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城沱茶----昔日辉煌已不再

2021-03-04 12:04:36热度:115°C

南坪响水路的一套普通背街三居室,没有翻新装修,摆放着几张七八成旧的办公桌———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阚成清的办公室,无情地折射出他领导下的这个企业的寒碜。

但细心的人会从办公桌上堆放整齐的几张旧宣传单中看出,这个企业的前身就是著名的重庆厂,老厂长阚成清与它一起走过了盛极而衰的路程健康茶。

重庆茶厂的著名产品“山城”沱茶也像它的企业一样,早已从辉煌的颠峰走下,正在风雨飘摇中作苦苦挣扎。

对许多重庆市民而言,面上看似圆面包、底下看似厚壁碗的“山城”沱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40多年前,“山城”沱茶是全市最知名、最受欢迎的土特产品之一,火车、轮船一到重庆,广播最先就要介绍“山城”沱茶。

“山城”沱茶要用烘青茶、晒青茶、炒青茶按比例调和在一起,再经蒸压而成,香气馥、滋味醇厚,不仅受重庆市民喜爱,还大量出口国外。

“山城”沱茶是重庆茶厂于1951年从原产地云南下关引进的产品,由于进行了技术改造,其产品优势迅速超过了前者,重庆茶厂随即成为全国最大的沱茶生产企业。

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重庆茶厂的沱茶年销售量已达8000多吨,数倍于“下关”沱茶产量。1983年,“山城”沱茶荣获第22届世界食品评比会金质奖章后,其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员工多达1200名,声名超越“下关”沱茶甚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chinatea,重庆茶厂长期享受的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待遇被取消,各种茶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纷纷抢食“山城”沱茶的市场。

重庆茶厂的原料历来采自全国各地,国家不再实行统购后,其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加上企业包袱沉重,重庆茶厂急剧滑坡。

也从这时开始,具有原料优势的“下关”沱茶趁势冲击重庆市场,日渐强大。到上世纪90年代末,“山城”沱茶的年销售量已不足100吨,而“下关”沱茶在重庆市场的年销售量已超过2000吨。

2001年,位于南岸区弹子石附近的重庆茶厂被迫关门,远走南川发展。而在今年,“下关”沱茶的生产企业———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荣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榜,成为当地支柱企业,年利税超千万元。

一些老茶客告诉记者,在外形上,现在销售的“山城”沱茶,在形状、包装上,与几十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历史更为悠久的下关沱茶,已不再是黑乎乎的面包坨形状,而是演变出了多种造型,精致程度堪比工艺品。

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是重庆茶厂员工集资50万元建成的新公司,在职员工只有数十人。阚成清说,当时大家成立这个公司时,就是想背水一战,重拾旧山河,恢复“山城”沱茶昔日的辉煌。

但这个希望究竟有多大?已逾不惑之年的阚成清略带几分感伤地摇摇头,沉默了半晌。

茶叶害虫杭州茶叶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