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圣茶”,它为何又忽然销声匿迹?

2022-03-26 16:23:08热度:94°C

 

原标题:曾为“圣茶”,它为何又忽然销声匿迹?

安徽盛产茶叶,提到祁门,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可能是“祁门红茶”。作为世界三大顶级红茶之一,自从1876年问世至今,祁红久负盛名。

在祁门,还有一种茶,比祁红的历史更为久远,同样不乏作为茶的传奇,嗜好它的人,甚至尊之为“圣茶”。

然而在近代它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远离了茶人的唇齿,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恢复制作。

它,就是安茶。

什么是安茶?

安茶,属于后发酵的黑茶,用箬叶、竹篓包装,外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高长,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

安茶技艺复杂,与其他黑茶最大的区别,是有一道“夜露”工艺,谷雨采摘的茶叶,等到白露开蒸。

白天,茶叶高火烘焙,夜里,茶叶吸收露水,遵循黑茶的渥堆原理,安茶人有不经过夜露,做不好安茶的说法。

“安”字的由来

安茶,民间俗称软枝茶。软枝茶一词,明朝永乐年间编写的《祁阊志》就有记载,或许是其源头,而安茶的真正创制,大概在1725年左右的雍正年间。

安茶为什么叫安茶?

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制法与六安茶类似,所以叫安茶。

一说是属安溪绿茶,简称安茶,安徽农学院的陈椽教授,在编写的《安徽茶经》里写到祁红的生产历史,说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祁红原生产绿茶多属安溪绿茶,故叫“安茶”。

一说是安徽茶,简称安茶。近代安徽省所产的茶叶,深受东南亚华侨喜欢的只有这一种,叫它安徽茶,又因为“徽”字笔画多,不好认,南洋一带认识的更少,三个字的名称又不符合说话习惯,索性简称安茶了。

南洋华侨的心头好

安茶别地不卖,专门销售到广东,再转销到南洋。

岭南的郎中,诊方常用孙义顺茶号的安茶作为药引。

而南洋华侨,痴迷安茶,也到了迷信的地步,不仅喝它消遣,更奉它为治疗百病的灵药,原因何在?

两个字,“黑”、“陈”。

安茶作为黑茶,贵在“陈”字,虽陈不霉,虽陈不烂,越是陈放得久,茶的滋味越是醇厚。

制作安茶的老师傅说:“一般茶叶都以新鲜为贵,唯独安茶与此相反。经营安茶,制成后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能运往佛山出售,转口输往南洋,他们有专门茶师,能检验出成茶的时期。当年的新茶是没人要的,两年的茶也不欢迎,只有存放三年的茶合格。”

世间好物不坚牢,最难敌的是岁月,肉体脆弱的人类,天生崇拜永恒。

或许正因为它能熬住时间,且越陈越好,所以不免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被奉之为灵药,尊之为圣茶,备受推崇。

南洋华侨嗜爱陈化的安茶,究其原因,或许与环境有关,东南亚地处热带,陈茶历经时间的发酵,退去了火气,茶性温和,有避暑去火的效用。

安茶为何忽然销声匿迹?

民国21年(1932)祁门县共有安茶号47家,人们嗜爱,不愁销路,若在盛世,茶业自然越发兴旺,乱世之中,百业凋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全面抗战爆发,销路断绝,1937年,安茶无奈停产,9年之后的1946年,这最后一批安茶运到佛山,被新加坡茶商用每担240美元的高价买到。

此后,安茶灭亡,技艺失传,不复存在。

念念不忘,死而复生

人性,爱之欲其生。

茶若喝进了人的心中,人念念不忘,茶便有了永生的可能,即使一时湮灭,终有复苏的机会。

1983年,华侨茶业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关奋发先生,给安徽省茶叶公司寄了一篓保存了几十年的安茶,附信希望能够恢复生产,当地茶厂经过多年摸索试错,在祁门南乡芦溪安茶旧地,于1992年,终于成功制出了安茶。

湮灭55年之久的茶叶死而复生,重现于世。

2013年,安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2019年,祁门注册安茶厂家12家,断而复续,渐渐兴发。

国盛,则茶盛,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不仅是安茶,整个茶业,必然一日胜似一日。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