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区茶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1-03-05 16:17:39热度:219°C
2021-03-05 16:17:39热度:219°C
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沿海,依山面海、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区年平均气温从沿海至内陆山区为19.3-13.8cC,全年无霜期312d,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700-1800h,全年平均降水量1350-2100mm。全区茶园土壤以矿质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山多、林多、雾多、泉多,山地多漫射光,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形成。境内西北部是天山山脉,为“支提茶”、“天山绿茶”的原产地,东南部拥有世界着名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是中国近代东南“海上茶叶之路”,曾出口茶叶到十多个国家,H{口量占全国的30.19%,可谓中国名茶之乡、茶叶名港。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1茶业生产现状
全区现有茶园面积11.8万亩,茶叶产量8670吨。2004年以来蕉城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新增新优茶树良种茶园面积4万多亩,产量增加4247吨,产值增加3亿元,比增191.1%。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区产量、产值的27%和46.4%,经济效益显着。全区70%农户经济、
收入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茶叶。全区16个乡镇产茶村达216个,种茶农户5.3万户,人口达23万人。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28家,主产名优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1.1茶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4年以来,蕉城区委、区政府实施以茶叶开发为主的农业山地综合开发“365”和“388”T程,每年安排茶叶产业专项资金100万元;2010年区政府“关于蕉城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会议纪要}H台了扶持茶产业政策,提供发展资金180万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
按照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品种早中晚合理搭配的原则,引导茶农种植高香型的茶树品种。重点推广早芽、高香绿茶品种早春毫、春波绿、福鼎大毫;绿乌红兼制高香型良种金牡丹、金观音、丹桂、黄观音、台茶金萱;乌龙茶品种铁观音、台湾软枝乌龙、青心大有等。目前,新优茶树品种占茶园总面积的33.9%,茶树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名优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绿茶产量从总产量的90%调到55010,红茶占25%,乌龙茶占15%,白茶占5%。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着力提升了绿
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回甘,音韵较明,汤色金黄,叶底肥
厚软亮,有余香。
西坪的铁观音品质:外形肥厚,色泽砂绿,香气浓,滋味醇厚甘,音韵明显,汤色较金黄,叶底厚尚软亮,稍有余香。
金谷的铁观音茶品质:外形稍肥厚、略结实,色泽乌绿稍带红褐点,香气尚清纯,滋味尚醇和,音韵稍明,汤色橙黄,叶底稍软亮。
因此,在茶叶审评中要根据不同地域特点,进行品质分析,提高茶叶审评准确性,同时为科学制茶,技术改进,提供依据,提高铁观音茶品质。
茶品质,加快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生产,形成了多茶类生产格局,促进茶叶原料的利用最大值。2010年九都、霍童、赤溪等乡镇茶农新品种茶青头春茶收入近2万元/亩,农民来自茶叶年人均收入由414元增加到1031元,实现了茶业增效、农民增收。
根据气候和区域布局,全区已建立宁古线天山绿茶基地、霍童溪沿线明前茶和多茶类生产基地和高山乌龙茶基地。全区形成区域分明,品种优良,基础良好,生态优美,品质优异的茶叶生产基地。大力推行“良种+机械”的结构调整模式,加强名优茶机械的引进推广,扩大名优茶生产。新建和改扩建清洁化加T厂30多家。推广名优茶加T机械300多台(套),茶叶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我区名优茶的生产。
1.2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区政府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提高了我区茶叶的知名度,促进了品牌价值提升。全区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天山绿茶”被推荐为福建省十大名茶,为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纪念茶;“天保”茉莉花茶亦被选为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纪念茶。“鞠岭”牌天山绿茶被省政府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屏峰”牌茉莉花茶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鞠岭”牌和“憩园”牌商标获“福建省着名商标”称号;“鞠岭”牌和“屏峰”牌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巾茶协推荐品牌”。2009年“天山绿茶”被国家T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山绿茶、金闽红”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天山绿茶、天山红”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名茶评比金奖。目前在本区已有各种茶叶专营店、茶庄和茶楼近五百家,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设有茶叶销售网点几百家。我区茶叶产品行销全国各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美国、日本、欧盟、越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的青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逐年上升,市场优势日趋明显。1.3生产方式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生产的辐射带动模式,或采取基地加盟、合作社运行等模式,逐步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不利产业化发展的局面,茶叶产业化初见成效。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茶叶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区通过无公害认证企业 l家,茶园1100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家,认证产
