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大田是怎样崛起的

2021-03-04 12:49:14热度:167°C

“我的毛每公斤均价都在两三百元,尤其是‘喝了’沼液的那180多亩茶叶更是俏卖!”秋高气爽时节,茶乡大田的乡村里,处处洋溢着阵阵茶香。在大田县一方茶厂里,说起“猪-沼-茶”生态种养模式的好处,业主章进设感触颇深。

章进设原先在县城经营建材生意,随着竞争加剧,生意一路下滑。此时,章进设看到县里茶产业正快速发展,尤其他的老家屏山乡,茶产业发展更是热火朝天。于是,章进设弃商择农,于2005年回到老家屏山乡杨梅村当起了茶农。

短短的三年多时间,章进设的茶事业发展迅猛,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350多亩。去年,在县、乡干部的引导下,发展起了“猪-沼-茶”特色种养模式,既当猪倌,又是茶农,他的一方茶厂还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茶农章进设的茶业快速发展之路,是众多大田县茶农发展茶事业的一个缩影。

由于大田县茶叶发展起步较晚,县里充分分析中国茶都安溪等周边产茶区走过的发展路子,避免他们走的弯路,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取长补短,引导茶农靠前规划,高标准建设茶园、茶厂,注重茶叶的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着力推广高山茶的发展,化后起劣势,为后发优势。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大田县高山茶异军突起,在种植茶文化面积、加工制作水平、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等方面均成为省里产茶新区的典范。全县茶叶面积已达5.06万亩,年产干茶3520多吨,茶叶产值2.89亿元,被评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国家质检总局已把大田列入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也列入全省茶业新区开发科研基地。

大田县委书记赵荣生说:虽说我们是新手,但我们是一张白纸好作画,站在“前人”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茶产业自然能够大步快走了!科学谋定明方向

大田县在打造产茶区后起之秀的进程中,首先从科学规划做起。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大田县境内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海拔千米之上高山有175座,但是否真的适合发展茶叶呢?大田县不草率行事,多方倾听茶界行家、专家的观点、意见,科学决策。

2002年,县里多次邀请省农业厅刘宜渠推广研究员,福建农业大学的郭雅玲、孙威江、詹梓金教授,以及三明市茶叶站的茶叶专家等,对县里重点乡镇的气候、山地、劳力、历史、土壤等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大田发展茶叶拥有丰富的历史、自然、地理、人力、气候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茶叶有科学依据,前景广阔;

2004年8月,聘请福建农林大学金心怡教授对济阳、屏山、梅山等乡镇的茶叶基地及加工厂房进行规划设计;

2004年12月,聘请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到奇韬镇进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规划布局;

……

有了专家们的科学定调,县乡干部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铁心发展茶叶。决策时,县里结合专家们的指导意见,多方走访了省内外各大产茶区,不断了解前人走过的老路,分析其中的成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避免了走弯路。科学种植茶飘香

自2002年起,大田县大力引导海拔较高乡镇的群众发展前景看好的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绿茶、台湾软枝乌龙等系列高山茶,对新开垦的茶园,该县坚持高起点、高投入,连片开发、专业化经营,新植茶园全部选用来自省茶科所等处的品质上等茶苗,并逐步改造、提纯复壮现有茶园;在肥培管理上,以施有机肥为主,广泛使用农家肥、复合肥,化肥的使用量不超过年施肥量的20%;在病虫害防治上,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生物农药,选择没有相互抗药性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有效控制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成分,先后于不同季节随机抽取13个样品送省测检中心检测,全部达到国家限量指标,乌龙茶、绿茶产品经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在提升茶叶品质方面,大田县敢于创新,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猪-沼-茶”特色种养模式,利用沼液浇灌、沼渣深施后,茶园可以减少追肥次数,每亩茶园可降低化肥成本300元,降低农药成本30元,同时,可以大大提升茶叶品质,茶树病虫害明显减少,也减轻了茶园污染。“喝了”沼液的茶青尤受欢迎,不少茶厂业主高tieguanyin价采购,茶农们都说:这可是上佳的高山生态有机茶。

目前,大田县已经在屏山、吴山、武陵、济阳等乡镇,新建、规划14000多亩“猪—沼—茶”生产模式的高山生态茶园。

茶叶下肥可是门大学问,面对品种繁多的复合肥难于选择,挑花了眼。但今年来,大田县许多茶农却省心不少,因为他们有了茶叶专用肥。

针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茶业,大田县农田建设与土肥技术推广站顺势积极与三钢(集团)三化综合厂开展“厂—站”合作模式,以当地土壤化验结果为依据,结合茶叶喜铵、聚铝、嫌钙、忌氯等需肥特性,制定特有的配方,专为大田县茶叶“量身定做”,由三化综合厂选用尿素、磷铵、硫酸钾、硫酸镁等优质原料加工生产大田茶叶配方肥。

加工上,全面淘汰落后的滚筒杀青机、手拉式烘干机,通过政府出台购机补助政策,引导茶农们更换高效、先进的做青机、杀青机、速包机、平揉机、空调等设备,既方便、卫生,又减少了制茶过程的二次污染。另外,多次邀请郭吉椿等省、市茶叶专家实地到茶园、茶厂里进行指导,县乡农技干部蹲点服务。

在学习技术上,县里一方面引导茶农走出去,到安溪等产茶区当学徒,学技术。另一方面茶农们善做“舍得文章”,请来安溪等地的茶叶加工能手,让他们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前来传艺,加工师傅仅凭一手技术从大田获得大量优质茶叶,而茶农则等于请来一个“免费”师傅,得到手把手、全过程的传授,制茶水平迅速得到提高。贴心服务助发展

为了让县里的茶产业水平快速得到提升,大田县有关部门结合县外产茶区的做法,不断改进引导茶农的方式、方法,先后推出了茶园抵押担保贷款等多个服务茶农的创新模式,让各项服务更显贴近、贴心。

茶叶生产周期长,见效较慢,发展茶业的收效一般都是需要三五年时间的打磨,可不像种植西瓜、蔬菜等农副产品,三五个月便可结果、收益。随着茶叶生产发展势头加快,茶农的资金成了发展的一大难题,当地群众收入少,干瘪的口袋对投资自然很是谨慎,影响了全县茶业的发展势头。为解决这一难题,2004年,大田出台了扶持茶业发展的补助政策,着重从种植、加工入手,补助范围涉及茶园基地建设、茶园道路、修建厂房、购置设备以及建蓄水池、园内绿化等附属设施,大大激发了许多茶农的发展热情。

茶农郭孝威在这一政策的帮助下,不但接手了父亲手上的13亩茶园,从2004年开始,他的茶园每年以数十亩的速度扩大,如今茶园面积已突破200亩。同时,郭孝威把厂房的揉捻、杀青、摇青等设备逐年更新。仅在2004年,他就投资60万元,引进了一套国内最先进的乌龙茶制作设备,郭孝威在设备更新、兴建厂房、新建茶园以及贴息等方面共得到县里政策补助7万多元。

县里适时根据茶产业发展态势,科学地调整各类政策,确保整个茶产业健康、有序、快速推进。三年前,由于县里的茶园面积快速增长,而县里各产茶区的加工设备较少,茶叶枯萎天柱山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