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3-2014年黔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出炉
2021-03-05 16:11:30热度:189°C
2021-03-05 16:11:30热度:189°C
中国茶网资讯:2013年,受气候影响,贵州春茶比去年同期提前20多天进入采摘期。理论上春茶销售价格会高于往年。不同于往年的是,去年听得最多的是茶叶生意难做,企业纷纷喊日子“难过”。
事实上,去年茶叶所谓的“难卖”,主要是高价位的茶叶受到了冲击,由此可见,中央“八项规定”确实对高档茶叶销售产生了影响。近年来,公务消费、送礼消费是高档茶的主要消费力量,而这一不甚合理的客户群构成,曾一度让高端茶市场火热。
看价格:去年受全国茶叶市场大环境影响,价格略有下降。湄潭翠芽产地批发价格中小叶种320-350元/斤、大叶种120元/斤,同比去年中小叶种350-400元、大叶种的湄潭翠芽批发价每斤150元略有下降,但零售市场价格同比去年变化不大。凤冈独芽茶产地批发价格320-400元/斤,同比去年400-450元/斤、最高500元/斤,略有下降,但零售市场价格同比去年变化不大。都匀毛尖产地批发价是600元/斤左右,同比去年约下跌100元/斤;都匀毛尖市场零售价格650-1500元/斤,同比去年800-1800元/斤,价格下降明显。独芽的梵净翠峰茶产地批发价450元-550元/斤,同比去年下降50元/斤。从产品结构看,各地红茶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扩大,茶青与产品成本下降使贵州茶叶与四川茶区相比,性价比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看分析:去年贵州省鲜叶平均价格已在90元/公斤,较2012年同期下降30%左右,成品茶市场销售最高价格在1500元/斤左右,最低价格在750元/公斤,较去年平均下降20%,其中遵义市的平均价格下幅较大,达到了 35%。
找原因:茶青价格的下降,表面上看是市场的疲软和企业销售不畅带来的影响。其实是把多年虚高不下的茶青价格回归到合理的价值,分析这些年茶青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1)为了抢到原料,个别企业违反市场规律,任意抬高价格,特别是去年的都匀毛尖,之前一直维持在120元上下价格的茶青,在企业的相互争抢中,居然抬高到了180元,从短期来看对农户有利,实则对农户是最大的伤害,去年哄抢抬高价格收购的企业,今年居然没有收购,使得今年的茶青价格差不多下滑了一半,农户在巨大的利益落差面前,降低了积极性。
(2)企业长期只加工独芽茶,忽视夏秋茶的加工,形成了只顾眼前利益的格局。
(3)鲜叶价格下降回归到了合理价格,一方面来自于茶园面积大范围的开采,另一方面茶叶企业受市场影响,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轰抢茶青的场面。
再提醒:贵州茶叶企业要趁此反躬自省,抓住机遇转型,要从长期生产高端茶、礼品茶、奢侈品茶的观念中走出来。认真研究市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档茶叶的比重,回归茶叶本身价值,做老百姓喜欢喝、喝得起的好茶。
速度:产量与产值实现较快增长
2013年贵州茶叶总产量13万吨,同比去年增长30%;茶业综合产值15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80%。
看面积:(1)2013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239万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9%,种植总面积和采摘面积涨幅最大的地区都集中在遵义市、铜仁市、毕节市、黔南州4个地区的总面积和采摘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75%以上。(2)采摘面积的增加带动产量增长,如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和毕节市采摘面积均去年增长15%以上,遵义地区的增幅达到25%以上;(3)部分地区茶园采摘面积增长较快。如石阡县,纳雍县,金沙县等新茶区,2009年以来栽种的茶园已陆续进入采摘期。
看产量:去年3月中旬以来,石阡,开阳等茶区受冰雹影响严重,春茶有所减产,石阡县栽种的苔茶品种因采摘偏晚,3月中旬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冰雹,导致春茶大部份绝收。贵州省春茶下树率普遍偏低,下树率高的主要集中在遵义铜仁一带,由于海拔稍低,茶叶生长快,再加上管护较好,产量较高。湄潭春茶最高产亩产在40斤左右,亩均收入4000元左右。毕节、六盘水由于高寒山区,气温偏低,茶叶生长较慢,再加上管护不善,每亩仅采独芽,最高产量不过5斤,一般维持在3斤左右。
找原因:在一些茶叶的主产区,由于受以往高档茶、名优茶持续上涨的市场行情影响,大多茶农只重视“明前茶”“雨(谷雨)前茶”的采摘,后期的大宗茶因收购价格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基本放弃采摘。
看分析:从今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全省春茶生产还是以绿茶为主,但受近几年红茶热影响,各茶类产量占春茶总产量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有很大的增长,一些传统的绿茶产区采用春茶原料制作红茶和乌龙茶的趋势进一步增加,产量也在逐年增大。
起伏:一降一升看市场变化
看市场:从总体上来看,高温天气虽然对春茶抢占市场带来了先机,但开采期的提前和采摘期的缩短导致春茶供给期相对集中,再加上三公消费的影响,单位对名优茶需求减少,造成早期茶叶加工囤积的多,卖出去的少。据不完全统计,春茶独芽销售今年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0%。
看走势:去年市场出现两种不同的市场格局:从调查的两类企业中,笔者发现,那些长期依靠政府机关单位购买礼品茶生存的企业,尽管之前小日子好过,但并没有去开拓市场,更没有去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法去适应市场变化。反之,那些研究市场,研究产品特性,研究消费者,主动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的则在发展中勇于进取,发展中积极竞争,产品并不难卖。到下半年,呈上升趋势。
走向:大众消费市场需求不降反升