量500吨,监控茶园500亩;通过有机茶认证企业3家、茶同1132亩。重视茶叶标准化生产,2007年我区被省农‘业厅列入“福建省天山绿茶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又被列入“福建省金观音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共有2家企业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标单位”,l家企业被授予“省级茶叶加T示范企业”。全区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无公害化,重视茶叶农残,确保食品安全茶叶农残得到了有效控制。
2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茶叶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工艺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三是产品研发与推广能力弱;四是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茶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还比较薄弱,品牌建设内在夯实和外在宣传有待加强;六、市场体系建设也较为滞后。
3发展对策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品牌整合与宣传,狠抓茶叶质量,促进我区茶业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茶叶店周口茶叶店3.1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切实抓好加工配套
品种结构所带来的效益已逐渐显现,但品种结构调整过程中,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加强引导,同时要注意早、中、晚合理搭配和适度连片开发。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和茶农做好新品种原料的加工配套,要根据新品种的规模和产品加TJ需求来配套相应的加T设备。财政扶持专项资金要把扶持加工作为重点,以发挥品改的最佳效益,进一步激发茶农品种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3.2强化茶叶安全,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
产品安全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我们要长抓不懈,把确保茶叶安全摆上重要日程,通过强化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卫生质量。一要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茶农的标准意识和产品安全意识,使之成为广大茶农和企业的自觉行为;二要加强培训和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和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三要严格按照相关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3.3积极探索品牌共享,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目前我区的“天山绿茶”、“天山红”两大公共品牌
对海峡两岸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摘要:从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两岸茶产业的合作基础等方面,介绍了两地茶业的发展情况,显示出两岸深厚的茶缘及二者在茶业交流合作方面的必然性,并对闽台两地茶业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7、。曲t pW.I__1刈LJ" 州、JJL’/x、“lb, J J U,7;f__k,-℃
引言
茶业作为闽台共有的产业之一,在两地都拥有极为广泛的产业基础。两地茶叶同根、同源,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当今来看,都有着很深的茶缘情结。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加强了茶业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往来,给两岸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并且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不断地着眼于优势互补与资源优化,使两岸的茶产业都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海
峡两岸茶业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是两岸茶业经济、文化发展的保证,也为增进两岸友谊,加强合作,共建美好明天提供了契机。
1闽台茶业发展的历史渊源
18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漳州泉州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移民台湾,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现在台湾80%以上民众都是福建移民过去的。台湾与福建隔海峡而相望,两地同属亚热带型气候,多山多雨多丘陵,台
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都不大。因此,解决两大品牌的共享问题,即能整合资源共同努力来做大做强,又能满足广大企业品牌共享的愿望。积极探索品牌共享的渠道和办法,可以学习借鉴浙江”龙井茶“品牌共享的事例,生产包装两大品牌产品,实现品牌共享。进一步加大”天山绿茶“、”天山红“名优茶开发力度,增加名优茶比重,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通过提高茶叶加T质量和提升茶叶品质档次,以增加茶叶的加工附加值;
3.4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兴茶能力
