茶还是咖啡,终究只是玩家手中的手牌,而最终获胜者赢得的,其实是“定义权”。
唯有胜者的商品可以获取利益,唯有胜者可以为商品赋予意义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有消费品的最终意义,永远是幕后玩家的利益;
而幕后玩家的实力,也将反过来决定消费品的意义。
强汉盛唐,让茶文化辐射半个世界;
奥斯曼帝国横跨三洲,弯刀铁蹄让咖啡成为异域美酒;
日不落帝国的船队所及之处,红茶永不干竭;
美利坚大兵踏及之地,咖啡生生不息;
现如今,盛唐已是历史,奥斯曼帝国崩塌,日不落帝国日落西山,德州牛仔成了老红脖子。
时移世易,物换星移。
轮回,永不止息。
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农业考古. 陶德臣. 论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抗茶活动
【2】.东方收藏.刘呈德.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3】.世界博览.粟月静.咖啡与茶战争史
【4】.企业观察家.杜君立.茶叶与鸦片的战争
【5】.茶叶战争.洪海亮.
【6】.知乎专栏.爱茶胜过咖啡?英国人:故事本来不是这样的。By CSCA精品咖啡学院.
【7】.英国人为什么“嗜茶如命”?他们不是应该更喜欢喝咖啡吗?By苏澈的自留地.
【8】.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咖啡文化.
【9】.知乎专栏.斯里兰卡红茶的前世今生(一)鸦片战争or茶叶战争?By里兰卡七七.
【10】.英国工业革命:女工的血泪史,身体累到变形,还要遭受残酷剥削!
【11】.新茶饮:“第一股”未有定论 海外战场与新玩家硝烟四起-新浪科技.
【12】.从速食咖啡到咖啡美学化,详细讲解世界的三波咖啡浪潮-咖啡网.
【13】.知识分子’是怎样卖咖啡的?-By纸城.
【14】.咖啡的传播与流行(十)欧洲人喝的咖啡越多,欧洲才开始崛起By落甜
【15】.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 ——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By《史学月刊》.荆玲玲.
【16】.独立战争
【17】.英国人是怎么帮助原本不产茶的印度成为茶叶生产强国的?By西山趣说历史.
【18】.美国人的咖啡精神!-咖客.
【19】.知乎专栏.美国的霸权咖啡By Peter Tam.
【20】.以印度茶叶为材料的英国茶崛起之路By她心复杂.
【21】.因咖啡引发的战争,你看荒唐不荒唐By黑鹿咖啡
【22】.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By网易.
【23】.世界红茶鼻祖,曾经垄断欧洲最后却被世人淡忘,原因令人唏嘘by新浪网 时尚先锋宝.
【24】.荷兰:揭开中欧茶叶贸易序幕的海上马车夫-凤凰资讯.
【25】.中国茶叶是如何点燃英荷争霸的?荷兰陨落,英国永久失去美利坚-腾讯网.
【26】.全民追捧:干掉了咖啡文化的茶文化,为何能在英国扎根-By遇史坊
【27】.最被低估的男人,咖啡贸易的幕后推手,17世纪荷兰人彼得-By每日看历史.人物志:
【28】. 英荷战争.
【29】. 鸦片战争.
上一篇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陕西大志药业减肥保健食品被检出非法添加物质
下一篇 : 面对咖啡因,分两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