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红”:转变思维 创新茶业

2021-03-03 12:24:04热度:108°C

中国茶网河南站讯:河南省信阳市,以其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自古以来,信阳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但多少年来,提起信阳,总避不开的话题是绿茶信阳毛尖”。2009年起,一场“信阳红”的风暴席卷全国,却展示了信阳人另外一种精神,那是令人敬佩的智慧、魄力和专注。香悠长,信阳红传奇向世人深刻地表明,融会贯通了“发展方式转变”之后的今日信阳,醉人的不仅仅是茶香,更有融入时代的智慧、能力及发展的潜力!

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曾在多个场合要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展工到信阳考察,指出信阳可开发信阳红茶加工,并给信阳红茶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信阳红”。事实胜于雄辩,说千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于是,信阳红的风暴席卷全国。评论界对此非常吃惊,他们认为:信阳红这个名字当属策划业内顶级的专业作品,不仅响亮、吉祥、通俗,更重要的是承接了“中国茶都”信阳的历史资源,从而让崭新的产品,具备了“熟人”且可信的面孔,营销成本必将因此名而大大降低,而推广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而更为特殊的是,卢展工能巧妙的利用他省委书记“官本位”的常人思维为信阳红推广,实在是一件巧之又巧的创意。

上行为若下能效仿,则事不成者几难。如果说“指出信阳可加工红茶”,是卢展工书记“领导方式转变”的一个思维革命,那信阳人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更令人赞叹。他们非但没有掉链子,而且表现出了强劲的“跟上来”精神。“‘信阳红风暴’南下、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当街叫卖红茶、‘信阳红’首次亮相湖北茶博会、信阳市委书记闹市卖茶、市委书记现场‘秀’茶,‘信阳红’抢滩上海”……诸如此类新闻标题,不仅展示了红茶推广的一系列事件,更展示了信阳市在理解、发扬“领导方式转变”时的智慧、魄力及能力。

“信阳红”顺利地红遍了信阳、郑州、北京。长期困扰的夏秋茶利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种茶效益翻番,农民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信阳市更引进印度CTC红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产3万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作为地处最北端的中国茶叶基地,信阳一度被认为不适宜出产红茶。但仅仅一个信阳红风暴,据测算,红茶年产量就达到1万吨左右,产值有望达到25亿元。另据介绍,“信阳红”使茶农每亩增收超过2000元。而信阳人民正在充分发掘茶优势,发展茶文化,倾力打造中国茶都。

信阳红风暴的成功,所带来的美妙还不仅仅是如此,有关专家称,长期以来,由于信阳茶农收入少和茶叶企业的弱势,直接导致了信阳毛尖绿茶整体“话语权”的缺失,而信阳红的成功,对信阳茶的品牌再塑,也会产生不可估算的益处,甚至对整个中国的茶叶兴隆,也将起到强烈的助推作用。

令观察家们所欣喜的是,信阳红风暴的余力更出现“反哺”的功效。2011年6月29日,在信阳市召开的“转变领导方式高层论坛”上,信阳市市委书记王铁将信阳红的经验举一反三地灵活表达出来,其观点“加快领导方式转变贵在以小见大、贵在由常态的方式转化为非常态”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深刻思考。

善于理解和发扬“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体现在了信阳的实际发展中。据信阳市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信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92.23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0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60.87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343.33亿元,增长12.2%。除了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外,第二产业与河南省发展增速持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增速甚至超越了河南省整体水平的10.2%。

信阳红的成功,向世人充分证明了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个“思潮”,不但要变得“好”,而且要变得“巧”,只要深刻理解和领会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那么,红的不仅仅是红茶,而是“思维”、是“体制”,是富民强国之路。

茶叶原料青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