一是要加强与茶叶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茶叶产业建言献策。二是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和重点茶叶企业就业,造就一支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勇创新的茶叶科技人员队伍,为科技兴茶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发挥老科技T作者作用,采用返聘、续聘等方法,让老科技工作者继续留在茶叶队伍,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培训等相关工作,发挥他们的余热。四是要
强化科技知识培训,培育茶业生产经营新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鼓励茶叶企业从业人员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加快科技兴茶步伐。五是支持茶叶科技创新,加大茶叶研发经费补助力度,重点用于茶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创新。
3.5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为促进蕉城茶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茶叶的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茶叶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资金支持,加大对生态茶园建设以及名优茶、深加工产品研发的扶持力度;出台有利于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茶叶产品出口,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到蕉城建基地、兴龙头,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湾茶业的发展自古以来与福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台湾植茶、制茶的技术与闽地相同,着名的茶树品种都源白闽南、闽北,茶同根,种同源。约200余年前台湾从福建引进茶种及种植技术,并在台湾北部开始茶叶栽培与加工,台湾乌龙茶分为南北二类,北部是以武夷岩茶技艺蜕变而成,南部由安溪茶技术演变过来。资料考证,台湾茶叶精制加T最早来白福建厦门;最初的台湾”花香茶“(即具有花香的包种茶),由福建茶商吴福源开的先河,香气特强的茉莉花种也是由福州引种来台湾的l-31。
2闽台茶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1台湾茶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1.1发展现状
目前,台湾茶园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大致可划分为北部、桃竹苗、中南部、东部和高山茶区等五个茶区。台湾早期的茶叶生产主要是红茶和绿茶,外销量占了产量的75%-85%。后来由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等各种因素导致红茶与绿茶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台湾失去了大量的红、绿茶国际市场。为保证茶业的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台湾开始提倡茶饮,并且随着岛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标准的提升,人们对茶叶保健功效的关注等,岛内茶叶消费快速升温,茶业产制由外销转为内销,以产制外销茶类为主的北部茶区茶园面积逐年萎缩,茶区南移,茶类生产趋向高品质、高价位的部分发酵茶类,大工厂普遍萎缩,而白产、自制、自销的小型茶工厂如雨后春笋。茶叶曾经是台湾重要的出口产品,但由于岛内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升高,茶叶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且随着岛内茶叶消费热情不断上涨,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加,25年内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3.21倍,茶叶出口逐渐减少,同时开始依靠进口以弥补岛内自身茶叶产量的不足,1991年台湾进口首次超过出口,标志着台湾转变为一个茶叶净进口地区,当前,台湾进口大都以红茶及绿茶、茉莉花茶为主『1"4、5、6、71。
2.1.2存在问题
台湾茶业发展迅速,科技水平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1)茶区发展不均衡,茶区北移。北部老茶园较多,管理粗放,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中部和南部茶区多属中高海拔新兴茶园,生产管理较为集约,逐年增产,近年来出现茶区南移的趋势‘51。(2)茶园面积缩小,产量逐年下降。地价逐渐昂贵,茶叶生产成本增加,茶园面积缩小,产量下降,影响外销市场『引。(3)资
本相对充裕,劳力相对稀缺。茶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台湾茶叶缺少劳动力,管曦等"81通过分析台湾茶叶产业的现状和技术进步率,认为劳动力作为稀缺要素对台湾手采茶叶单产增加的促进作用较资本更大。
2.2福建省茶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2.1生产现状
茶叶是福建省的优势产业,现有茶园面积约300万亩,年产茶叶26.9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一。作为特种茶主产区,福建省年产乌龙茶14万吨,出口量近2万吨。据报道,2010年福建全省茶叶出口数量16133吨,出口创汇66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U/0和16.2%,茶叶出口呈现量价齐增态势。福建省主要茶叶种类有绿、青、红、白、花茶五大类,其中绿茶和鸟龙茶是主导茶类,两者产量合计超过90%191。目前,全省涉茶人员超过4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茶叶主产区人均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0%,其中安溪县达50010,华安县达55%,在茶叶的带动下,安溪等地摘掉了昔日的贫困帽子,跻身百强县…¨,因此,茶业维系着福建众多茶农的生计,在推动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创造就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茶叶是福建重要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之一,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主要包括乌、绿、红、白、花5大类,其中以乌龙茶、白茶等特种茶类在国际市场中占重要地位,花茶和绿茶主要销往北欧和美洲。2.2.2存在问题
