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出炉

2021-03-05 16:17:19热度:191°C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产量、价格不仅在每年全国茶叶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广大茶农、涉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随着2012年全国各地春茶采制陆续进入尾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通过对各省茶行业组织、重点企业的调查,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形成2012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旨在对全国茶叶产销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形成行业共识,引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对行业的重视、思考与支持,引导和推动2012年全国茶叶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2011年回顾

2011年,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关心下,中国茶产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点,茶园面积稳步扩大,茶叶总产量创出新高,茶消费热点频出,茶文化不断普及,茶产业逐步成长为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行业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茶园总面积达到2112.5千公顷,较2010年增长7.2%;茶叶总产量达到162万吨,较2010年增长9.9%。茶叶农业总产值接近729亿元,较2010年增加121亿元,增幅超过20%。

在出口方面,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到32.26万吨,同比增长6.6%,出口额9.65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在内销市场上,红茶黑茶成为新的消费亮点。由于金骏眉的示范效应,各地掀起恢复、创制红茶的热潮,信阳红、遵义红、宁红、川红、祁红、宜红等拉开了中国茶市红绿辉映的热闹景象。与此同时,可以陈放兼具保健功能的黑茶大刀阔斧地开拓内销市场,新市场的成功开拓和消费者的不断增加,有效地带动黑茶产品升级更新,黑茶中高端产品层出不穷,各个价位的黑茶产品全面出击。而普洱茶市场经过调整巩固后,大众茶和精品茶分化明显,但消费总量不断恢复增加。绿茶作为我国第一大茶类,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总体稳定,需求庞大,仍是我国茶产业的中流砥柱。白茶黄茶虽然产量较小,尚未出现引起全行业、全社会瞩目的事件,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推介,企业效益提升,发展势头也可圈可点。

二、2012年春茶情况

1、产量

由于受前期不利天气影响,全国早春名优绿茶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小幅减产,但从3月底开始,全国大部分茶区迅速回暖,有利于茶叶生产,春茶产量迅速提高,后期春茶的增产弥补了前期产量的下降,2012年全国春茶继续增产,预计总产量将达到68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增产8%左右。

回顾天气因素对2012年全国春茶产量的影响:

一是干旱天气。云南是全国的产茶大省,产量位居全国第四,是全国重要的普洱茶产区。该省自2010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初春干旱,普洱、西双版纳等茶区茶芽生长缓慢,茶叶产量较去年同期减产3成。

二是低温阴雨天气。2012年初,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茶叶主产区均遭遇低温阴雨天气,导致茶园开园时间较往年晚5-20天,严重影响了早春名优茶的采摘生产。四川纳溪、宜宾、雅安,广西灵山,浙江温州、松阳等地是全国主要的早茶产地,2012年受低温天气影响,推迟至2月下旬才陆续进入开采期。3月份上中旬浙北地区阴雨不断,致使该茶区的龙井茶生产时间大大晚于往年,3月底西湖龙井茶开采,创下近年来开园最晚的记录。低温同时影响了江苏洞庭山碧螺春产区的开园,3月26日早熟品种的碧螺春才正式开采上市。大范围茶园开采期的推迟,直接影响着全国早春名优茶产量。

三是中后期快速升温。从全国范围看,除前期的不利天气因素外,中后期全国茶区除福建安溪地区外,天气情况多以晴好为主,气温升高较快,使茶芽生长旺盛,但各茶区大面积茶园及中晚熟品种几乎同时进入采摘期,今年春茶生产期明显短于往年,中后期全国春茶生产任务格外繁重。中后期大宗春茶产量的迅速提高有效弥补了前期高档名优绿茶的减产对我国春茶总量的影响。

综合情况来看,全国茶叶已经连续十年增产增收,茶园总面积和可采摘茶园面积连年扩大,因而,虽然近几年春茶生产均遭遇不利天气影响,但是全国茶叶增产增收的趋势难以逆转。

2、质量

茶叶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2012年,由于全国未出现影响茶叶生产的极端恶劣天气,茶叶休眠期相对较长,采摘期天气晴好,加之各地区在茶叶产业连年向好的态势下提高了茶园管护水平、鲜叶加工技术,因此以名优绿茶为主的2012年全国春茶,品质总体好于往年。个别茶类中,福建乌龙茶区遭遇阴雨天气,乌龙茶品质下降;云南普洱产区天气有利于茶树生长,因此云南春茶品质好于往年。

2012年春茶生产质量的特点:

同庆堂茶叶茶叶的口味

有力因素:

一、越冬期延长有利于品质提高。2012年冬春低温天气长,使全国大部分茶区茶芽萌发期晚于往年,有利于茶树营养物质的积累,贵州、广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地春茶品质明显提升。

二、后期晴好天气利于茶叶生产,保证茶叶质量。在鲜叶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后期的晴好天气为茶叶加工提供了保证。

