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价格5年翻番 “二元收益”亟待“分配破题”

2021-03-03 10:35:15热度:120°C

中国茶网资讯:一方面是春价格持续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上扬,短短几年时间就翻了一番,另一方面则是茶农收入增长缓慢,依然“不见钱”。记者对广西、安徽、江浙一带的茶叶市场进行采访时,众多茶农、茶商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茶产业链条上城乡“二元收益”的现状亟待进行相应调整。

三大效应引发成本持续飙升

劳动力成本上扬、农资价格上扬和资金成本上扬三大因素,这是我国茶叶价格上扬的三大主因。业内人士预计:绿茶价格将比去年上涨15%-20%,红茶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更高。

来自广西、安徽和江浙等茶叶主产区的消息:受今年初春低温多雨特殊气候影响,各地春茶开采时间均较以往推迟了10-15天,多的甚至超过20天。

开园迟,意味着以“明前茶”为代表的高档茶产量迅速减少,而且质量也不及往年。“明前茶”专指清明节前所采摘、制作的茶叶。

广西茶叶协会会长郭异告诉记者,广西每年3月1日之前采摘的茶叶为春茶,今年春天长期低温天气抑制了茶叶生长,气温快速回升之后,嫩芽迅速飙升,造成茶商和茶厂集中采茶压力陡然增大,劳动力供不应求情况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劳动力成本也陡然上涨。广西、安徽的采茶工人工资,已从2011年的每人每天70-80元,上涨到每人每天100元,而且还要包吃包住,报销往返车费。

黄山毛峰原产地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乡长余荐鹏说:“从2月底开始,乡里的茶农们就紧锣密鼓地招聘采茶工,每名采茶工要求预付定金200元。”

农资价格上扬是茶叶价格飙升的第二层因素。徽州区茶叶站站长蒋志文告诉记者: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今年售价较去年上涨10%以上,每亩茶园仅这两项就要增加投入50多元。

资金链条的紧张程度也使得茶商放慢了收购茶叶的步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广西南宁成名的长裕川茶庄,一方面是由于对茶叶质量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把资金投入到更高品质的茶叶中去,今年以来尚未收购茶农采摘的春茶。

5年价格翻一番,茶农仍然“不见钱”

记者采访的多位茶商、茶农均表示,从2006年开始,我国茶叶价格就进入了新一轮上涨势头,但茶农、茶商仍然抱怨“赚不到钱”。

郭异告诉记者,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所有茶品,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等,全都经历了每年超过20%以上的涨幅,天价普洱茶、黄金龙井茶、天价黑茶……几乎一夜之间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他说:“即便剔除炒作因素,茶叶的平均价格5年内也涨了一倍。”

记者采访了解到,皖南主要茶叶加工企业今年春茶销售报价中,高档茶的售价与去年相比上涨三成以上,其中特一级黄山毛峰售价达每公斤10000元;中档茶售价相比去年涨幅在15%左右,市场销量最大的一级至三级毛峰,每公斤售价500元至600元。

但是,茶农、茶商和茶企却纷纷表示:即便价格上涨了一倍,茶农的收益还是少得可怜,真正的利润都被流通领域拿走了。

常年为大型超市供货的茶商吴伟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超市的入场费近3年来每年以20%的幅度上涨。门店数量在30家以上的中等超市,入场费2万元以上。超市渠道扣点数涨到35%;不少超市还会向供货商另外收取如信息录入管理费、新品上柜费、节庆费等,再加上配送、季节换货等费用,超市累计“吃”掉的利润达50%,剩下的30%要支付员工费和其他运营费等,企业最后到手的利润几乎没有了。

以1公斤毛峰茶为例,茶价大致构成为:鲜叶收购成本占20%,加工、分拣、包装、物流成本占15%,超市倒扣等占50%,税收7%,企业毛利8%。

“转战直销铺面”的发展模式,也遭遇了“租金飙升”的尴尬。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一平告诉记者,省会一级城市店面租金近3年年均涨幅在20%以上,20平方米专营店年租金至少20万元;安排4名员工,工资加社保要12万元;其他运营费用3万元。

谢一平说:“若将这35万元分摊到茶价中,茶叶的市场售价会比出厂价高出一倍以上。茶企却只能保本,茶农就更是不见钱。”

“二元收益”亟待“分配破题”

常年从事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专家、苏州大学博士曾凡贞认为,茶叶价格“步步高”,茶农收入“不见钱”的现状,表明我国农产品领域生产城乡“二元收益”状况仍需进行深度破题。

首先是通过税收监管、财政返还扶持的方式,确保茶农的收益。

茶叶价格增加幅度最大的环节是终端领域,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税收监管的方式,对作为奢侈品的茶叶增加税收,并以此作为返回给茶农、茶商的补贴来源,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来确保收入平衡。

其次是通过行业协调的方式,“抽肥补瘦”,通过市场手段来确保收入平衡。

曾凡贞说:“终端领域和流通环节是资源聚集度最高的环节,其议价权最强,也最容易产生‘市场垄断’,这就需要政府引导,茶农、协会、茶商、茶企进行统一协调,形成相应的利益平衡点,实现‘大家有肉吃’的良性循环。”

第三是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茶叶科技。茶农组织化程度、科学种茶水平提高后,茶叶集约化生产、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才有可能降低茶叶生产成本,从根本上使抑制茶价过快增长成为可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茶企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的倾斜,尤其在企业标准化加工厂建设、营销网点建设、品牌宣传保护等方面予以资金补助。茶产业总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应帮助茶农和茶企分摊风险的补助机制,以此平抑茶价。

兰花茶叶北极春茶叶

相关文章