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绿茶:好茶无好名

2021-03-03 13:24:36热度:129°C

安顺绿茶

安顺绿茶

中国茶网贵州站讯:安顺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生产茶叶的历史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味精茶”。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安顺绿茶开始闯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然而,一些茶商在利益驱使下,以“杨柳尖”、回收泡过的茶叶等方式图一时之利,砸毁了安顺绿茶这块金字招牌。近年,当地政府想重振安顺绿茶品牌,但要想恢复当年之雄风,却是征途漫漫。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安顺市与茶叶生产商、经销商,以及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进行对话,了解了安顺绿茶的兴衰历程。

红极一时 毁于一旦

安顺位于黔中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短,属于典型的“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安顺就开始种植茶叶,鼎盛时期则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

“那时安顺的绿茶十分风光,因其各元素指标较高,作为‘味精茶’加入其它茶叶中供出口。安顺市西秀区茶叶商会常务副会长张福亭,谈起红极一时的安顺绿茶仍感到十分自豪。张福亭已67岁高龄,与安顺绿茶打了40多年交道,可谓安顺绿茶兴衰的见证者。张福亭介绍,上世纪70年代安顺绿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茶叶1.2万担,其中有4000担用于出口。当时,安顺被定为国家绿茶种植基地,因品质较好作为“味精茶”与龙井等茶叶一起供出口。

1977年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放开茶叶市场,安顺绿茶成为市场抢手货供不应求。一些不法茶商便以树叶和喝过的茶叶作假,导致安顺绿茶一时间成了“假茶”的代名词,从此一蹶不振。“从1981年至1990年,安顺绿茶种植面积由10万亩缩减到8万亩,产量一度时期只有几百公斤。”张福亭十分痛心地说。

沦为替身 身价大跌

“每年5月份过后,在安顺几乎见不到当地绿茶的身影,80%以上的产品被外地客商收走。”安顺市西秀区茶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毕季贵说。据了解,2010年安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9.52亩,年产量达1972吨,但其中80%的产品被外地客商集中收购,重新贴牌上市。安顺绿茶丧失了自己的品牌,成了一些知名品牌茶叶的“替身”。

张福亭告诉记者,2008年、2011年,他先后两次赴上海考察茶叶市场,上海大宁国际茶城700多间铺位,其中一半被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知名品牌占领,另一半则为各地的品牌绿茶,他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贵州茶叶的身影,更别说安顺绿茶。即使在贵州省内,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声名雀起,以瀑布毛峰等为代表的安顺绿茶却难觅一席之地。

“其实,我们也很清楚,100至200元的茶叶初级产品卖给外地客商,经他们包装贴牌后售价往往要翻番,但我们也有很多无奈。”安顺明英茶叶有限公司经理吴维告诉记者,他们十分清楚三月份的茶叶放到八月份每斤可多赚20至30元,如果有自己的品牌价值会更大。但人工采茶每天的工资高达5万,一个月就需要150万,加上水、电、运输等,采茶期间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企业为保运转不得不贱卖。

重振雄风 征途漫漫

“2007年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2009年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张福亭说,从2009年起安顺绿茶恢复性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不仅有中长期规划,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种植面积也由8万亩增加到了近20万亩,到“十二五”末将达到30万亩。

“目前,我市茶叶产业存在着小、少、散、差等现象,无龙头品牌引领、加工工艺差、产出低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安顺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旭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安顺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安顺绿茶品牌为例,该市目前有30多家企业,40多个品牌,除瀑布、明英等少数几家茶企产值过千万以外,其余的都是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小企业,品牌也十分杂乱,没有拳头产品。

安顺茶办专职副主任徐瑛说,该市将通过系列措施重振安顺绿茶雄风。首先,通过多条途径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争取“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亩;其次,强化资源、品牌重组,争取把“瀑布”、“朵贝”等打造成知名品牌;第三,结合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开发观光、文化茶园,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第四,建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

“安顺绿茶兴衰沉浮教训深刻,要想重振雄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福亭说,这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地努力。

茶叶知名企业金花茶叶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