近年来,福建茶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量不足。科学技术是提高茶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虽然福建茶叶科技进步明显,科技的贡献率从80年代的23010提高到现在的56%,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经济发展,然而与台湾和斯里兰卡等地相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量还是显得不足『10-111。(2)茶园生态问题严峻。茶园生态系统组分单一,纯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九成以上,缺乏防护林和树木遮荫,系统稳定性差,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严重,造成茶园低产、低质、低效益;另外,茶叶生产中大量投入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等也损害和污染了茶园及周边的生态环境。(3)生产规模小,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福建省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的企业5家,小规模的企业和初具规模的有8000多家,生产规模普遍小;另外,目前的茶叶标准体系数量庞大,标龄普遍过长,标准体系混乱,各
级标准交叉重复,存在授权制定标准的部门过多,难以统一等问题『lO.i 2、Bl。(4)品牌经营强势显现,升级面临制约。茶业品牌化是茶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其产业升级转型受到诸多困扰制约,如品牌经营基础薄弱、经营意识参差、经营实力不足、方式不成熟、品牌整合困难等I14I。3闽台两地茶产业的合作基础
闽台两地茶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合作基础宽厚。近年来,福建茶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茶业种植、生产加 T领域。在茶树良种培育、茶业生产加T、茶园管理等方面较台湾领先,而台湾在茶叶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发展快速。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闽台茶业立足于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互通有无,优化配置双方的生产要素以提升茶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使得我国茶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二者的合作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自然资源的互补
目前,台湾茶业的生产效率主要受制于茶园面积的逐年减少和人力成本的不断升高,而福建具有丰富的茶园,茶叶资源丰富,且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台湾投资商逐渐增多,但资本在该地区茶业中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资本急需向岛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而福建茶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各个生产效率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相对于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资金流对福建茶业的影响较大,并直接制约了福建茶业的实业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一点正好与台湾形成互补形势,因此,福建是台湾茶叶生产对外转移的最佳选择范围。
3.2茶叶产品与市场的互补
闽台两地茶叶产品由于品质、口感、市场定位不同,二者间的直接竞争较小。近年来,台湾大力发展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和高山名茶等高档乌龙茶产品,绿茶、红茶生产逐年萎缩,台湾的高档乌龙茶在祖国大陆、东南亚都有市场空间;而福建茶叶坚持多茶类生产,且有高、中、低端之分,能满足台湾地区茶叶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闽台两地在乌龙茶的生产上可以展开合作,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并根据产品结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避免为争夺市场而展开的恶性竞争。
3.3茶产业发展趋势上的互补
近年来台湾茶业因为受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制约,其发展开始以流通和价值创造为重点,大力挖掘茶业的
非生产功能,如观光、旅游、生态保护等,以观光休闲茶业为主建设观光茶园,实现了茶业由一级产业向三级产业的转变;而福建的茶业发展主要以生产和种植技术进步为主,陆续开发了多个茶树良种,并开始有机茶的生产和茶叶的机械化加工等,茶叶品质大幅提升,并逐渐向生态茶业、优质茶业转变,但茶叶的价值创造相对于台湾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在观光茶园建设上,台湾已经初具规模,若两地利用各白的优势条件将各自的茶业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台湾借助福建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转移投资市场,将其休闲观光茶园的发展模式引用到福建;而福建在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方面的经验的同时,也提升茶业的非生产价值创造。总而言之,就是两地融合各自特点,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使得产品附加值创造和高品质茶叶产品在两地得到较合理的发展,使得闽台茶业竞争力得以提升1114’川。
4闽台两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4.1充分发挥两地茶业优势
依据两岸茶业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两地发展的茶产业合作项目,提高茶叶竞争力,对外减少直接竞争性。福建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可鼓励台湾投资商来闽投资,在合适的茶区开展适合两地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和培育有特色的茶树品种;闽北闽南地区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可以引进台湾优良发展模式,开展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的合作;整合两地茶叶加T技术,在茶叶深加丁、茶叶有效内含成分提取、加工一体化以及茶叶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项目,提高产业现代化程度,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另外,台湾在茶叶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快速发展,而福建拥有良好的茶叶资源,要合理规划其茶叶产业的区域布局,围绕闽南、闽北、闽东3个茶叶主产区开展闽台茶业合作,两地可以合资建立新型的具有发展活力的新兴茶企等。
