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镇江产好茶

2021-03-03 14:19:10热度:120°C

中国茶网镇江站讯:五月上旬一过,镇江的场老板纷纷“歇业”。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他们经历了一个繁忙的春茶季,现在他们要做的只是守着已有的收成,等待下一个“雨前明后”的来临。

就茶树的生长周期以及茶叶的产业链条而言,春茶之后是夏茶,夏茶过后有秋茶,但在镇江,茶场老板们却是只唱一曲“春之歌”。“因为没有形成规模和实现深加工,生产夏秋茶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我们只做春茶。”一位茶场场长说。

这种情况是整个镇江茶叶产业的缩影。因为产量少、规模小、品牌纷杂,镇江地产茶叶虽然品质极佳,但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以至于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令人尴尬的名言:镇江产好茶,镇江好卖(外地)茶。

南方有嘉木,镇江产好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种生活必需品中,镇江至少能拿出两种放诸全国而出类拔萃除了闻名遐迩的镇江香醋外,就是镇江地产绿茶。上天对这方灵山秀水的钟爱,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天公眷顾”,茶叶专业毕业的市园艺技术指导站站长李传德很有心得。用他的话说,镇江不仅处于绿茶的优势产业带和产销区结合部,而且是茶叶品质“边际效应”最显著的产茶边缘地带,产茶、销茶优势都得天独厚。

就土壤和气候条件而言,我国只有南方适合茶树生长,所谓“南方有嘉木”。但同样由于土壤的酸碱性、日照、雨水等缘故,整个产茶区域中,通常越是往北茶叶品质越佳。而镇江基本就处在产茶区的最北边再往北,除了苏北零星的浅丘地带和山东沿海的部分地区,茶树已无迹可循。相比福建、浙江等地的南方绿茶,一个通俗的比喻是:镇江地产茶就是大米中的东北大米。

加之制茶设备完善、技术先进,镇江绿茶无论从外形、口感,还是从茶叶的内含物及功能性成分来说,都是绿茶中的佼佼者。据了解,在由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镇江茶叶获特等奖的比例,已连续三届占到了全国的10%以上,多时接近20%,“金山翠芽”曾两次以总分第一在全国夺冠。

相对李传德的分析,我市知名网友阿呸的遭遇,似乎更有传奇色彩也更具说服力。

一次他去江西的某个云雾茶产区旅游,途中进入一家有茶叶销售的店里休息。休息之余他拆开一小包随身携带的“金山翠芽”放入杯中,然后向店主讨要开水。女店主帮忙泡好茶后,转身就去旁边的废纸篓里翻找东西。原来,她是惊叹于“金山翠芽”的清香沁人、形色俱佳,想找出被扔掉的小包装一看究竟。“在产茶区受此赞誉,真不容易!”阿呸感叹。

不仅善产好茶,由于身处茶区边缘地带,镇江还是“南茶北销”的桥头堡。凭此双料优势,有专家认为,镇江的茶叶市场和产业,完全可以跻身全国一流。但现实与理论却有不小差距。

以品质“洗具”,演市场“杯具”

“镇江产好茶,镇江好卖茶”的业界“名言”,是镇江茶叶市场和产业的现实写照。

下列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镇江全市目前约有7万亩茶园,其中6万多亩投产,年产茶叶在1200—1500吨之间。即便是1斤都不外销,这样的产量也远不足以满足镇江本地人每年逾2000吨的茶叶需求。而事实上,据镇江市五峰茶场党支部书记朱龙保测算,镇江地产茶叶,最多只满足了本地人40%左右的饮茶需求。

连本地人都无法满足,更何况其他来买“南茶”的“北人”。填补这巨大缺口的,就是大量的外地茶叶。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茶场老板指出,镇江市面上的茶叶店很多,但镇江地产茶通过商店销售的却少之又少大多地产茶都是从茶场直接卖出,这意味着茶叶店卖的茶叶除少量自产自销或收购的农户散茶外,绝大多数都是外地茶,虽然它们不少穿的是镇江茶的外衣。

“金山翠芽”的市场现状最具典型性。这位茶场老板估算,镇江全市的“金山翠芽”种植面积不到5000亩,年产量也就是一二十吨,但以“金山翠芽”名义卖出的茶叶要多得多。保守估计,镇江市面上茶叶店销售的“金山翠芽”,90%以上的都不属于“原产地正宗货”。

李传德告诉记者,2008年“金山翠芽”上市之前,市农业部门曾组织人员上街买回50多种“金山翠芽”,经检测,绝大部分“淡而无味,香气低沉,品质很差”。他分析,“金山翠芽”的原料采自从福建引进并经驯化的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等茶树,全芽制成,单产较低,当前的生产成本不低于800元/斤;而福建产的假冒“金山翠芽”外形相仿,但“橘生北则枳”,品质相去甚远,由于生产成本低得多,故而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售价在四五百元甚至更低的“金山翠芽”。

