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申遗”莫等闲
2021-03-04 12:28:59热度:183°C
2021-03-04 12:28:59热度:183°C
在最近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经过国家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茶叶全国各地报送的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民间手工技艺、民俗等十个大类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评选产生出501项民间文化代表作,入选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份501项首批全国公示名单和1315项全国申报名单中,除了“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界首彩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极少数间接涉茶项目入选外,竟然没有一项直接涉茶的项目入选,这对于我们这个产茶、饮茶大国来说,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涉茶项目现在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他们是:名优茶制作技艺、茶馆文化、斗茶民俗、敬茶民俗、采茶歌、采茶舞、请茶歌、品茶、茶道、开园仪式、祁红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太平猴魁的传说……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所有条件,如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处于濒危状态等;而且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条传承通道,他们几乎全部具备,这就是: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和媒体传承。而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如此“五道俱全”者却并不多见,因此尤显难能可贵;同时,更因为他们较好多已经入选首批名单中的项目来说,影响更广、价值更大、传承难度更艰、技艺更高超、更具中国地方特色、更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们及时而积极地将这些涉茶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国茶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是对一代又一代中国茶业制作、研究工作者心血结晶的尊崇和传承,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是为珍贵的中国茶业瑰宝寻求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保护。
因为这些涉茶“申遗”项目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申报书的设计、编写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突出“技艺”、突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因为只有这些“非物质文化”,才是茶叶文化中的“内行看门道”的“门道”精华所在,才是茶业遗产中最需要传承而又最难以传承的秘笈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申报材料时,不应把更大篇幅引向“绍介各款具体茶叶”的歧途,而要把笔力投放到以下一些内容之上,它们是:项目简介;基本信息(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项目说明(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相关器具及制品等、传承谱系);项目论证(基本特征、主要价值、濒危状况);项目管理(管理组织、资金投入情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保护计划(保护内容、五年计划、建立机制、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及备注等)。
这些涉茶“申遗”项目的申报文本不同于一般的名茶介绍材料,要突出严谨的茶文化治学精神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对项目进行全面、准确、系统地阐述之后,突出项目的特征和个性化特点;申报文本结构应该简洁明了,内容紧凑,主题鲜明,避免出现文字表述过长、过大、过满和大而化之的现象;要认真写好“项目简介”;对于项目的“历史渊源”要叙述清楚,尚无文字记载的,年份推断要合理;“发源地”要具体;对于项目的价值、影响等方面,一些结论性的提法少说或不说,引经据典的地方一定要注明出处,要经得起推敲,尽可能用事实来增强说服力,尽量少出现或不出现溢美之词,不要贬低其他民间艺术,越是实事求是,越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
濒危状况在对共性原因说明之外,如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等等,还要注意体现出项目特点,如行业所具有的高难性,独生子女大都不愿传承、学艺等。
项目申报是责任与利益的共担。各地对申报文本中的“保护规划”部分,措施要具体,保障要有力,要立足于当地党委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已经做过的和准备要做的说清楚。内容充实、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录像资料是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在录像片的拍摄、制作中,要有清晰的思路,主要围绕项目“概述”、“杰出价值”、“濒危状况”和“保护计划”等几方面展开。
有关图片、文件和文献资料要认真筛选,选择最有代表性、说服力较强、价值较高的部分作为附件选用,可采用扫描或复印的方法,注解要清楚。
茶叶制饼安康茶叶上一篇 : 品牌意识决定茶产业出路
下一篇 : 茶叶出口:乱战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