4.2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近年来,闽台两地民间团体(如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中心、两地茶叶协会或行会、大型茶叶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对口建立两地茶业合作制度,定期举行相关会议和论坛,借助会议和论坛的平台加强两地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并对两地茶业合作中J叶{现的问题、现状和前景交换意见,为两地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2009年9月,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海峡两岸
农业交流协会技术交流与信息咨询工作委员会在福建农林大学挂牌成立;2011年8月19日,成立了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9月25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成立。两岸交流平台的逐渐完善对两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3建立全方位合作体系
两地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以各自的特点为依托,优势互补,建立全方位的合作体系。福建学习和借鉴台湾的先进技术与茶业发展模式,发展个性,建立良好的示范区,如生态观光茶园、综合性茶园、有机茶园等,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福建茶产业投资环境,通过积极合资或是引资的方式在茶叶深加T领域引入台湾的生产加工技术,以提升茶叶附加值,两岸在这方面也积极的做了很多工作,福建的台资企业逐渐增多,2011年清流县赖坊乡成功引进首家台资企业。由于茶产业的长期性,可适当给予投资福建茶业的台商更优惠的政策;而台湾也可将其茶产业向外转移,加大投资,带动三级产业的发展。通过两地全方位的合作,推陈出新、不断进取,为夯实闽台两地茶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保证。
4.4加强人才交流
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在茶叶人才交流方面,闽台两地要逐步完善现有的两岸农业交流体制,构建和完善人才合作机制。老一辈是当代茶产业快速发展的牵头人,而年轻一代是保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新一代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年一代的素质教育问题,以高校、研究机构等为依托,定期为两地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提供海峡两岸青年一代在两地学习的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形成良陛互动,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009年开始,福建各个高校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台学习,其中,福建农林大学派出44名师生赴台访问、学习。此外,还积极邀请台湾专家前来讲学,交流,仅2009年一年,就有93名台湾专家前来。从2008年开始,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面向台湾农业行业协会会员招收成人学生,吸引台湾学生来大陆学习,两岸学生的学习交流对两地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4.5加大茶叶市场的建设
针对两地茶叶生产状况,可建立茶叶自由贸易区,或是建立覆盖闽台的茶叶共同市场,强化市场机制功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也为人们提供适时交流的可能,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立是对贸易市场不足的补充,也是两岸茶产业可持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证。
4.6加大两地茶文化的宣传与交流
闽台两地茶业虽然在民间交往热络,但交流范围相对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海峡两岸在茶产业方面有待于实现双向合作优势互补,因此亟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茶文化交流合作与互动,并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如展销会、研讨会、博览会、茶文化节、旅游节、茶艺馆、观光茶园‘71等大型活动以及应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养生及休闲功能等,通过各种茶事茶艺活动来促进茶消费,通过茶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地茶产业持续发展,真正形成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中国茶的世纪。
参考文献
[1]管曦,闽台茶业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12(6): 7-10.
E2l林燕腾。论闽台茶叶交流历史及当代发展态势[J].茶叶科学技 术。2008(2):29-32.
E3J郭琳,郭雅玲,洪翠云。浅谈闽台茶业的渊源与交流[J].茶叶科 学技术,2008(1):52-53.
E4l管曦,闽台茶产业合作前景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5(3):4- 6.
Esl管曦。台湾茶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之分析[J].福建茶叶,2005(3): 36-37.
[6]周树斌,陈叙达。台湾的茶业[J].中国茶叶。2006(2):33-35.[7]李建华。闽台茶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03(3): 19-23.
E8J管曦,台湾茶业技术进步率的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9,12(2):20-23.
[9]陈荣冰,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茶叶。 2002(4):28-29.
[10]高香凤,王庆森。台湾有机茶经验对我省茶叶发展的启示[J]. 茶叶科学技术2009(4):44~48.
