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茶农共建绿色茶园
2021-03-04 12:23:47热度:232°C
2021-03-04 12:23:47热度:232°C
通过降低农残给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健康无污染的“放心茶”,是中国茶界当前面临的重大主题。上自政府有关部门、茶叶科研院所,下至茶企、茶农都在积极探寻良策,使我国茶叶摆脱农残阴影。那么,我们该走一条怎样的绿色大道呢?
品种改良,是“破壁”良方吗?
今年,茶叶企业面临两大壁垒的“围追堵截”,生存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已做出规定,输出欧盟、日本的茶叶原料自今年1月1日起,必须直接采自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茶叶加工企业的原料都必须直接采自于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此项政策的“催化剂”源自欧盟、日本今年相继大幅提高进口茶叶农残标准的规定,以及国家质检总局连续公布茶业“黑名单”。同时,将于台湾茶今年强制执行的qs认证制度,迫使茶企不得不推行无公害化生产,以降低农残,保证茶叶卫生安全。但茶园的生态环境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土壤里的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需要长时间降解。“解决农残超标的问题需要早着手,我们早在1998年就开始生态茶园的建设”,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顾公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解决农残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绿色壁垒”又紧逼眼前。那么从品种改良方面能否寻求突破呢?就此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茶叶研究所的陈亮博士,他说:“茶农不可能一夜之间将原来的茶树砍掉,然后引进抗病虫的品种。品种改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日益提高的农残标准无疑可以带动抗病虫茶树的推广。”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陈博士表示,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可以减少农药的喷施。目前他们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不久将会有一些抗病虫害茶叶品系推出。
建立基地,扼住农残的咽喉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qs认证及国外相继筑起的“绿色壁垒”接踵而来,使得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的建设刻不容缓。
去年12月22日至24日,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局专门在厦门召开出口茶叶检验检疫监管专家研讨会,寻找破除出口壁垒的良方。其实专家们并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他们开出的药方也是一些茶界有识之士呼吁良久的。专家指出,如果不从生产源头上抓起,中国茶叶在欧盟、日本等市场危机将愈演愈烈。茶界也表示,目前寻找符合欧盟和日本条件的茶叶非常困难。对于这一点,有远见的茶企先行了一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去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三绿工程博览会上,宣布了23个“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8个“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茶叶放心服务品牌”、10个“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放心畅销茶品牌”和100多个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这是对长期致力于降低农残、生产“放心茶”的企业的集中展示和嘉奖。虽然现在着手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的建设不能立刻见成效,但如果还迟疑不决,则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目前,一些认定“放心茶”将会成为市场主流的企业已经开始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基地,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残。
密切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
当茶企、茶商将目光转向源头时,发现千家万户分散的茶农才是解决农残的依靠。目前普遍推行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要真正将农残降下来,茶企必须将自己与茶农“捆绑”在一起,与茶农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而不是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只在茶季时才想到采用这种生产组织形式。
茶农平时的茶树种植自主性比较强,茶企不可能盯着茶农施肥、喷药,因此需要一套严格、合理的协议来约束茶农的行为。这些协议将茶农与茶企的距离拉得更近,使两者一致面向市场需求。为此,茶企应该与每户茶农签订协议,对农药使用、农残标准、奖惩标准等做出详尽的规定,严格执行,赏罚分明。成立专门的茶园管理部门,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员,及时解决茶叶生产一线中出现的问题。并深入茶区举办培训班,向茶农宣讲农药使用、有机栽培、行业政策等知识,提高他们技茶商网术水平和市场意识。有实力的公司还可以统一向茶农提供生物农药和有机肥,通过大宗采购,降低茶农生产成本,另外还能避免假农药假肥料坑农害农。同时,茶企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一年的赢利水平,在茶叶收购时公司采取有利于茶农的价格收购,或年终按一定比例返利,使茶农对茶企的归属感增强,从而使他们更自觉、更严格地按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的标准进行生产。
诸多事实表明,建立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残超标的关键。但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的建设需要科学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分步骤展开,切不可因形势逼人而急功近利,做出拔苗助长的荒唐事。
最好看的茶叶仰天雪绿茶叶上一篇 : 茶市李鬼当道真祁红每况愈下谁在抹黑祁红
下一篇 : 大佛龙井:品牌与政府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