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茶业老字号很难走出去

2021-03-04 10:36:47热度:126°C

中国茶网资讯:中国目前的茶叶连锁品牌,从经营时间来看分为老字号和叶新军,老字号的北京吴裕泰源于1887年,至今已有123年历史;张一元源于1900年,至今已有110年历史;元长厚源于1912年,至今已有98年历史;茶叶新军如天福、八马、五云、文新等,大多是近20年来成长起来的新锐品牌。从经营区域上看分为地方性连锁和全国性连锁,地方性连锁如北京吴裕泰,张一元,元长厚,河南五云茶业,文新茶业等;全国性连锁有天福茗茶、八马茶业等。

老字号拓展缓慢

生力军发展迅速

北京吴裕泰源于1887年,至今已有123年历史,在京城开了190多家店,几乎是家喻户晓;张一元源于1900年,至今有110年历史,在北京开了120多家店,在京城可谓妇孺皆知,但是至今在其他区域仍很难看到这些老字号的踪影。

与之相对应的是天福名茶自上世纪90年代在祖国大陆发展以来,至今门店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门店总数达到一千多家,甚至走出国门在温哥华开了店。八马茶业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店近600家。为什么有着上百年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品牌背景的老字号只能固守区域市场,而那些茶业新军却能够在短期内迅猛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呢?

为何老字号

很难走出去

老字号很难走出去的首要原因是经营意识问题。老字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这些因素为品牌加了分,但同时也会让经营者困惑,我要不要或者有没有必要走出去开拓外埠市场做大做强;在京城已经是根深叶茂,生活过得很滋润,何必到外地披荆斩棘开路去?关于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家电零售领域的大中电器的结局就很能说明问题。大中电器的经营思路就很能反映北京零售业态的普遍心态。大中电器曾经在北京市场做得是最大最深厚的,但没有及时地走出去做大网络,意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以后,外埠市场已是国美苏宁的天下,最终大中电器也没能逃脱被国美收购的命运。所以能不能成为王者,第一步就是你有没有做王者的意识并及时实施。

其次是品牌传播意识淡薄,品牌传播投入不足,品牌知名度不具有引导力。老字号吴裕泰、张一元在北京是有相当知名度的,但是在上海呢,广州呢,深圳呢,郑州呢,武汉呢,长沙呢?恐怕知道的是很少的,因此品牌上不了天,连锁店就无法落地生根,即使是在老字号吴裕泰张一元的大本营市场,天福也开了70多家店,撕开了老字号的大本营市场并成功安营扎寨;

再次,老字号是应该保留特色,但很遗憾的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看看吴裕泰、张一元里面的陈设和服务员的年龄,你就知道了,简陋的陈设和大妈级的售货员,很自然的就把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区隔在外了。再看看天福和八马的陈设和服务员,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老字号的彰显并不是通过陈设简陋,服务员老龄化来体现的,老字号也要有新内容,新气象,新风尚。

老字号也需

做大做强

老字号要走出去,首先就是要树立做大做强的经营思路。可喜的是张一元2008年在天津设立分公司开始把触角伸到外埠市场,坚定了在全国做大做强的信心。虽然有点晚,但毕竟还是来了。

其次是树立强力品牌传播意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消费者购买和选择的重要指标就是对你的认知和熟悉度,如果你没有被消费者认知,不被消费者熟悉,你就只能抱着老字号的牌匾喝西北风了。

再次是与时俱进,抓住新生代消费群体。百事可乐如何崛起并让可口可乐头痛不已的,不就是与时俱进抓住新生代吗?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肯德基比麦当劳做得好呢?看着肯德基那些穿着颜色清新明快衣服的年轻服务员我会觉得我的就餐心情会更好些,喝着皮蛋瘦肉粥吃着油条,我会觉得我的胃会更好受些。为了抓住新生代消费群体,李宁更是把标志都换了,打出了90后李宁的新诉求。这一切都说明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变化才能跟上形势,把握时代!

中国有太多的中华老字号,可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多剩下的是一幅老字号的牌匾,更有甚者已经烟消云散。既然你的老字号前面冠了中华的字样,那为什么不走出去呢?

茶叶茶和蜂蜜孟海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