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省茶学科建设和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1-03-04 12:09:21热度:224°C

博士余有本来到陕西,使我省有了第一个研究茶叶的博士。他落户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手组建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为我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采访茶博士,自然也就从茶的文化谈起。

茶是源于我国的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全世界现有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我国的茶树种植面积约为1700万余亩,年产茶叶70多万吨,产值200多亿元。茶叶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年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大量的研究证实,茶叶在抑菌、抗病毒、防癌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21世纪是“绿色世纪”,追求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生产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是今后世界茶叶市场的潮流和趋势,有着广阔的前景。

我省茶叶产于陕南以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为主的秦巴山区,是古代巴蜀茶产地的一部分。该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水、热、光、土壤条件好,是我国最北缘的优质茶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茶叶产量稳步增加,茶叶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省茶园面积已达76.3万亩,年茶叶产量8000多吨,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群众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秦巴雾毫等一大批名优茶叶投入规模生产。

虽然我省茶叶产业有了茶叶长足的发展,但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还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茶产业的发展。由于茶园老化、茶叶生产的科技投入不足、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导致我省茶园广种薄收,单产低。全省目前茶园亩产仅14.74公斤,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此外,茶叶生产及经营规模小,龙头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低。当前我省茶叶经营是以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的主体是“家庭”,经营方式是自销,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另外,我省虽然开发的茶叶品牌众多,但多是一县一品,各自为政,产量均不能形成规模。如紫阳的“紫阳富硒毛尖”年产50吨、西乡的“午子仙毫”5吨、南郑的“汉水银梭”4吨、镇巴的“秦巴雾毫”5吨、宁强的“雀舌”0.5吨,其他品牌年产甚至更低,而且品牌认可度有限。

茶博士余有本来了,带着振兴陕茶产业的目标。他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作为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余有本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茶树品种的选育、茶树无性系繁殖、无公害茶园的建设和管理、名优茶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用他的话来讲,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是发展陕西茶叶产业的需要。目前,我省还没有专门的茶叶研究机构,陕南茶区也没有市一级的茶叶科研机构,这严重制约了我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一方面可以加大茶叶方面的研究,为广大茶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增加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而更为紧迫的是培养我省急需的茶叶科技人才。按照国家每600亩茶园要有一名技术人员的要求,我省茶叶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省茶园面积达到110万亩,起码需要茶叶技术人员1500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训茶叶技术人才是发展茶叶产业的当务之急。茶叶研究所的建立,可以为茶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必要的平台,有利于吸引国内外茶叶界精英的加盟,这对我省茶学学科的发展及茶叶产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茶叶研究所的成立,将针对国内外茶叶科技与茶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区经济特色及研究所的学科优势,在茶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茶叶无公害栽培、加工、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以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为此,余有本制订了一个艰巨的茶叶发展计划:

——1年内收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

——2年内建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艺馆,并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

——3年内,在陕南茶区建立茶叶科技示范园,加速茶叶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研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己品牌的名优茶,并进行规模生产。

——5年内成功申报陕西省茶叶研究所,使之成为全省茶叶的研究核心,带动整个陕西及西北地区的茶叶发展。

望着沉甸甸的项目计划,余有本认为,我省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整个西北五省区的茶叶产量为1万吨,销量为3万吨。十年后,省内茶叶销量缺口为1.5万吨,整个西北的茶叶销茶叶量缺口将超过4万吨。而且,现在我省各级政府对发展茶叶非常重视,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发展至110万亩,产量达到16500吨,名优茶占30%以上。面对未来的茶叶市场,余有本认为早认识、早起步、早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新源茶叶上犹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