看走势:尽管去年春茶销售遭遇了“倒春寒”,并不是说市场不好做。根据对太升茶叶市场、贵州茶城等3家茶叶批发市场产销形势的监测和了解,高档茶的交易量和交易额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是,市场对优质的大宗茶则是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很多企业生产的珠茶,高绿深受消费者喜爱。
看分析:事实上,尽管贵州这些年茶叶面积、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市场上,老百姓能喝得起的好茶还是比较少。在高端茶叶遇冷的今天,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势必不降反升,贵州茶叶企业要趁此反躬自省,抓住机遇转型,应对现在的市场冲击。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档茶叶的比重,在加强质量把控,提升品牌、附加值方面下功夫,回归茶叶其本身价值,做出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好茶。
再提醒:面对即将到来的2014年春茶生产,茶叶企业要从长期生产高端茶、礼品茶、奢侈品茶的观念中走出来,要研究市场,做老百姓喜欢喝、喝得起的好茶。
作为中坚消费层的普通老百姓,更看重的是茶叶品质。实践证明,只有做消费者喜爱,并能在价格上接受的好茶,定能有市场,有潜力。一句话,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
变革:未来三年将进入大调整时期
看数据:到2013年,我国已有茶园面积3750多万亩,产量190多万吨。未来三年,全国将有700多万亩茶园投产,如按亩产平均65公斤计算,未来三年内产量将增加45万吨,未来三年内,茶叶消费量如按5%递增,消费量仅增加18万吨左右,而茶叶出口量和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量在未来三年内不会有太大增长,茶叶生产将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危险。
增信心:茶叶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受品种、自然环境及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茶区有不同的适制茶类。受近几年红茶热、黑茶热的影响,今年很多非传统红茶和黑茶产区也开始进行红茶和乌龙茶的生产,且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茶类生产的地域性逐渐模糊。红茶热、乌龙茶、黑茶热能否发展成一种常态化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贵州是高品质绿茶的产区,不要盲目跟风。对此,各地应充分认识本地产业发展优势,立足长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理性看待茶类产品结构调整,避免盲目跟风。如一些地区确实适合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应立足产品差异化发展的策略,避免与传统产区的同质化竞争。
提品质:品质是产品的基础。据调查,70%的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产品的品质。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必须要在产品品质提升方面下大力气,苦练内功,靠品质赢得消费者信赖,仅靠一些短时的、博人眼球的广告或促销等宣传活动无法保证产品销售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保安全:尽管贵州茶叶产品在每次抽检中没有发现质量安全问题,但是近几年频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得茶叶的质量安全广受关注。铁观音去年市场销售大幅下滑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茶叶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将是对同类产品甚至是全行业致命性打击。因此,相关茶叶生产企业应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努力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稳定。
断想:要从市场的压力转变为发展的动力
当前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逐渐加剧,三年后贵州茶叶面积将全面进入盛产期,市场压力将成为我们最大的问题。纵观茶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已经形成,今年的市场形势为即将到来的竞争格局埋下了伏笔!谁将主宰产业的成败?谁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胜出?已成为决不容我们回避的问题。
从外部形势看:全国茶业发展形势吃紧,全省茶业竞争形势逼人,比拼形势将长期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内部形势看:我们正处于由基地建设向加工和市场营销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产业发展的转变,更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茶叶去眼袋方法杀青茶叶以贵州绿茶为主线:贵州茶叶产业已面临新的转型升级,听到了不同的发展观点,诸如建议走红茶发展之路等不同的声音。我们认为,贵州必须坚定不移地打造贵州绿茶品牌为主线,以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以茶叶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培育四大优势产业带,实施新的产业提升转型政策,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不变。