[11]陈洪德,潘东明,刘宜渠,福建茶产业五十年发展历程和发展 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1):37-42.
E12]林维溪。福建省乌龙茶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 [Jl.中国茶叶加工,2008(2):6-7.
E13J陈石榕,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应该统一[J].标准科学。2009 (9):74.
E14l何孝延,谢向英。福建省茶业品牌化经营问题探析[J].茶叶科 学技术2011(1):39~42.
上半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现状和应对措施
2011年1-6月份福州局辖区出口茶叶量价齐增,批次、重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5010和7.17%。在茶叶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国际市场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大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实现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增长。12011年上半年茶叶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输日茶叶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输日茶叶约占总出口量的84%,m口批次、重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7U/o、10.3%、16.8%。其中输往日本的福建乌龙茶占输日总量的900"/0以上,主要作为日本茶水饮料的原料。1980年日本经销商伊藤园株式会社试制罐装乌龙茶水获得成功,为茶叶的饮用另辟了蹊径。从1981年开始,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开始将乌龙茶推向了日本市场,到今年整整三十年,已成为日本最大的乌龙茶水生产销售商。随后福建鸟龙茶在日本逐步的推广和普及。进口商也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如:日本三得利公司在2006年推出了”黑乌龙茶“饮料;2007年推出了”大红袍“饮料,创造了高档次的乌龙茶饮料;2008年又推出了”奢华茗茶“;2009年开始研究新的茶饮料,将闽南闽北的乌龙茶按适当的比例混合,2010年又推出”黄金桂“茶饮料。贩卖的方式和对象也在不断的变化,如: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自动贩卖机可将茶水加热销售,使人们喝到温暖的茶饮料。在去年又研制新产品,销售对象为中小学生,掀起年轻的一代热爱乌龙茶的高潮。其茶饮料的销售量从1981年至2010年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从4月开始出口日本的乌龙茶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主要原因是,三月份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国内茶叶产业冲击较大,对进口茶叶需求量进一步增加。福建省作为日本进口茶叶的主要地区,今年上半年有明显增长,预计下半年将会继续增长。
1.2输欧茶叶数量锐减。2011年上半年输欧茶叶批次、重量和金额同比增长-17.7%、-72.1%、-70.6%。近年来,出口茶叶企业同行间竞争日趋激烈,订单客源由原来单一的
?
一家企业逐渐分散到一些具竞争实力的企业手中,使得一些企业输欧茶叶数量不稳定,出现了大幅增减。
1.3民营企业出口量首次占据主导地位。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近六成。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企出口茶叶数量占总出口量的41.2%,民营企业占58.8%。近年来国企和民营企业m口茶叶量总是平分秋色,而近年上半年民营企业首次反超,表明民营企业已经在出口茶叶领域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态势不可估量。
1.4近年来国内外茶叶的产品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不断更新出台,但上半年福州口岸m口茶叶安全质量保持稳定,未检出不合格产品,也没有国内外相关通报。
1.5出口茶叶货值有所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导致乌龙茶原料价格上涨,使得出口茶叶货值相应出现上涨局面,另一方面是出口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多元化的茶饮料。
2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国内茶叶相关标准新动态
2.1国家强制标准GB 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于2011-1- 21发布,2011-4-1实施。其中涉及茶叶的有7项。
草甘膦属低毒除草剂,茶园中普遍有使用。
2.2检验检疫的行业标准SN/T 0917-2010《进iif{口茶叶品
质感官审评方法》于2010-05-27发布,2010-12-01实施。该标准代替了SN/T 0917-2000《进}H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SN/T 0737-1997《m口乌龙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和SN/T 0911-2000《进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检验检疫的行业标准《进jlH口袋泡茶检验规程》已完成,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该标准为新兴食品袋装果味茶包的进I叶J口提供了检验检疫的依据。