三、科学管护提升茶叶品质。全国茶叶近十年来连续增产增收,山区种茶效益逐年提高,旺盛的内需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提升了茶区农户的积极性。据多地反映,2012年全国茶区茶园科学管护水平提高,加之没有出现极端灾害天气,江西、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茶园加强了茶园肥水管理,使得2012年春茶品质好于往年。

不利因素:

一、部分地区阴雨天气降低鲜叶质量。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茶园开采后阴雨不断,茶叶滋味偏淡,品质有所下降。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铁观音春茶季节。2012年安溪铁观音春茶开采后,遭遇阴雨绵绵的天气,由于雨天采摘的茶叶做青之后容易出现雨水青,直接影响到毛茶的质量,降低春茶品质,因此2012年铁观音春茶品质较往年打了不少折扣。武夷山地区在春茶采制期间阴雨连绵,武夷岩茶加工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今春水仙品质下降。但乌龙茶春茶市场份额低,故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

二、采摘期集中影响春茶品质提升。福建等地反映:由于中后期茶树早、中、晚品种叠加,短期内茶叶采摘压力大,导致采摘的青叶品质下降,加之加工压力大,影响毛茶质量的提升。

3、价格

近年来,国内CPI指数不断高企,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产品价格。除此因素外,2012年全国春茶价格呈现出先扬后抑走势,早期春茶价格飙升较快,中后期价格迅速回落,茶价涨幅收窄,综合来看,2012年春茶价格预计比上年增长3%左右。

一、早春名优茶价格普遍高于往年。绿茶向来以新为贵,春节是全国茶叶销售的最重要时间窗之一,因此很多茶商花大力气在2012年春节前后消化绿茶库存。由于2012年全国大部分茶区开园晚,茶商四处求购春茶,因此春茶刚上市,价格较往年普遍上涨20-50%。

以浙江地区为例:地处浙南的松阳县,尽管受天气影响,新茶品质不高,但茶叶上市价格达到1100-1200元/公斤,3月初价格虽降至800-1000元/公斤,但仍比去年同期增长200-300元/公斤,涨幅20-30%;在温州地区,2012年前期茶青价格达到180元/公斤,使早茶价格明年高于往年,其中高档永嘉“乌牛早”茶叶价格达1600元/公斤,而去年同期价格约为1000元/公斤,涨幅达到了60%;而泰顺的高档“三杯香”去年茶价格约为4000元/公斤,今年则为5000元/公斤。

二、普洱茶品质提升助推茶价上涨,铁观音品质下降茶价走低。2012年,云南普洱毛茶出现普涨行情,除了市场需求逐渐恢复以外,今春毛茶品质的提升是普洱涨价的主要因素。由于云南今春天气以晴为主,降水偏少,茶树萌芽较为缓慢,内含物质丰厚,普洱春茶滋味较往年厚重,因而价格普涨。2012年,云南台地茶市场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而山头古树原料涨幅更在30-50%,个别山头的普洱毛茶价格已经超过了2007年爆炒普洱茶时的行情。同时,今春安溪铁观音在开采后遭遇阴雨不利天气,茶叶品质下降,安溪铁观音均价走低。

三、中后期春茶集中上市交易使得早春高开的春茶价格迅速回落,大部分地区茶价较去年涨幅有限,而在个别茶叶产量激增的地区,茶价出现深幅下跌。山东日照、崂山是全国最北的茶区,2012年该地区春茶4月底面世,5月初批量上市,快速回升的气温使得鲜叶快速生长,大量采摘的茶青直接导致鲜叶成交价迅速下滑。5月上旬,日照地区茶青最低价格在100元/公斤左右,其他产区略有偏高,较去年同期下降近60%。

四、多茶类竞相发展,有利于茶价稳中上升。全国是传统的绿茶大国,2011年全国绿茶产量占到总产量的70%,同时铁观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岩茶、红茶、白茶等其他品类获得长足的发展,由于同一茶树品种可以试制成多种茶类的原因,加之近年来的品种创新,产区茶农、企业往往根据某一茶类的市场行情来自发调节某一茶类的产量,所以除2007-2008年普洱茶因遭爆炒出现暴跌外,全国茶叶市场价格总体稳定并呈现上升趋势。以河南信阳为例,2011年信阳茶区低温霜冻天气使春茶减产,2012年春季的良好气候非常有利于信阳春茶生产,使其春茶产量将达到2.6万吨左右,较去年增产25%,产值可达40亿元,但是茶叶增产并未造成价格出现明显下降,而是与去年基本持平。出现如此良好的局面,与信阳近年来红茶、绿茶发展并重的政策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五、劳动用工成本上涨明显,导致毛茶成本价格上涨。由于我国茶叶产业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面积连年扩张,同时名优茶加工比重不断加大,短时间里,采茶工稀缺的问题年年被提上日程又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2012年,由于春茶开采延期,早中晚品种开采期相互叠加,而且中后期茶芽萌发快,更是加剧了采茶工紧缺的局面。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调查,2012年采茶工薪酬普涨一、二成。熟练采茶工的稀缺、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困扰众茶企的疑难杂症。同时由于很多茶园来不及采摘,也造成大量鲜叶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全面、有效利用资源。

