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名茶新产品与茶叶市场发展

2021-03-04 12:09:03热度:143°C

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区掀起恢复历史名茶,或新创制名茶,如雨后春笋。随之而来的名茶鉴定会、农商部门和食品学会及各省的茶叶学会优质名茶评比会,也连续不断的召开。这是发展茶叶生产,提高品质的有意义的社会运动。经过10来年运动的结果,取得很大的成绩。

(一)开发农村商品经济

中央发出“发展农村老区、山区的商品经济,活跃农村贸易市场”的指示。茶叶为老区、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开发山区商品经济,茶叶是主要目标之一。山区都属于丘陵地带,最宜发展茶叶生产。依各地地势不同,开辟简易茶园,费工小,投资不大。茶树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如合理经营管理,可活到几十年到百年,是一劳永逸的经营创业。茶园三五年开采后,年年可增产到20年;20年后的改造更新,又可仍旧年年增产。如江西铅山河口茶场,40多年的茶园,中间经过一次更新,至今仍是亩产平均100多公斤干茶。

山区交通不便,人民文化水平不高,从事发展茶叶是无困难。我国山区茶叶生产有数千年的经验,也由传统优良的生产技术。山区农民只要看到名茶经营效益大就能自动的发展茶叶生产。这就是开发名茶新产品推动扩大茶叶生产的意义之一也。

(二)促进大宗茶类技术更新

名茶精工细作,提高品质,价格比大宗茶类高数倍,经济效益难以估计。1986年,郎溪县政府号召恢复历史上失传的“瑞草魁”贡茶,该地茶农无一响应,都说谁有这样功夫来研究恢复名茶。带了皖南农学院制茶老师制出样品,价钱高,大加抢买,才引起大批茶农都来学制“瑞草魁”。开始制不好,经过短时间的练习后,大家都能制出像样的好茶。

巨浪系农业局调查研究三个乡村:一是专门恢复瑞草魁;而是仍旧生产炒青的;三是既恢复生产瑞草魁,又生产炒青的。结果经济效益以恢复瑞草魁结合生产炒青者为最大。

(三)开拓农村贸易市场,扶贫致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市经济发展很快,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老区和大部分山区特别慢,远远不及城市。大多数山区的农民贫苦生活还未改善,还不能过温饱生活。中央号召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开拓农贸市场,搞好农村经济,使大多数农民脱贫致富。

开发名茶新产品,促进大宗茶类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如太湖县政府恢复“天华谷尖”历史名茶,如茶叶每公斤提高2角钱,全县人民都受益。据1988年《安徽年鉴》记载,庐江老区果树乡开发“白云春毫”名茶新产品,使茶农收入增长51%.

1984年,安徽宁国县创制“黄花云尖”名茶新产品,每公斤卖价100多元。陕西镇巴县创造“镇巴雾毫”名茶新产品,每公斤也卖140多元。1985年,安徽潜山县创制“天柱剑毫”、陕西西乡县创制“午子仙毫”,1986年,陕西南郑县创制“汉水银梭”等名茶新产品,卖价都很高,而且供不应求。

(四)科技下乡传播制茶技术

发展名茶新产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政策和科学技术下乡的号召,得到全国广大茶业干部的响应,掀起发展名茶新产品的高潮。过去大专院校毕业的茶业干部,都是在办公室处理公文,高高在上。开发名茶新产品,形势迫茶文化人,广大茶业干部都走出办公室,你追我赶投入学制名茶的热潮。学会制名茶技术后,铁观音带动全县开展生产名茶的热潮。大宗茶类改进制茶技术,提高品质。科技下乡,不仅改进制茶技术,提高品质,而且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茶叶商品更新换代

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生活水平不断丰富。商品如不更新换代,就满足不了人民的要求,将被淘汰。茶叶商品是大部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对茶也改进色香味的需求越来越高。提高品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发展名茶新产品是一致的。

茶叶商品更新换代,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如宋代蒸青团茶;宋代炒青绿茶代替宋初的蒸青散茶;明朝发明黄茶黑茶红茶的生产,代替一部分绿茶;清炒法明白茶、清茶、花茶的生产,液代替一部分绿茶、方差和黑茶。

外销茶也是如此,开始出口福建淮山绿茶,大明眉茶和珠茶,淮山绿茶就被淘汰了。明朝发明小种红茶,绿茶出口逐渐减少,小种红茶出口逐渐增加。发明工夫红茶就代替小种红茶。切细红茶问世,而工夫红茶逐渐衰退。最近青茶品质提高,色香味超过红茶,著名绿茶和茉莉花茶色香味都超过屯绿,不少国家也就进口青茶和著名绿茶以及花茶。

又一春茶叶茶叶上的绒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