“李鬼”的泛滥,使得“李逵”随时面临“牌子被砸”的风险。“金山翠芽”是我市创制于1985年的名茶,曾经获誉无数,作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它的品牌价值已达6.62亿。但这个镇江茶叶的金字招牌,被普遍认为未获很好保护和利用,影响力日趋式微,以至于当前的镇江地产茶有16个茶名、100多个注册商标,品牌纷杂。据了解,5年前,“金山翠芽”卖1080元/斤时,南京的“雨花”茶才卖300—500元/斤;后来“雨花”茶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品牌保护,如今精品已卖到了4000元/斤,但在“李鬼”及“多茶齐名”的冲击下,“金山翠芽”的售价却没怎么提高。

阿呸因担任某网站“城乡直通车”版的版主,对镇江的茶叶市场和产业颇有研究,他以网络语言对地产茶现状的概括是:在国内的茶几上,镇江茶以品质的“洗具”上演着市场的“杯具”!

打假有困难,发展无动力

“李鬼”泛滥,为何不打假?事实是打假很难。业内人士分析,因为“金山翠芽”只是茶叶的区域公共品牌,而非注册商标(因“金山”已在外地被抢注为茶叶产品商标,“金山翠芽”已无法再注册为茶叶商标),打起假来不像普通的查处假冒伪劣产品那样简单。同时,“金山翠芽”从种植到制作再到销售,事关多个环节,打假需要多部门合力。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正宗地产“金山翠芽”的产量很低,且基本不进入大流通领域,市场识别度太低,销售市场已成“李鬼”的天下。

2009年,市茶业协会率全省之先,对“金山翠芽”实施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企业商标”的双标识管理,采取以统一包装、统一授权等“七个统一”为核心的全程质量监管措施。由于带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一包装”,能让消费者便捷而有效地辨别真假,一时间“扬优汰劣”的效果明显。但是,这种管理方法的推广却殊为不易。上述不愿具名的茶场老板透露,出于利益考量,部分本地茶场对使用限量的“统一包装”并无积极性。

据悉,就农业部门而言,目前整治“李鬼”的重要思路,就是宣传“李逵”。但这需要大量原产地正宗的“金山翠芽”进入市场销售,而镇江的茶场老板们对于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似乎并无多少兴趣。

对此,朱龙保分析,镇江有100多个茶场,规模零散,权属复杂,而且“各打各的锣,各敲各的鼓”。无论是私营的“小富即安”心态,还是集体经营的“只对任期或承包期负责”,的确容易让茶场经营停留在“以销定产”的小农经济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李鬼”泛滥的市场,扩大规模、提高产量也意味着冒险。譬如“金山翠芽”,由于市场价格已被冒牌假货压得很低,扩大种植面积不仅无利可图,还极可能亏本。实际上,我市的确出现过茶农挖掉“金山翠芽”改种其他茶树的先例。

正是因为“李逵”太少,才让“李鬼”有机会泛滥;而“李鬼”的泛滥,又让“李逵”越来越少。事情似乎陷入恶性循环。

一条整合路,谁来领个头

如何让“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是,整合镇江的茶叶资源,走上一条规模之路。

阿呸认为,镇江茶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走精品、高端路线,但不能“曲高和寡”。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从长远发展考虑,应有一定的市场和群众基础。换言之,如果越来越多的镇江人喝惯了外地茶,镇江茶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影响力越来越小,最终必将被市场抛弃。

这一点也被不少茶场老板所认同。一位茶场经营者坦言,虽然现在地产茶不愁卖,茶老板们的日子都不愁过,但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日子能持续多久。因为做茶叶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无论是打假、增产、扩大规模,还是拉长产业链、实现深加工,靠各茶场的单兵作战显然绝无可能。在对我市多位茶叶专业人士进行采访后记者发现,一条整合资源的规模发展路,已在不少镇江茶人的建言中若隐若现:成立一个类似“镇江茶叶集团”的经营体,打造公共品牌,在共赢的基础上整合镇江各茶叶企业;以“集团”的力量铺设一个地产茶的展销网络,通过这个平台打压冒牌假货的市场空间,正本清源;统一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镇江茶叶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进行茶叶产业的深度开发;在打假的基础上,做强做大“金山翠芽”品牌,发挥其带动效应,对既有的茶叶品牌、商标进行梳理和整合,提升镇江茶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而这条“路线图”的实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首先需有职能部门介入和有影响力的“领头雁”牵头。

上个月,《创新》杂志对我市的茶叶产业进行调研。鉴于《创新》的党刊背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研或有信号意义。而在调研过程中,当调研人员询问“镇江的茶叶产业到底能做多大”时,我市一位茶业资深人士的回答是:心有多大就能做多大!

煮茶用什么茶叶茶叶苗的培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