三、2012年全国茶叶形势预测

根据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全国春茶产量通常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60%以上,因此在2012年春茶产销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2012年全国茶叶形势预判如下:

1、茶叶产量继续创新高。自2008年至今,每年春茶生产都会遭遇不利因素影响,冰冻、干旱等一系列灾害天气都未能削减全年茶叶产量,2012年春茶生产尚未遭遇极端灾害天气,加上新投产茶园的产能,预计全年茶叶产量将持续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11年我国茶叶总产量已经达到162万吨,预计2012年有望突破170万吨大关。

2、绿茶的绝对优势将进一步下降,红茶、黑茶等茶类将继续引领茶叶生产、消费领域的新亮点。我国是绝对的绿茶生产大国,绿茶不仅主产区范围广,而且品种繁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绿茶产量从2001年的51万吨左右快速翻番,而且近几年来新增茶园面积最多的四大省份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无一例外都是绿茶大省(云南主产绿毛茶),考虑到我国绿茶市场基本稳定的消费环境,如果新增茶叶产能不能实现多茶类发展,绿茶市场必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竞争,削弱上游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我国连年推高的茶叶产能一方面巩固我国第一产茶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将引起我国茶叶生产、消费市场格局的持续变化。

3、内销市场量增价平。

目前,我国国内茶叶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整体呈现多元化、高品质的发展趋势。2011年全国茶叶内销量接近118万吨,茶叶行业零售额达到1200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我国绿茶消费仍占市场主流且名优茶畅销,大宗绿茶消费情况较往年总体变化不大,绿茶整体平均价格比2011年上涨10-15%。预计2012年国内茶叶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消费群体继续扩大,茶叶消费更加倾向多样化。高中档包装礼品茶市场稳定,大众化绿茶畅销;红茶继续升温,但会逐步趋于理性;乌龙茶市场稳步扩大,黑茶市场销量不断提升,普洱茶市场增长速度加快。在包装形态方面,方便快捷的袋泡茶、速溶茶的新品有较快发展。权衡2012年春茶价格前期增幅及后期回落幅度,考虑到相关经济指标、周边市场的刺激及后期大宗茶的价格拖累因素,预计2012年全国茶叶总体价格水平应比2011年略有小幅增长,基本持平。

4、品牌茶企将更多地在茶叶电子商务领域展开角逐。推动销售和消费是茶产业能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人员薪酬、店面租金等要素的不断攀升,传统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越来越多地陷入发展瓶颈,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开发新的茶叶消费人群,成为茶企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长效问题。我们注意到:茶叶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实践,已经让不少企业看到了新商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也逐渐开始朝着品牌化发展,为传统品牌企业试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四、相关建议

1、建立完善的茶业价格预警体系

天价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通过推进茶叶价格指数建设工作,通过发布价格指数,来引导茶农和生产经营企业正常经营行为,抑制市场过度投机;相关组织在行业内开展行业自律,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并且在春茶上市之前,通过正确新闻舆论,制止恶意炒作价格行为。

2、提倡简约包装,环保主义。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环保的大趋势下,由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召集在行业内广泛宣传《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等法律法规,开展相关培训,自觉抵制过度包装,防止茶叶等食品因过度包装而导致市场混乱,引导茶叶包装提倡茶叶的包装开发要有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向“简约包装、循环利用”的环保方向发展。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市场上过度包装茶叶监督检查,依法处罚过度包装行为。

3、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名优茶叶生产中的采工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茶企,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失严重制约了名优茶的生产。部分地区因为人工不足造成弃采或者晚采;不少茶区由于采茶工紧缺,无法及时按标准采收鲜叶,造成茶青标准下降;另外没有及时采摘的茶青也影响了春茶的产量。

随着国内CPI指数的攀升,人工成本日益提高,在可预期的未来,劳动力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与此同时,茶叶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导致采茶期高度集中,从而使采茶工紧缺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提高茶叶生产的集中度势在必行,建议:一是对茶园进行改造,建立标准化茶园,提高机械采摘的使用率、二是创新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推进合作社建设,分工协作,更好的分配劳动力。

4、加大茶叶及制品综合开发力度

我国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能不断提高,但由于国内CPI指数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农资、化肥、燃物料等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加之人工及其他相关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茶叶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因此春茶生产过后,茶叶卖难问题将得到凸显,大量的夏秋茶将出现弃采现象,既造成物质的极大浪费,又不断加大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的潜在风险,因此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控制茶叶种植面积的发展速度,重点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水平,不断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来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产品创新,在扩大茶叶消费同时,要增加茶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