战略定位: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大竞争、大联合、大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茶产业的壮大、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以及瑞、沪新高速带来的大交通网络格局形成,贵州省茶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在这场改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板块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基地的核心、加工的中心、流通的枢纽和品牌的代表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东茶西移向贵州省聚合、倾斜的有利态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合纵联横、共同结盟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产区大联合、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形成区域性产业,促进板块式发展。
产品定位:按照国家关于茶叶产区分区指导意见,贵州居于长江中上游绿茶产区,但根据市场最新动态,红茶销售方兴未艾,成长快速 ,而贵州无论是绿茶、红茶或乌龙茶,其产品质量均有一定优势,但是否应该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很值得探讨。从全国茶区看,经过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各省的标志性茶产品,比如福建铁观音、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等,如果要主攻红茶,则必须要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展开激烈竞争。
反观贵州省茶叶产业的现状,春茶(主要是独芽)产量占全年的四成,而产值却占了七成,这也是一种畸形,一是贵州人追逐独芽,而省外市场窄小;二是价格偏高,难有竞争优势;三是夏、秋茶利用率太低。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贵州应坚持绿茶的主导方向,辅之以红茶等茶品;在绿茶中下决心解决夏、秋茶加工、销售问题,提高利用率;从发挥后发优势,抢占市场先机角度,果断确定有机茶目标。综合起来,应该把有机大宗绿茶作为贵州茶叶的发展定位,引导全省上下围绕此目标共同努力,从而在全国茶区中迅速找准位置,为下步的市场开拓打下坚实基础。
市场取向:坚持大力发展优质绿茶加工区, 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内质向注重外形转变,重点对优质茶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显著提高优质茶的比重,实现名优茶的大众化,大宗茶的优质化。 珠茶、眉茶、蒸青茶等出口大宗茶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确保绿茶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输入国标准要求。
应该说,这是从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对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定位,符合贵州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销区,研究消费对象的喜好,开发研制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企业才是市场真正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已成为当前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要突出对加工和营销企业的同步培育和扶持。为此,一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靠国家与地方扶强扶优的倾斜政策,着力优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二是在深化和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扩大实施品牌战略。三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劣汰,着力培育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切实增强企业实力和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四是要积极引导和大型市场流通主体协作,实现强强联合,全力打造贵州茶叶流通的大渠道,培育流通性商贸大企业。
核心竞争力:绿色孕育希望、有机铸就辉煌,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山生态有机茶的独特魅力、坚持有机的发展方向是贵州茶叶赢得市场的关键,也是我们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主流产品:从茶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上世纪80年代,国内通过名优茶的带动,实现建国后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轮振兴。从今年的市场形势来看,受市场挤压以及人力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贵族化名优茶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
近期看,以独芽为主的名优茶只能在局部地区成为主流,而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产品。所以,生产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以“绿宝石”为代表的名优茶应是我们选择的取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实现名优茶的大众化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 : 利川毛坝新发展茶园3500亩 茶园留存面积达10.8万亩
下一篇 : 保山隆阳2013年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