2.32011年6月15日农业部、质检总局等5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禁用和淘汰部分高毒农药的通知(农业部第1586号),一是白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受理灭多威、硫丹、氧乐果等22种农药生产许可申请;二是即日起,撤销灭多威在柑橘树、苹果树、茶树、十字花科蔬菜,硫丹在苹果树、茶树上的登记等。公告对于灭多威和硫丹两种农药的规定将对茶叶出口产生较大影响。首先灭多威是2011年度输日茶叶种植基地的推荐用药,日本对灭多威残留要求较低,其标准为20mg/kg。我国禁止该农药在茶树上使用,对输日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其次从福州局近三年残留监控和日常检验情况看,硫丹检出率约为11.47%,且检出值也较低,均未超f”国外限量要求。
2.4今年六月“全国出口茶叶检验检疫丁。作协作组”会议在宁德召开,对2010年全国进出口茶叶检验检疫工作做了总结,交流了全国茶叶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并对即将出台的《进出口茶叶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进出口茶叶检验检疫工作手册》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会议中对固形茶、回笼茶等非法添加的茶叶的辨别和判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专家表示可以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的双重方法来判定,并建议成立相关的专家感官审评组对问题茶进行目光的统一。同时对加香茶等没有相应标准的问题以及茶叶基地异地备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5据悉,欧盟将于2011年10月1日起对中国输欧茶叶采取新的进境检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所有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DPE);二是所有货物必须有常规入境文件( CED)才会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DPE);三是欧盟将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如果该批货物被抽中检测,则要实施100qo抽样检测(每一个麻袋)四是该法规同样适用于没有重量限制的样品等;五是进口商承担所有相关检测和入境文件准备的费用。
另据了解,此次欧盟抽样检测的农残项目主要包括
以下几项:噻嗪酮(0.05mg/kg(欧盟标准后同))、吡虫啉( 0.05mg/kg)、j唑磷( 0.02mg/kg)、氰戊菊酯(0.05mg/ kg)、高氰戊菊酯(0.05mg/kg)、氯氰菊酯(0.5mg/kg)、溴丙磷( O.lmg/kg)、氟乐灵(O.lmg/kg)、三唑酮(0.2mg/kg)。3出口企业相关举措
3.1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对茶叶基地所使用的农药肥料,采取统一购买、统一配送,避免了农药厂商对农药标识不清,可能掺入违禁农药的问题。对于茶园周边可能存在污染源的情况,要建立相应的隔离带,防止农药的漂移。
3.2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每年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合格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等级制度,对良好的供应商给予更多的机会和订单,并定期淘汰不良供应商,从而确保原料的安全卫生。
3.3加强对茶叶安全卫生的宣传。一些大的茶叶企业每年都定期召开茶叶安全卫生_[作会议,召集全省的供应商来参加,进一步加强供应商茶农的安全卫生意识。并每年编写《ff{口茶叶基地农药使用手册》,发放到每一个供应商和茶农手里,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限量要求和使用农药注意事项。
3.4加强溯源管理。一些出口茶叶生产企业着手推行更为先进的电子化溯源管理体系,通过电子化网络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可溯源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4福州局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4.1普查出口茶叶基地使用灭多威、硫丹、草甘膦、噻嗪酮、吡虫啉、三唑磷、氰戊菊酯、高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丙磷、氟乐灵、三唑酮等农药的情况以及残留水平;4.2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指导。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标准以及农业部相关公告告知相关企业及农户,督促出口企业加强对基地管理,禁止在出口茶叶基地中使用禁用农药;
4.3加强对上述几种农药的日常检测和残留监控的工作,从而掌握目前在出口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以便有效应对国外不断变化的贸易壁垒;
4.4继续加强对m口加工企业产品的溯源管理,督促企业做好从原料到成品(包括鲜叶、毛茶初制、拼配加工、精制)各个环节的批次管理,确保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
4.5积极跟踪收集国外相关信息。据悉CAC、美国、欧盟都将逐渐取消硫丹在茶叶中的使用登记,故要实时监控硫丹在茶叶基地的使用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上一篇 : 耿马县2011年茶叶工农业总产值超2亿元
下一篇 : 永德县2011年9月份茶叶生产形势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